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變文為唐代以來,受佛教影響而流行之說唱文學作品之一。佛教用以講述佛經故事,宣揚教義。變,為變更、改寫之意。取材於佛教經典中富於神變之記事,並加舖述改寫,使其通俗生動,而適合教化民眾之文,稱為變文。日本學者一般多以「變」為變相圖之意;說明講唱變相圖之法會稱為俗講,俗講所用之通俗話本即稱變文。蓋唐、五代頃,各寺院講經說法時,常以變文與變相圖相配合,其後則泛指民間同性質之說唱文學。 變文產生之年代,可能為中唐時期,現存年代最久者為身餧餓虎變文。現存原本之總數不詳,大約有八、九十種之多,其名稱亦有由後人所命名者。變文之範疇,除稱為變文者外,舉凡變、緣起(變文等之發端語)、傳、傳文、押座文(講經前所唱之韻文)、唱文、講唱文、講經文、詞、詞文、歌等均屬之。其中,講經文與變文之區別在於講經文之形式有「經、白、唱」三段,變文則一般並無經之引文,或對經文作字句解說,僅有「白、唱」二段之形式,為適於民眾之教化,故講唱內容皆以圖畫為中心,並採用自由而通俗化之方式宣講。 變文之內容多取材於佛教經典或我國固有之民間故事。取材自佛教經典之變文有妙法蓮華經變文、阿彌陀經變文、維摩經變文、目連救母變文、父母恩重經變文、降魔變文、地獄變文、八相變、目連緣起、溫室經講唱押座文等等;取材自故事者則有王陵變文、伍子胥變文、蘇武李陵執別詞、張淮深變文、王昭君變文、舜子至孝變文等等。其形式約有三種:(一)散文與韻文相間,(二)全部散文,(三)全部韻文。第一種形式較為常見,對後來之寶卷、鼓詞、彈詞等俗文學有顯著影響。此外,並有前述唱經、押座文等形式。維摩經變文即初引經文,次以韻文闡述經義,以便於歌唱。又如八相成道變文,於經文、韻文之後,更註釋韻文之義,而以會話體加以說明。歡喜國王緣變文則初起即略述本文之由來。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敦煌鳴沙山千佛堂石室藏卷被發現,其中,唐、五代之民間文學資料極富,內容為:(一)民間歌謠、佛曲等詩歌類,(二)散文、俗語小說類,(三)變文。此後遂展開對於變文之原典蒐集、覆刻校訂、作成目錄、介紹研究等工作。其原典大多收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巴黎國家圖書館、北京圖書館三處。敦煌所出變文現存目錄(周紹良編)、敦煌文學研究書目(太田辰夫編)所載之變文,均為七十八種;但二書內容並非一致,對照合併之下,共計九十一種。王重民等所編敦煌變文集亦收錄七十八種。周紹良所編敦煌變文彙錄則收錄三十六種。〔倫敦博物館敦煌書目(羅福萇編,國學季刊第一卷第一號)、倫敦所藏敦煌卷子經眼目錄(向達編,圖書季刊新一卷四號)、巴里敦煌殘卷序錄第一輯、第二輯(王重民編)、巴黎國家圖書館敦煌書目(羅福萇編,國學季刊第一卷第四號、第三卷第四號)、巴里圖書館敦煌寫本書目(陳翔編,國學論衡第三期)、變文及唱經文目錄(向達編,唐代俗講考附錄,燕京學報第十六期)、敦煌所出變文現存目錄(周紹良編,敦煌變文彙錄所收)、敦煌零拾(羅振玉)、敦煌掇瑣(劉復)、敦煌石室寫經題記與敦煌雜錄(許國霖)、鳴沙餘韻(矢吹慶輝)、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十五卷古逸部〕(參閱「敦煌變文」4971) p6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