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安邦定國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ㄢ ㄅㄤ ㄉㄧㄥˋ ㄍㄨㄛˊ
治理國家使穩固安定。《三國演義.第三七回》:「方今天下大亂,四方雲擾,欲見孔明,求安邦定國之策耳。」《東周列國志.第九七回》:「話說大梁人范雎字叔,有談天說地之能,安邦定國之志。」也作「安邦治國」。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戲曲

凡是宗教,其儀式之原始型態大多含有戲劇之成分,最初係以獻神為目的,後則逐漸演變為布教之用途。然佛教略異於此種發展;原本以斷盡煩惱、捨離七情六慾為主旨之佛教,於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時代,排斥一切華麗之戲劇歌曲,至大乘佛教時代始大量採用印度各種神話、敘事詩、通俗文學等,同時以戲曲來宣揚佛教教義。在當時,不僅為宣揚教義而編作戲曲,於寺院演出,且經典亦多以當時之戲曲形式編纂。法華經、維摩經等,即為此類代表作;疑係模仿印度戲曲十種形式中之維有迦(梵 vyāyoga)所寫成。真正於佛教戲曲中占首位者,係馬鳴所作「舍利弗之所說」(梵 Śāriputraprakarana)之斷片,此為印度戲曲文學最早期之作品。此作品於一九一一年從中央亞細亞吐蕃之貝葉寫本中被發現,原有九幕,內容係以舍利弗與目犍連改宗歸投釋尊之故事為骨幹。又傳為戒日王所作之「龍王之喜」(梵 Nāgānanda)五幕戲亦為著名之佛教戲曲。近代印度詩聖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所作諸多戲曲作品中,「舞者之供養」(Natīrpūjā)、「真陀利」( Chandālikā)二作均取材於佛教經典中之故事。

中國戲曲在思想、題材、形式等各方面,受印度文學及佛教經典之影響甚大,如京戲中之「西遊記」、「目蓮救母」、「白蛇傳」等膾炙人口之名作,內容均充滿佛教之因果思想;另如佛曲、寶卷、變文及長篇之彈詞等講唱文學,亦受佛偈文體之影響而產生,尤以「佛所行讚」關於八王分舍利之一段,儼然戲曲形式之對白,更奠定了元人雜劇之基礎。然較具佛教文學價值者,以明、清之傳奇為多。其中最著名者為「勸善金科」、「歸元鏡」,前者為欽定戲曲,為源自盂蘭盆經之民間傳說|目蓮戲,故傳播至廣;後者全劇分為四十二分,係取華嚴經四十二字母之義,其中之曲白皆源自藏經之語錄,故可視為佛教之戲曲。其他以佛教為主題之著名傳奇尚有「彌勒記」、「茯苓山」、「享千秋」、「無底洞」等。又戲曲中之樂歌部分以佛教為主題者,最早為隋唐之樂府,如「普旡佛曲」、「日光明佛曲」等。刊行於明代永樂年間之「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乃歌讚諸佛名稱之名曲,為散曲中最珍貴之資料,共計南北曲調四百餘種,二一七七首。其版本以永樂原刊為最早,永樂十五(1417)至十七年間曾頒行天下,令所有民眾讚誦,以得勸惡修善之功德。

除上述外,另如「天雨花」、「筆生花」、「安邦定國志」等著名彈詞,係源自佛偈之樣式體裁;鄭廷玉之「布袋和尚」、吳昌齡之「唐三藏西天取經」等雜劇,係將佛教高僧之事蹟加以改編而成。另如元代無名氏之「金水橋陳琳抱妝盒」雜劇,出典為六度集經卷二、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三之鹿女故事;李好古之「張生煮海」雜劇,出典為賢愚經卷八大施抒海品之故事。至二十世紀梅蘭芳所編之「天女散華」,取材於維摩經;尚小雲之「摩登伽女」,取材於摩登伽經,亦皆廣受歡迎。

日本古典戲曲中,較特殊者有聖德太子時代輸入之伎樂及舞樂,其後與民間之散樂互相結合,自此寺院之祭祀行事乃逐漸戲劇化。大抵而言,日本之能劇、文樂、歌舞伎劇等,皆經常以佛教故事為題材,或以佛教思想、讚歎佛德等內容為戲劇主幹。例如日本最偉大之戲曲作者近松門左衛門之三十篇歌舞伎腳本中,約有半數即屬於有關佛教之劇本。

於十六、七世紀時,日本產生所謂新興商人階級之黃金時代,戲曲亦隨之蓬勃發展。然至德川時代,幕府施行鎖國政策,商人或一般民眾頓顯志氣消損;復因寺院僧侶之墮落,漸失民眾之尊重,故當時之戲曲中,多以破戒無慚之僧侶為主角,此類劇作有:延命院日當、十六夜清心、法界坊等。明治維新後,佛教界以銳意革新之姿態因應新時代,於戲曲方面亦產生煥然一新之氣象,著名之作品有:坪內逍遙之「役の行者」、森鷗外之「日蓮辻說法」、長田秀雄之「大仏開眼」、武者小路実篤之「仏陀と孫悟空」、倉田百三之「出家とその弟子」等。〔Sylvain Lévi: Le théâtre indien, 1890; Sten Konow: Das indische Drama, 1920; A.B. Keith: The Sanskrit Drama, 1924〕(參閱「寶卷」6745、「變文」6913) p6436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ㄉㄧㄥˋ, [形]

1.確切的、不改變的。如:「定理」、「定義」、「定律」、「定局」、「定論」。

2.不動的。如:「定產」、「定業」。

3.規定的。如:「定量」、「定時」、「定期」。

[動]

1.固定、使固定。如:「定住」、「定影」。

2.使平靜、使穩固。如:「平定」、「安邦定國」。

3.使確定、不更改。如:「底定」、「決定」、「否定」、「裁定」。

4.約定、訂立。如:「定約」、「制定」、「訂定」。

[副]

1.究竟、到底。表疑問。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卿云艾艾,定是幾艾?」唐.李白〈答族姪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詩:「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2.必然。如:「定能成功」、「定死無疑」。唐.杜甫〈寄高適〉詩:「定知相見日,爛漫倒芳樽。」

[名]

姓。如明代有定伯安。


烈士

ㄌㄧㄝˋ ㄕˋ, 1.重義輕生而願殺身成仁的人。《史記.卷六一.伯夷傳》:「貪夫徇財,烈士徇名,夸者死權,眾庶馮生。」《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上》:「我這劍要賣與烈士,大則安邦定國,小則禦侮扞身,您孩兒每識個甚麼?」

2.積極於建立功業的人。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協力同心

ㄒㄧㄝˊ ㄌㄧˋ ㄊㄨㄥˊ ㄒㄧㄣ
團結一致,共同努力。《舊五代史.卷一○三.漢書.隱帝本紀下》:「協力同心,安邦定國。」《三國演義.第一回》:「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也作「同心協力」。


安邦治國

ㄢ ㄅㄤ ㄓˋ ㄍㄨㄛˊ
治理國家,使之穩固安定。《孤本元明雜劇.伐晉興齊.頭折》:「薦賢舉善是吾心,安邦治國訪知音。」也作「安邦定國」。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