羯磨法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kftseng.bbs@bbs.ccu.edu.tw (羅雲), 信區: Buddhism
標  題: Re: 羯磨法
發信站: 中正大學寂寞芳心小站 (Wed Oct 23 13:51:28 1996)
轉信站: Lion!netnews.ntu!news.ee.ntit!spring!news.cc.nctu!suncc.ccu!Feeling
來  源: kftseng.bbs@bbs.ccu.edu.tw

==> 於 思與言 (budapeo@Feeling) 文中述及:
:   故,您說〔台灣乃至於大乘佛教都沒有實施羯摩法〕,末學不是很贊同,末學親眼
: 見過台灣有好幾個地方仍施行著這樣的作法哩!

        那不是羯摩法. 所謂羯摩, 羯是擯惡, 摩是詰懺. 只有在僧團中有人犯
        戒的時後才會由比丘中挑選出清淨比丘召開. (或許我定義要求比較苛)

        在大乘佛教的地方, 只有少數的律師有在做這樣的事, 但通常無法足額,
        所以無法進行標準的羯摩. 另外有個問題是, 道場自立門戶, 不如以前
        雖在不同的精舍, 卻依然可以協助羯摩.

        以前佛陀在世的時後, 最標準的羯摩法是由優波離尊者所主持的, 不知
        道那邊有比較詳細的文獻... 嗯, 我目前看過的資料都不夠, 不過可以
        大約提一下, 優波離尊者在進行羯摩前一定會問當事人狀況, 以及召集
        證人, 指控人等等, 確定一定是要羯摩的才會開始. 若有不明白的地方,
        寧願晚點開始也要先回去請示佛陀後才會進行, 因為羯摩不可以亂來,
        由其在佛後, 必須以戒為師的時代, 戒的要求及執行的是否洽當, 是非
        常的重要的..

        不過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後, 一些戒條都被改了, 或是沒有執行, 比如說,
        出家眾不得販賣貿易, 不得耕作等, 在百丈禪規之後就差不多不在中國
        地區實行了. 當然為了適應風土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但以後有多少人會
        假借這樣的理由破壞戒條, 我有點憂慮.

        至少目前為止, 如果律師和法師的見解有歧異的時後, 我個人是偏向律
        師的解說.

        淨巖師父, 您客氣了.

--
悲■□■□■□■悲■□■□■□■□■□■□■□■□■□■□■悲■□■□■□■悲
欣  法本法無法 欣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執象而求 咫尺千里  欣  今付無法時  欣
交 無法法亦法 交  問余何適 廓爾忘言 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  交  法法何曾法  交
集□■□■□■□集□■□■□■□■□■□■□■□■□■□■□集□■□■□■□集
Ξ Origin: 中正大學寂寞芳心小站  [FROM: 140.117.12.113]
發信人: Nice@Lion (Nice to meet you), 信區: Buddhism
標  題: 談戒說律..
發信站: 獅子吼站 (Thu Jun 10 10:03:09 1999)
轉信站: Lion

[ 本文轉載自獅子吼站 SunRise 版 ]
[ 本文原作者為: prajna ]

以下是『香光莊嚴』43期,維持僧伽身份的要件(四)的部分引文。

    佛世時,比丘、比丘尼們乞食常常很困難。《四分律藏》卷一記載:
有一年結夏安居,佛陀帶著五百位比丘到毘蘭若結夏,毘蘭若有一婆羅門
心想佛陀是難得一遇的聖人,應該趕快迎接、供養,所以他就去頂禮佛陀
,並懇請結夏安居三個月要接受他的供養,佛陀回答:『應該讓更多人來
供養。』毘蘭若波羅門則一直說:『佛陀哀愍我故,接受我的供養,包括
所有的比丘僧。』他不斷殷切地祈請,後來佛陀默然接受,結果這位婆羅門
回家就忘記了。(具廣率記載是魔王波旬把婆羅門弄昏了頭,讓他忘記要
供養佛陀。)
    
    大眾因此挨餓,這時剛好有個馬販來到毘蘭若,比丘就去向他化緣,
馬販說:『我沒什麼飲食好供養,我只有養馬的飼料——馬麥,就供養你們
馬麥好了。』於是他就供養比丘們馬麥,佛一斗,比丘五升。阿難把馬麥
研成粉末,天天泡給佛陀吃。日子一久,比丘們實在看不下去了,一天,
目犍連尊者就向佛陀說:『佛陀,我想到其他地方找些粗糙的米回來吃。』
『你怎麼去?』 『我顯神足通。』 『你有神足通可以去,那些沒有神足通
的比丘怎麼辦?』 『我一個個接他們去,讓他們可以依次得到飲食。』 
『不行,如果未來世的比丘、比丘尼沒有神足通,也沒有神足通的人來接,
怎麼辦?』
  
    由此可知,所有戒律的基礎,不是建立在特殊的聖僧身上,也不是在有
神足通的比丘、比丘尼身上,而是在人間的凡夫僧。凡夫僧以凡夫的情況
活在世間,在世間修道持戒。 ﹍﹍﹍ 所以要看到當初制戒的本意,佛陀所
照顧的不只是當世的出家眾,還遠及後世所有的出家眾,戒律的精神就在這裡。
--
      去者  去者  去彼岸者
      完全到達彼岸者  覺悟者
      唯希有幸  

Ξ 獅子吼站 版面介紹:                                          cbs.ntu.edu.tw
 佛法求助哇啦啦版 - 您的問題就是大家的問題!                        BudaHelp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