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應量器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物名)鐵也。與應器同。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鐵鉢。見條。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多羅佛[金*本]

(物名)四天王供養釋迦牟尼佛之也。長水金剛纂要刊定記曰:「梵語多羅,此云應量器。是過去維衛佛,龍王將在宮中供養。釋迦成道,龍王送至海水上。四天王欲取,化為四,各得一,奉如來。如來受已,重疊四在左手,以右手以按之,合成一。」

(CBETA註:原書分類為「器物」,但器物只有此一項,故歸入「物名」。)


多羅佛缽

(物名)四天王供養釋迦牟尼佛之也。長水金剛纂要刊定記曰:「梵語多羅,此云應量器。是過去維衛佛,龍王將在宮中供養。釋迦成道,龍王送至海水上。四天王欲取,化為四,各得一,奉如來。如來受已,重疊四在左手,以右手以按之,合成一。」

(CBETA註:原書分類為「器物」,但器物只有此一項,故歸入「物名」。)


[金*本]器

(物名)為梵語多羅之略。譯曰應器,或應量器。比丘之飯器也,世云鐵是也。無量壽經上曰:「七寶器自然在前。」行事鈔下之二曰:「器制聽篇。」


[金*本]多羅

(物名)Pātra,又作波多羅,波呾囉,呾羅,播怛囉,和羅,和蘭。略云。比丘六物之一,飯器也。有泥鐵之二種,譯曰應器,又曰應量器,以體色量三者皆應法故也,又以賢聖應受人之供養者用之也。玄應音義十四曰:「多羅,又云波多羅,此云薄。謂治厚物令薄而作此器也。」寄歸傳二曰:「波呾囉,也。」玄應音義十三曰:「和羅飯,獨證身誓經云和蘭,亦梵言輕重耳,此譯云自恣食也。」盂蘭盆經宗密疏曰:「和羅飯者中飯也,梵云多羅,此云應器。和字誤也,今時但云者,略也。」六物圖曰:「二釋名者,梵云多羅,此名應器。有云:體量色三皆應法故。若準章服儀云:堪受供者用之名應器,故知是梵言,此方語簡省下二字。三明體者。大要有二:泥及鐵也。五分律中用木犯偷蘭遮。僧祇云:是外道標故,又受垢膩故。」參照條。


[金*本]盂

(物名)或作盂。為梵語,盂為漢語,梵漢雙舉之名。修清規辨道具曰:「梵云多羅,此云應量器,今略云,又呼云盂,即華梵兼名。」演繁露曰:「東方朔傳注:盂,食器也。若而大,今之所謂盂。音撥,今僧家名其食器為,則中國古有此名,而佛徒用之。」按說文云:食器也。盂屬。然則以多羅為盂者,音義兼譯也。參照多羅條。


應器

(物名)鐵也。比丘之食器。梵語,多羅Pātra,譯曰應器。又曰應量器。謂應法之食器也。又應受人供養者所用之食器也。又應腹分量而食之食器也。行事鈔資持記下二之三曰:「是梵言,具云多羅,此翻應器,應量之器,對法為名。準章服儀云:堪受供者用之,名當應器,此即對人為目。或處說云:量腹而食,故云應器。即對食為名。」名義集七曰:「多羅,此云應器。發軫云:應法之器也。」楞嚴義疏一上曰:「多羅,此云應量器,色與體量,皆應法度也。」


缽器

(物名)為梵語多羅之略。譯曰應器,或應量器。比丘之飯器也,世云鐵是也。無量壽經上曰:「七寶器自然在前。」行事鈔下之二曰:「器制聽篇。」


缽多羅

(物名)Pātra,又作波多羅,波呾囉,呾羅,播怛囉,和羅,和蘭。略云。比丘六物之一,飯器也。有泥鐵之二種,譯曰應器,又曰應量器,以體色量三者皆應法故也,又以賢聖應受人之供養者用之也。玄應音義十四曰:「多羅,又云波多羅,此云薄。謂治厚物令薄而作此器也。」寄歸傳二曰:「波呾囉,也。」玄應音義十三曰:「和羅飯,獨證身誓經云和蘭,亦梵言輕重耳,此譯云自恣食也。」盂蘭盆經宗密疏曰:「和羅飯者中飯也,梵云多羅,此云應器。和字誤也,今時但云者,略也。」六物圖曰:「二釋名者,梵云多羅,此名應器。有云:體量色三皆應法故。若準章服儀云:堪受供者用之名應器,故知是梵言,此方語簡省下二字。三明體者。大要有二:泥及鐵也。五分律中用木犯偷蘭遮。僧祇云:是外道標故,又受垢膩故。」參照條。


