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1_-王相應品四洲經(第60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在安靜處,燕坐思惟而作是念:「世人甚少少能於欲有滿足意,少有厭患於欲而命終者;世人於欲有滿足意,厭患於欲而命終者,為甚難得。」

尊者阿難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往詣佛所,到已作禮,卻住一面,白曰:「世尊!我今在安靜處,燕坐思惟而作是念:『世人甚少少能於欲有滿足意,少有厭患於欲而命終者;世人於欲有滿足意,厭患於欲而命終者,為甚難得。』」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世人甚少少能於欲有滿足意,少有厭患於欲而命終者。阿難!世人於欲有滿足意,厭患於欲而命終者,為甚難得。阿難!世人極甚難得,極甚難得於欲有滿足意,厭患於欲而命終者。阿難!但世間人甚多甚多,於欲無滿足意,不厭患欲而命終也。所以者何?阿難!往昔有王名曰頂生,作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為七寶,千子具足,顏貌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眾,彼必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樂。阿難!彼頂生王而於後時極大久遠,便作是念:『我有閻浮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我有七寶,千子具足,我欲於宮雨寶七日,積至于膝。』阿難!彼頂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適發心已,即於宮中雨寶七日,積至于膝。

「阿難!彼頂生王而於後時極大久遠,復作是念:『我有閻浮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我有七寶,千子具足,及於宮中雨寶七日,積至于膝。我憶曾從古人聞之,西方有洲名瞿陀尼,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我今欲往見瞿陀尼洲,到已整御。』阿難!彼頂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適發心已,即以如意足乘虛而去,及四種軍。阿難!彼頂生王即時往到住瞿陀尼洲。阿難!彼頂生王住已整御瞿陀尼洲,乃至無量百千萬歲。

「阿難!彼頂生王而於後時極大久遠,復作是念:『我有閻浮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我有七寶,千子具足,及於宮中雨寶七日,積至于膝,我亦復有瞿陀尼洲。我復曾從古人聞之,東方有洲名弗婆鞞陀提,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我今欲往見弗婆鞞陀提洲,到已整御。』阿難!彼頂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適發心已,即以如意足乘虛而去,及四種軍。阿難!彼頂生王即時往到住弗婆鞞陀提洲。阿難!彼頂生王住已整御弗婆鞞陀提洲,乃至無量百千萬歲。

「阿難!彼頂生王而於後時極大久遠,復作是念:『我有閻浮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我有七寶,千子具足,及於宮中雨寶七日,積至于膝,我亦復有瞿陀尼洲,亦有弗婆鞞陀提洲。我復曾從古人聞之,北方有洲名鬱單曰,極大富樂,多有人民,彼雖無我想亦無所受。我今欲往見鬱單曰[*]洲,到已整御,及諸眷屬。』阿難!彼頂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適發心已,即以如意足乘虛而去,及四種軍。

「阿難!彼頂生王遙見平地白,告諸臣曰:『卿等見鬱單曰[*]平地白耶?』諸臣對曰:『見也。天王!』王復告曰:『卿等知不?彼是鬱單曰[*]人自然粳米,鬱單曰[*]人常所食者,卿等亦應共食此食。』阿難!彼頂生王復遙見鬱單曰[*]洲中,若干種樹,淨妙嚴飾,種種綵色,在欄楯裏,告諸臣曰:『卿等見鬱單曰[*]洲中,若干種樹,淨妙嚴飾,種種綵色,在欄楯裏耶?』諸臣對曰:『見也。天王!』王復告曰:『卿等知不?是鬱單曰[*]人衣樹,鬱單曰[*]人取此衣著,卿等亦應取此衣著。』阿難!彼頂生王即時往到住鬱單曰[*]洲。阿難!彼頂生王住已整御鬱單曰[*]洲,乃至無量百千萬歲,及諸眷屬。

「阿難!彼頂生王而於後時極大久遠,復作是念:『我有閻浮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我有七寶,千子具足,及於宮中雨寶七日,積至于膝,我亦復有瞿陀尼洲,亦有弗婆鞞陀提洲,亦有鬱單曰洲。我復曾從古人聞之,有天名曰三十三天。我今欲往見三十三天。』阿難!彼頂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適發心已,即以如意足乘虛而往,及四種軍,向日光去。

「阿難!彼頂生王遙見三十三天中,須彌山王上猶如大雲,告諸臣曰:『卿等見三十三天中,須彌山王上猶如大雲耶?』諸臣對曰:『見也。天王!』王復告曰:『卿等知不?是三十三天晝度樹也。三十三天在此樹下,於夏四月,具足五欲,而自娛樂。』阿難!彼頂生王復遙見三十三天中,須彌山王上近於南邊猶如大雲,告諸臣曰:『卿等見三十三天中,須彌山王上近於南邊猶如大雲耶?』諸臣對曰:『見也。天王!』王復告曰:『卿等知不?是三十三天正法之堂,三十三天於此堂中,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為天為人,思法思義。』

「阿難!彼頂生王即到三十三天。彼頂生王到三十三天已,即入法堂。於是,天帝釋便與頂生王半座令坐,彼頂生王即坐天帝釋半座[*]。於是,頂生王及天帝釋都無差別,光光無異,色色無異,形形無異,威儀禮節及其衣服亦無有異,唯眼眴異

