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有體無體

(一)為有體與無體之並稱。體,指實體。有體,即指有實體;無體,即指無實體。關於諸法之實體,說一切有部主張法體恆有;大乘法相宗則認為,在能依之相以外,另有所依之體,亦即諸法之遍、依、圓三性中,在依他起性之諸法之外,另有圓成實性之真如實體。至於華嚴、天台等法性宗,則主張能依之相即是所依之體,故在依他起性之諸法之相以外,無有圓成實性之真體。〔大乘入楞伽經卷一羅婆那王勸請品、大乘莊嚴經論卷四述求品、華嚴經探玄記卷一〕(參閱「」6928)

(二)因明用語。因明論式中,凡立者(立論者)與敵者(問難者)共同認可(共許)其為實有者,稱為有體;立、敵不共同認可(不共許)其為實有者,稱為無體。按一般常理,凡實際存在之事物即稱為有體,實際不存在者即稱為無體。然因明最重立、敵,故有體與無體之分,完全取決於立、敵雙方之主觀意見。不論事物之本身是否實際存在,只要立、敵雙方共許其為實有者,即稱之為有體;立、敵雙方不共許其為實有者,即稱之為無體。因明之有體、無體,因係取決於立、敵雙方之共許與否,故其為有或無,可隨立、敵而轉變。因明稱宗(命題)之前陳(主詞)為體,宗之後陳(述詞)為義。故就前陳而言,視立、敵之共許與否,稱之為有體或無體;就後陳而言,則依立、敵之共許與否,稱之為有義或無義。有體無體、有義無義之區別標準,完全與極成不極成之分別標準相同,故有體(義)即為極成體(義),無體(義)即為不極成體(義)。

有無體與有無義可分為四種:(一)立、敵雙方皆認可其為實有者,稱為兩俱有體,或兩俱有義。(二)立、敵雙方皆不認可其為實有者,稱為兩俱無體,或兩俱無義。(三)立者認可其為實有,而敵者不認可,則稱為自有他無體,或自有他無義。(四)敵者認可其為實有,而立者不認可,則稱他有自無體,或他有自無義。〔因明入正理論悟他門淺釋(陳大齊)〕(參閱「極成」5477) p2461

 


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