缽盂

(物名)或作盂。為梵語,盂為漢語,梵漢雙舉之名。修清規辨道具曰:「梵云多羅,此云應量器,今略云,又呼云盂,即華梵兼名。」演繁露曰:「東方朔傳注:盂,食器也。若而大,今之所謂盂。音撥,今僧家名其食器為,則中國古有此名,而佛徒用之。」按說文云:食器也。盂屬。然則以多羅為盂者,音義兼譯也。參照多羅條。


鐵[金*本]

(物名)者梵語多羅Pātra之略,譯曰應量器,為應於各自身量而受施食之器物,以鐵製之,故云鐵,以瓦或石製者,謂之瓦。石者局於佛,瓦,比丘得通用之,最多者鐵也。行事鈔器制聽篇曰:「體者。律云:大要有二,泥及鐵也。」


鐵缽

(物名)者梵語多羅Pātra之略,譯曰應量器,為應於各自身量而受施食之器物,以鐵製之,故云鐵,以瓦或石製者,謂之瓦。石者局於佛,瓦,比丘得通用之,最多者鐵也。行事鈔器制聽篇曰:「體者。律云:大要有二,泥及鐵也。」


鐼子

(物名)中之小也。名義集七曰:「鍵[金*咨],母論譯為淺鐵。經音疏云:中之小,今呼為鐼(音訓)子。」象器箋二十曰:「應量器內,累三個小。自大至小,總名鐼子。世尊成道,受四天王四,重作一。外有四唇,今鐼子三與應器重為四唇,蓋本世尊故事。」


[佛光阿含藏]
鉢盂

鉢盂(patta)(巴),又作多羅,譯為應量器,為出家人所用之食器,比丘十八物之一。


[阿含辭典(莊春江)]
應器

又譯作「應量器」,衡量個人食量的容器,即指「鉢」(patta, pātī)。


舉衣鉢

另譯作「攝舉衣鉢、收舉衣鉢」,解讀為「收拾好(外)衣與鉢具」,「鉢」(patta)讀作「玻」,出家眾用來裝食物用餐的餐具,義譯為「應量器」,表示應用以依個人食量控制接受食之意。


[佛光大辭典]
一

為修行者所持之鉢(應量器)。一般所言「三衣一鉢」,即表示佛教修行者生活之簡樸。 p74


大鍵

又作鍵[金*咨]。即應量器內重疊三個小鉢之第二鐼。於摩訶僧祇律稱為大鍵[金*咨],於十誦律稱為鍵[金*咨]。〔摩訶僧祇律卷三〕(參閱「鐼子」6881) p892


出生

禪林僧堂中,於進食之時,從應量器中取出「生飯」,施與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訶利帝母等羅剎鬼子母諸鬼神,稱為出生。生飯,意指施與鬼神眾生之飯,為「眾生食」之略稱,而非指未經煮熟之飯。專門用來出生(放置生飯)之臺,稱為出生臺、生臺。出生之時所唱之偈,稱為出生偈。禪苑清規卷一赴粥飯條(卍續一一一‧四四一上):「汝等鬼神眾,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今一般稱為出食。 p1556


沿門托

鉢(梵 pātra,巴 patta),為僧尼所常持道具之一,即應量器(食器)。托鉢,指僧人以手持鉢,乞求希施。蓋於印度佛教,為令修行者降低物質欲望,並避免世俗生活之紛華騷動,佛陀乃制定托鉢制,規定比丘不得從事生計營業,亦不可蓄存財富物資,惟以延續色身、長養慧命之故,得於食時托鉢乞食。後世引申其義,凡人乞食,皆稱托鉢。故「沿門托鉢」係形容人挨戶乞討,以求施捨,非僅限於僧人之托鉢。(參閱「乞食」724) p3449


