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1_-習相應品慚愧經-_2_-(第45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無慚無愧,便害愛恭敬①;若無愛恭敬,便害其信;若無其信,便害正思惟;若無正思惟,便害正念正智;若無正念正智,便害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無解脫,便害涅槃。若比丘有慚有愧,便習愛恭敬;若有愛恭敬,便習其信;若有其信,便習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涅槃。」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慚愧經第四竟ⓓ(二百四字)ⓔ
[校勘]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經」,明本作「經上」。
ⓒ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 明本無「慚愧經第四竟」六字。
ⓔ 宋、元、明三本無「二百四字」四字。
[註解]
① 愛恭敬:敬愛、恭敬。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慚與愧
本經中導向解脫與背離解脫的關鍵差別,在於是否「有慚有愧」。
慚愧都是能力,參見《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79經:「何等為慚力是學力?謂羞恥,恥於起惡不善法諸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慚力是學力。何等為愧力是學力?謂諸可愧事而愧,愧起諸惡不善法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是名愧力是學力。」(CBETA, T02, no. 99, p. 186, a7-13)
慚愧能導向解脫的原理,除了本經外,也可參見《雜阿含經》卷十四第346經:「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CBETA, T02, no. 99, p. 96, b16-23)
- 慚愧與愛恭敬
慚愧為什麼會讓人敬愛恭敬善知識呢?
或許因為以善法要求自己,所以會慚愧,也因為追求善法,所以尊重、追隨那些實踐正法的善知識。
- 慚愧與不悔
有同學提出:「『慚愧』跟『持戒不悔』表面上看起來是否違背?」其實不違背:慚愧可心意柔軟,避免犯下會讓自己後悔的事,懺悔可減輕過去業力的影響;持戒即不造新業,自然不悔。
- 「四預流支」(四個證得初果的因素)可和本經所說的次第有對應關係:
- 1. 親近善士:有慚有愧→愛恭敬
- 2. 聽聞正法:信
- 3. 內正思惟:正思惟
- 4. 法次法向:正念正智→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
- 因此而能漸漸入聖者之流: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