「阿難!彼頂生王而於後時極大久遠,復作是念:『我有閻浮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我有七寶,千子具足,及於宮中雨寶七日,積至于膝。我亦復有瞿陀尼洲,亦有弗婆鞞陀提洲,亦有鬱單曰洲。我又已見三十三天雲集大會,我已得入諸天法堂。又天帝釋與我半座,我已得坐帝釋半座[*],我與帝釋都無差別,光光無異,色色無異,形形無異,威儀禮節及其衣服亦無有異,唯眼眴異。我今寧可驅帝釋去,奪取半座[*],作天人王,由己自在。』

「阿難!彼頂生王適發此念,不覺已下在閻浮洲,便失如意足,生極重病。命將終時,諸臣往詣頂生王所白曰:『天王!若有梵志、居士及臣人民,來問我等:「頂生王臨命終時說何等事?天王!我等當云何答梵志、居士及臣人民?」』

「時,頂生王告諸臣曰:『若梵志、居士及臣人民,來問卿等:「頂生王臨命終時說何等事?」卿等應當如是答之:「頂生王得閻浮洲,意不滿足而命終。頂生王得七寶,意不滿足而命終。千子具足,意不滿足而命終。頂生王七日雨寶,意不滿足而命終。頂生王得瞿陀尼洲,意不滿足而命終。頂生王得弗婆鞞陀提洲,意不滿足而命終。頂生王得鬱單曰[*]洲,意不滿足而命終。頂生王見諸天集會,意不滿足而命終。頂生王具足五欲功德色、聲、香、味、觸,意不滿足而命終。」若梵志、居士及臣人民,來問卿等:「頂生王臨命終時說何等事?」卿等應當如是答之。』」

於是,世尊而說頌曰:

「天雨妙珍寶,  欲者無厭足,
 欲苦無有樂,  慧者應當知。
 若有得金積,  猶如大雪山,
 一一無有足,  慧者作是念。
 得天妙五欲,  不以此五樂,
 斷愛不著欲,  等正覺弟子。」

於是,世尊告曰:「阿難!昔頂生王,汝謂異人耶?莫作斯念,當知即是我也。阿難!我於爾時為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爾時說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淨,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爾時不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亦未能得脫一切苦。阿難!我今出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我今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我今說法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我今得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我今已得脫一切苦。」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洲經第三竟(二千三百五十三字)

[校勘]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是」,宋、元、明三本作「是謂」。

大正藏無「寶」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曰」,明本作「越」。[*]

「粳」,明本作「秔」。

「座」,宋、元、明三本作「坐」。[*]

「積」,宋、元、明三本作「𧂐」。

「王」,宋、元、明三本作「者」。

「士」,大正藏原為「土」,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士」。

明本無「四洲經第三竟」六字。

「二」,大正藏原為「三」,今依據高麗藏改作「二」。

宋、元、明三本無「二千三百五十三字」八字。

[註解]

瞿陀尼: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壽二百五十歲,義譯為「西牛貨洲」,因為此洲以牛作為貨幣。另譯為「瞿陀尼迦」、「拘陀尼」、「拘耶尼」、「瞿耶尼」。

弗婆鞞陀提: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壽五百歲,義譯為「東勝身洲」,因為此洲的人類身形殊勝。另譯為「弗婆提」、「弗婆提舍」、「弗于逮」。

鬱單曰: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壽千歲,是四大洲中果報最殊勝的大同世界,但沒有佛法。另譯為「北俱盧洲」、「欝單越」、「欝多羅提舍」。

衣樹:棉花樹,為錦葵科棉屬灌木,高約一至二公尺,其蒴果成熟綻裂後,露出棉籽表皮長出的柔軟茸毛,即為棉花,可織布。又譯為「劫貝」、「劫波育」。

刺桐樹

晝度樹:刺桐樹,為豆科刺桐屬的落葉大喬木。在這裡特指三十三天一株知名的樹,義譯為「香遍樹」。

天帝釋:欲界六天當中,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的天主。

唯眼眴異:只差在眼睛會不會眨。「眴」為眼動,讀音同「眩」。按:人類會眨眼,天人則不眨眼。

梵志:有志修梵行(清淨的修行)的人;修行人。音譯為「婆羅門」。

五欲功德: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這五種欲的功能。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五種欲」。

明行成為:智慧(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明)與行為(戒、定等)皆圓滿具足。又譯為「明行足」。

道法御:能調御一切可以度的人,讓他們修行。又譯為「調御丈夫」。

眾祐:具足眾德,而為世間所尊重的覺者。新譯為「世尊」。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提到用以採收製作布料的衣樹(棉花樹)的敘述為:「卿等見欝單曰洲中,若干種樹,淨妙嚴飾,種種綵色,在欄楯裏耶?」其中「種種綵色」是因為棉花樹或野棉花樹有不同的花色,例如粉紅色或白色,雖然棉花都是白的;「在欄楯裡」則是因為棉花樹的蒴果表面具鉤刺,極易黏人衣物,因此要區隔好走道,以方便採收。

Also c.f.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1691101294397033/

[進階辨正]

回到《中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