健支

應量器內三個小鉢中,最小之鉢。又稱鍵[金*咨]、建鎡、犍茨。三鉢總稱鐼子。〔釋氏要覽卷中〕(參閱「鐼子」6881) p4376



梵語 pātra,巴利語 patta。係鉢多羅、鉢和羅之略稱。又作鉢盂。乃僧尼所常持道具(比丘六物、比丘十八物)之一,一般作為食器。圓形、稍扁、底平、口略小。其材料、顏色、大小,均有定制,為如法之食器,應受人天供養所用之食器,又為應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譯作應器、應量器。律制規定,出家之行者必用制定之鉢。 

鉢之材料,如為鐵製,則稱鐵鉢(巴 ayo-patta);陶土製者,則稱瓦鉢(巴 mattikā-patta)、泥鉢、土鉢。至於盛鉢之袋,稱為鉢囊、鉢袋。而為防止鉢盂傾倒之鉢臺,稱為鉢支;釋尊所用之鉢,稱佛鉢(石鉢則僅限佛可使用)。後世亦有用塗漆之木鉢,然此為外道所用,而非戒律所定範圍內者。 

補修破損之鉢有五種方法,稱為五綴鉢,即:(一)以細釘塞孔。(二)安小鐵片打入令牢。(三)如魚齒四邊鉸破內外相夾。(四)以鐵片掩孔,周圍釘之。(五)用屑末(碎鐵末或磨石末)。破損之鉢如破五綴(一綴為兩指之長度,約六公分)以下始須修補,如破五綴以上,則不須修補,而可要求重換新鉢。經修補後再用之鉢,則稱五綴鉢。 

鉢之大小於各律典中皆有差別,其容量亦因名稱而異,通常有上鉢、中鉢、下鉢之別,依十誦律卷四十三載,上鉢可容三鉢他之飯、一鉢他之羹,及其餘可食物半羹;下鉢可容一鉢他之飯、半鉢他之羹,及其餘可食物半羹;中鉢容量則居間。又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五謂,一鉢他相當於三十兩飯,則三鉢他飯為二升;一鉢他羹與其餘可食物半羹共計一鉢他半,則為一升。除上、中、下三鉢之外,另有;(一)過鉢,又作大鉢,比上鉢大。(二)減鉢,又作非鉢,比下鉢小。(三)隨鉢,即淺鐵鉢之助食器,相當於鐼子。〔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乞學處、四分律卷九、卷四十三、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七、善見律毘婆沙卷十五〕 p5687


和羅

梵語 pravāranā,巴利語 pavāranā。音譯作鉢剌婆剌拏。又作盋和羅、鉢和蘭。意譯自恣、隨意事。即滿足、喜悅之義。謂比丘於七月十五日安居結束之日,自己陳舉於安居期間所犯之罪過,以發露懺悔,得清淨而生喜悅。安居結束之日,稱為自恣日。於此日供養三寶之飯食,稱為鉢和羅飯,意譯作自恣食。又華嚴宗五祖宗密於盂蘭盆經疏卷下以為「鉢和羅」乃「鉢多羅」(應量器)之訛誤。〔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七、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四自恣宗要篇〕(參閱「安居」2398、「自恣」2529) p5688 請勿翻製


盂

又作盋盂。鉢,為梵語 pātra 之音譯;盂,為漢語;鉢盂,乃梵漢雙舉之名。敕修百丈清規卷五辦道具條(大四八‧一一三九上):「梵云鉢多羅,此云應量器,今略云鉢,又呼云鉢盂,即華梵兼名。」(參閱「」5687) p5689


囊

又作鉢袋、鉢絡、絡囊。盛裝鉢盂(應量器),以便於攜行之囊袋。四分律卷五十二(大二二,九五三上):「手捉鉢,難護持,佛言:『聽作鉢囊盛。』不繫囊口,鉢出,佛言:『應繩繫。』手捉鉢囊,難護持,佛言:『應作帶絡肩。』」〔毘奈耶雜事卷四、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十二藏他衣鉢學處〕 p5690


鐼子

鉢中之小鉢,即淺鐵鉢。乃應量器(頭鉢)內鍵[金*咨]、小鉢、次鉢等大小三器之總稱。其形狀與頭鉢稍異,如普通之碗。據傳,世尊成道時,受四天王四鉢,重疊成一鉢,外有四脣。今鐼子三,與應量器重成四脣,蓋本世尊之故事。〔釋氏要覽卷中、翻譯名義集卷七、禪林象器箋器物門〕 p6881


鐵

鐵製之鉢。鉢,梵語 pātra(鉢多羅)之略稱,乃比丘六物之一,意譯作應量器,即應於各自之食量而受施食之器物。依佛制鉢法,佛聽比丘蓄二種鉢,即瓦鉢與鐵鉢,唯佛獨用石鉢。(參閱「」5687) p6879


鐵

鐵製之鉢。鉢,梵語 pātra(鉢多羅)之略稱,乃比丘六物之一,意譯作應量器,即應於各自之食量而受施食之器物。依佛制鉢法,佛聽比丘蓄二種鉢,即瓦鉢與鐵鉢,唯佛獨用石鉢。(參閱「」5687) p6879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三衣一鉢

印度佛教出家人的基本衣食用具。比丘隨身所用的衣物是三衣︰安陀會(antarvāsa)、鬱多羅僧(uttarāsaṅga)、僧伽梨(saṃ-ghaṭi)。三衣加上鉢,即謂「三衣一鉢」。

依佛制,初期的出家者須過質樸的僧團生活,因此在個人物品方面,僅獲准持有三衣一鉢、座具及漉水囊,其中,尤以三衣一鉢為出家者最重要的持物。《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卷下云(大正1‧211b)︰「謂一類人起正信心,修出家法。(中略)但持三衣一鉢,餘無所有。」並且對其形式、大小、顏色、縫製法、穿法等皆有所規定。

關於比丘常應隨身攜帶三衣一鉢之事,《摩訶僧祇律》卷八云(大正22‧293c)︰「出家離第一樂,而隨所住處,常三衣俱,持鉢乞食,譬如鳥之兩翼,恒與身俱。」《四分律行事鈔》卷下之一亦說三衣是賢聖沙門的標幟,鉢為出家者的用具,非俗人可用,應執持三衣瓦鉢,即是少欲少事。或略稱衣鉢。至後世,比丘臨入滅時,常將此衣鉢傳與門人,作為傳法的信物。也因此,才有稱呼主要弟子為「衣鉢傳人」的稱謂。

在三衣一鉢及生病時之藥物以外,不合律制而擅自蓄積的物品,謂之「長物」。在印度佛制中,有所謂「三長物」者,指衣長物、鉢長物、藥長物三者。略稱長衣、長鉢、長藥。依佛制,僧尼所蓄衣鉢,以三衣一鉢為限;所蓄藥物,不得超過七日。若越此限,則所私自貯存者,分別稱為衣長物、鉢長物、藥長物。私蓄三長物,是犯戒的。比丘戒三十捨墮中的第一蓄長衣過限戒,第二十一蓄長鉢過限戒,第二十六蓄七日藥過限戒,即指私蓄三長物而言。

依經律所載,六群比丘等,蓄有多種衣物,以莊嚴自身,此不契少欲知足之制,故佛乃立制,規定十日內須將多餘長物施與他人,不許持為己有。如欲保有此長物,可於僧前行說淨;行說淨已,其長物則成清淨物,蓄之無犯。

◎附︰渡邊楳雄〈釋尊及其教團〉(摘錄自《世界佛學名著譯叢》{1})

以受在家者布施為原則的出家佛教徒的衣食住中,首先,關於衣物(cīvara),根據傳說,規定只能持有三件,這是出自釋尊自身的經驗,以為這樣大體上對印度的氣候就能適應。這就是所謂的三衣(te或ti-cīvarāni)制度。三衣是︰

(1)下衣(antaravāsaka,安陀衣)︰規定用五塊布縫成,掩蓋腰部以下。如人所知,由於它的作法,下衣也稱為五條,這種詞語傳到今日的日本佛教間。

(2)上衣(uttarāsaṅga,鬱多羅僧衣)︰與前述的下衣相反,是專為掩蓋上半身而做的,規定可用七塊布縫成,因此準於上述,也稱為七條,這種詞語也傳到現在的日本佛教各宗派之間。

(3)大衣(saṃghāṭi,僧伽梨衣)︰據說有一次,釋尊覺得很冷,因此有大衣的制定。如人所知,大衣是由九塊布縫成的,因此準於以上二衣,也稱為九條,這種詞語也一樣傳於日本佛教徒之間。

可是,藉以上那種五條以及九條的詞語,大致可以想像它的情形,本來三衣在佛教都稱為袈裟。即︰袈裟(kasāya)本來的意思是指壞色衣。教主釋尊本來穿白色衣服,但釋尊長年累月風塵僕僕,忙於修行,久而久之,他本來的衣服變成袈裟,即「壞色衣」。因此,漸漸地穿壞色衣,反而變成佛教的制度,不但規定如上述的三衣,而且越發提倡穿這種衣服的精神,專從垃圾堆撿破布回來做成三衣,取名為糞掃衣(paṁsukūla-cīvara),平常穿用。

出家佛教徒的食物,原則上,都是在家人布施的;自然可想像那些食物同於在家人的食物。在這種意義下,後說的戒律之間只規定,允許自由選擇時,應避免口中覺得美味的魚肉,或其他類似的東西。

還有二個與飲食有關的問題,即︰飲食的「時間」及用具。為什麼﹖因為,先就第一個飲食的「時間」而言,出家佛教徒按規定只能午前吃一次固體的食物,午後只能喝飲料,其他應全部避免。這種午前一次正當的用餐,稱為正食,此詞語迄今尚為日本佛教所使用。其次談另一個有關食具的問題。食具譯為應量器,梵語為patra(鉢多羅),看漢語字典可知︰現在日本一般社會還使用的「鉢」字,是中國六朝時候才開始製作的文字。這種鉢似乎有陶製、木製等種。出家佛教徒以這種鉢,早上進入城裡或村內乞食,然後帶回精舍,在同道之間互相分配食用。有時,釋尊及其弟子們也常受到信徒的招待,到他家去接受施食;這種事實也見於佛典。

〔參考資料〕 《緇門警訓》卷三〈示敬護三衣鉢具法〉、卷七〈大智照律師送衣鉢與圓照本禪師書〉;《四分律》卷六;《四分律比丘含註戒本》卷上。


十八物

指古代大乘比丘常隨身攜帶的十八種物。《梵網經》卷下云(大正24‧1008a)︰「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

十八物即︰

(1)楊枝(dantakaṣṭha)︰即齒木,為清除口內臭氣之用的木片。

(2)澡豆︰指由大豆、小豆、豌豆等磨成的粉末,沐浴、洗滌時所用。

(3)三衣︰指僧伽梨(saṅghāṭī)、鬱多羅僧(uttarāsaṅga)、安陀會(antarvāsa)三種衣。

(4)瓶︰指軍持(knṃḍikā),即水瓶,盛水供洗滌或飲水之用。

(5)鉢(pātra)︰又稱應量器,盛食物的用具。

(6)坐具(niṣīdana)︰坐臥時敷陳於地上或床上的布。

(7)錫杖(khakkhara)︰頭部掛鐶的杖,步行時,鐶振動出聲,以警路上的蟲類,或行乞時喚起人家的注意。

(8)香爐︰炷香招請諸佛的器具。

(9)漉水囊(parisravaṇa)︰又稱濾水羅、漉囊或漉袋,指用於濾過水中之蟲的布囊。

(10)手巾(snātra-śāṭaka)︰拭手的布,也包括拭面巾、拭身巾、拭腳巾等。

(11)刀子(śastraka)︰供截衣、剃髮、截爪之用的刃物。

(12)火燧︰打火的器具。

(13)鑷子(ajapadaka-daṇḍa)︰拔鼻毛或拔刺的用具。

(14)繩床︰繩製的床,便於安坐禪觀。

(15)經︰佛所說的經典。

(16)律︰即戒本。

(17)佛像、(18)菩薩像︰為供養而隨身攜之。

蓋此十八物為大乘比丘所應護持,虧其一則犯輕垢罪。其中又有重中輕三品,即離三衣為捨墮,是重垢;離鉢為突吉羅,是中垢;其餘為輕垢。此中,小乘比丘僅用六種,即三衣、鉢、坐具、漉水囊,此六種通稱比丘六物。

又,關於此十八種物的分合,有異說。智顗《菩薩戒義疏》卷下所出如前;勝莊《梵網經菩薩戒本述記》卷下(末),開三衣為三,合經與律、佛像與菩薩像各為一;義寂《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下(末),則除楊枝和澡豆,開三衣為三,以成十八種。

〔參考資料〕 《梵網經戒本疏》卷三;《梵網經古 迹記撮要》卷三;《菩薩戒經疏註》卷下之二;《大乘比丘十八物圖》。


六物

(一)比丘不可離身的六種資具︰又稱比丘六物。即(1)僧伽梨(saṁghāṭī),又譯大衣或重衣,亦即九條衣。(2)鬱多羅僧(uttarāsaṅga),又譯上衣,即七條衣。(3)安陀會(antar-vāsa),又譯內衣,亦即五條衣。以上三者合稱三衣,又稱支伐羅(cīvara)或袈裟(kaśāya)。(4)波呾羅(pātra),即用於飲食之鉢。(5)尼師但那(niṣīdana),即坐具。(6)鉢哩薩哩伐拏(pariśrāvaṇa),即漉水囊。此六物略如下表︰


┌僧伽梨(samghati,僧伽胝):複衣、九條衣、大衣
│鬱多羅僧(uttarasanga,嗢呾囉僧伽):上衣、七條衣、中衣
六物┤安陀會(antarvasa,安呾婆娑):內衣、五條衣
│波呾羅(patra,缽多羅):缽、應量器
│尼師但那(nisidana,尼師壇):坐臥具、隨坐具、坐具
└缽哩薩哩伐拏(parisravana):漉水囊、濾水羅、濾水囊


此中,鉢以鐵或瓦作成,其材料、顏色、大小均有定制;由於是應腹量而食之食器、亦係應受人天供養所用之食器,故又譯為應量器、應器。又因多為鐵製,故俗稱銕(鐵)鉢。坐具乃在方形之布上施以周緣而成,為坐臥時所敷,故又稱隨坐衣或隨足衣。漉水囊則飲水時,為不殺水中小蟲,或為除塵芥而用以過濾之器具。

六物中,若略去坐具及漉水囊,即一般所稱的三衣一鉢。若加裁縫所用的針、筒,則稱八物,乃至增加至十八物。佛定此制,乃因僧尼生活所需,均賴他人之布施,故為減少出家者之欲望,而規定不可攜帶多餘之物品。此類生活所需的主要資具,比丘於命終時須交與看護之人。

古來諸師對六物的註釋,有元照《佛制比丘六物圖》一卷、普寂《六物綱要》一卷、妙生《六物圖辯訛》一卷等書。

(二)日本真宗寺院所必備的六具︰即佛室、廚子、出佛壇、金張附、喚鐘、撞鐘等。乃本願寺派所規定,其末寺皆備之。明治十一年(1878)廢除。

〔參考資料〕 (一)《四分律行事鈔》卷下之一;《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十三;《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釋氏要覽》卷中。



比丘六物之一。又稱鉢多羅、波多羅、鉢和蘭等。意譯應器、應量器。即指比丘所用的食具。有鐵鉢、瓦鉢之別。持鉢行乞稱為「托鉢」。由於比丘持鉢以應受他人的飲食,故鉢亦稱應器。《玄應音義》卷十五謂鉢是「薄」之義,此因治厚物令薄而作此器之故。《四分律》卷九謂鉢之種類云(大正22‧622a)︰「鉢者有六種,鐵鉢、蘇摩國鉢、烏伽羅國鉢、優伽賒國鉢、黑鉢、赤鉢。大要有二種,鐵鉢、泥鉢。」該書卷五十二謂禁止使用由木、石、金、銀、琉璃、寶、雜寶所作成的鉢,並以此簡別在家和外道。《五分律》卷二十六謂不使用金銀七寶、牙、銅、石、木的鉢,若使用金銀乃至石鉢,則犯突吉羅,若使用木鉢,則犯偷蘭遮,若如外道之使用銅鉢,則犯突吉羅。僅准許使用鐵鉢、瓦鉢、蘇摩鉢。所謂泥鉢、瓦鉢、蘇摩鉢,皆是同類之物,蘇摩鉢是就產地而命名的。

鉢的顏色,應熏為黑色或赤色,即《四分律》所說的黑鉢、赤鉢。《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九謂瓦鉢當熏成孔雀咽色,毗陵伽鳥色,或是鴿色。鐵鉢則作鉢爐,以阿摩勒核、佉陀羅核、巨摩、竹根熏之。關於容量,《四分律》卷九舉出大、中、小三種。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但是根據唐代的量法,應是一斗至五升之間,此種說法載於《毗尼討要》卷上。

又,比丘不得儲存多鉢,護持鉢當如護持自己眼睛一般,應當常以澡豆洗淨除去垢膩。鉢損壞時,若五綴(五種修補方法)而不漏,則不得求新鉢(經修補後再用的鉢,即稱五綴鉢)。鉢置於地上時,若有轉倒之虞,則當作鉢支以安置之,攜帶時則應收入鉢囊(或稱鉢袋、鉢絡、絡囊)。

鉢在歷史上有不少相關故事流傳。相傳佛成道後,二商主供養麨酪時,四天王各奉一石鉢,佛受之將鉢相疊安置在左手,再以右手按下將四鉢合為一鉢。佛度三迦葉之時,將毒龍放入鉢內。佛入滅後,其鉢曾被慎重安置,受信徒供養禮拜。法顯《佛國記》〈弗樓沙國〉條云(大正51‧858b)︰

「佛鉢即在此國,昔月氏王大興兵眾,來伐此國欲取佛鉢,既伏此國已,月氏王篤信佛法,欲持鉢去,故大興供養,供養三寶畢,乃校飾大象置鉢其上,象便伏地不能得前。(中略)王知與鉢緣未至,深自愧歎,即於此處起塔及僧伽藍,並留鎮守種種供養。(中略)可容二斗許,雜色而黑多,四際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澤。」

同書〈師子國〉條下說,佛鉢原本在毗舍離,今在犍陀衛,經數百年移至西方之月氏國,再經由于闐、屈茨、師子、漢地等國回到中天竺,後至兜率天上,彌勒菩薩見之而深加讚歎,與諸天一同以香華供養七日。其後又重返閻浮提,由海龍王持入龍宮。彌勒菩薩成道之時,鉢分為四,重返原地頞那山上,彌勒成道已,四天王取之奉佛。其情形如先佛一般,即賢劫千佛共用一鉢。

玄奘西遊之時,此國已無佛鉢。《西域記》卷二〈健馱邏國〉條下云(大正51‧879c)︰「王城內東北有一故基,昔佛鉢之寶台也,如來涅槃之後,鉢流此國,經數百年式遵供養,流轉諸國,在波剌斯。」

〔參考資料〕 《盂蘭盆經疏》卷下;《十誦律》卷五十六;《善見律毗婆沙》卷七;《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十二;《雜阿含》卷二;《賴吒和羅經》;《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二;《毗尼母經》卷七;《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


[南山律學辭典]
行事鈔缽器制聽篇第十九

亦名:缽器制聽篇

子題:養生眾具、缽多羅、應器、應量之器、應量器、一缽制持、眾具聽畜、五行、調度

行事鈔‧缽器制聽篇:「缽器制聽篇第十九。房舍、眾具、五行、調度、養生物附。(一、敘來意)養生眾具,殷湊繁多,隨報開聽,事資道立。雖在緣廣被,而法據有準。違則斯制,犯則無赦。既混其體貌,故分其條格。略言來意,別舒如後。(二、開章釋)(一﹑缽器是制教)就中,先明缽器,是制教也,故初明之。餘有養生眾具,入聽門攝,自如後列。初中分七:一﹑制意,二﹑體如,三﹑色,四﹑量,五﹑受法,六﹑失受相,七﹑受用行法。……(二﹑眾具入聽門)次聽教中,既曰眾具,故雜列之。」資持記釋云:「釋缽器篇。題中缽是梵言,器即華語。缽則局收器皿,器則名通眾具。具云缽多羅,此翻應器,準下加法云應量受,則是應量之器,對法為名。有取三如釋者,亦通,但無據耳。準章服儀云,堪受供者用之,名為應器,此即對人為目,或處說云量腹而食,故云應器,即對食為名。上二字總所攝之物,下二字即能攝之教。物雖眾多,二教攝盡,一缽制持,有違結罪;眾具聽畜,方堪受用,故約二教通收一切。註中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總四事之體。調度謂調養具度,即眾物之通名。」事鈔記卷三五‧一‧三)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應器

又名應量器,即比丘乞食時所用的鐵鉢。見條。


鉢多羅

簡稱鉢,為比丘六物之一,即盛飯器。譯為應器,或應量器。應有三應:一色相應,鉢要灰黑色,令不起愛染心;二體相應,鉢體粗質,使人不起貪意;三大小相應,不過量也,乞食不過七家,令人不恣口腹。當時四大天王,持四鉢供佛,佛以神力,把牠合為一鉢,這是有鉢的歷史。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