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
爾時,多識名德、上尊長老比丘、大弟子等,謂尊者拘隣若①、尊者阿攝貝②、尊者跋提釋迦王③、尊者摩訶男拘隸④、尊者惒破⑤、尊者耶舍⑥、尊者邠耨、尊者維摩羅、尊者伽和波提、尊者須陀耶⑦、尊者舍梨子、尊者阿那律陀⑧、尊者難提⑨、尊者金毘羅⑩、尊者隸婆哆、尊者大目乾ⓒ連⑪、尊者大迦葉⑫、尊者大拘絺羅、尊者大周那⑬、尊者大迦旃延⑭、尊者邠耨加㝹寫長老、尊者耶舍行籌⑮長老,如是比餘多識名德、上尊、長老比丘、大弟子等,亦遊王舍城,並皆近佛葉屋邊住。
是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年老,體轉衰弊,壽過垂訖⑯,宜須侍者,汝等見為舉一侍者,令瞻視我可非不可⑰,受我所說,不失其義。」
於是,尊者拘隣若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願奉侍可非不可,及受所說,不失其義。」
世尊告曰:「拘隣若!汝自年老,體轉衰弊,壽過垂訖,汝亦自應須瞻視者。拘隣若!汝還本坐。」於是,尊者拘隣若即禮佛足,便還復坐。
如是尊者阿攝貝、尊者跋提釋迦王、尊者摩訶男拘隸、尊者惒破、尊者耶舍、尊者邠耨、尊者維摩羅、尊者伽和波提、尊者須陀耶、尊者舍梨子、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難提、尊者金毘羅、尊者隸婆哆、尊者大目乾[*]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拘絺羅、尊者大周那、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邠耨加㝹寫長老。
尊者耶舍行籌長老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願奉侍可非不可,及受所說,不失其義。」
世尊告曰:「耶舍!汝自年老,體轉衰弊,壽過垂訖,汝亦自應須瞻視者。耶舍!汝還本坐。」於是,尊者耶舍即禮佛足,便還復坐。
爾時,尊者大目乾[*]連在彼眾中,便作是念:「世尊欲求誰為侍者?意在何比丘,欲令瞻視可非不可,及受所說,不失其義?我寧可入如其像定⑱,觀眾比丘心。」於是,尊者大目乾[*]連即入如其像定,觀眾比丘心。尊者大目乾[*]連即知世尊欲得賢者阿難以為侍者,意在阿難,欲令瞻視可非不可,及受所說,不失其義。於是,尊者大目乾[*]連即從定起,白眾比丘曰:「諸賢知不?世尊欲得賢者阿難以為侍者,意在阿難,欲令瞻視可非不可,及受所說,不失其義。諸賢!我等今應共至賢者阿難所,勸喻令為世尊侍者。」
於是,尊者大目乾[*]連及諸比丘共至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是時,尊者大目乾[*]連坐已,語曰:「賢者阿難!汝今知不?佛欲得汝以為侍者,意在阿難,令瞻視我可非不可,受我所說,不失其義。阿難!猶村外不遠有樓閣臺觀,向東開窗,日出光照在於西壁,賢者阿難!世尊亦然,欲得賢者阿難以為侍者,意在阿難,令瞻視我可非不可,受我所說,不失其義。賢者阿難!汝今可為世尊侍者。」
尊者阿難白曰:「尊者大目乾[*]連!我不堪任奉侍世尊。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難可難侍⑲謂為侍者。尊者大目乾[*]連!猶如王有ⓕ大雄象,年滿六十,憍傲ⓖ⑳力盛,牙足體具,難可難近謂為看視也。尊者大目乾[*]連!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亦復如是,難可難近謂為侍者。尊者大目乾[*]連!我以是故,不任侍者。」
尊者大目乾[*]連復語曰:「賢者阿難!聽我說喻,智者聞喻,即解其義。賢者阿難!猶如優曇鉢華,時生於世,賢者阿難!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亦復如是,時時出世。賢者阿難!汝可速為世尊侍者,瞿曇㉑當得大果。」
尊者阿難復白曰:「尊者大目乾[*]連!若世尊與我三願者,我便然可為佛侍者。云何為三?我願不著佛新故衣㉒,願不食別請佛食㉓,願不非時見佛㉔。尊者大目乾[*]連!若世尊與我此三願者,如是我便為佛侍者。」
於是,尊者大目乾[*]連勸尊者阿難為侍者已,即從座ⓗ起,繞尊者阿難,而便還去,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卻坐一面,白曰:「世尊!我已勸喻賢者阿難為佛侍者。世尊!賢者阿難從佛求三願。云何為三?願不著佛新故衣,願不食別請佛食,願不非時見佛。『尊者大目乾[*]連!若世尊與我此三願者,如是我便為佛侍者。』」
世尊告ⓘ曰:「大目乾[*]連!阿難比丘聰明智慧,豫知當有譏論㉕,或諸梵行作如是語:『阿難比丘為衣故奉侍世尊。』大目乾[*]連!若阿難比丘聰明智慧,豫知當有譏論,或諸梵行作如是語:『阿難比丘為衣故奉侍世尊。』者,是謂阿難比丘未曾有法。大目乾[*]連!阿難比丘聰明智慧,豫知當有譏論,或諸梵行作如是語:『阿難比丘為食故奉侍世尊。』大目乾[*]連!若阿難比丘聰明智慧,豫知當有譏論,或諸梵行作如是語:『阿難比丘為食故奉侍世尊。』者,是謂阿難比丘未曾有法。大目乾[*]連!阿難比丘善知時,善別時,知我是往見如來時,知我非往見如來時。知比丘眾、比丘尼眾是往見如來時,知比丘眾、比丘尼眾非往見如來時。知優婆塞眾ⓙ、優婆私㉖眾是往見如來時,知優婆塞眾、優婆私眾非往見如來時。知眾多異學沙門、梵志是往見如來時,知眾多異學沙門、梵志非往見如來時。知此眾多異學沙門、梵志能與如來共論,知此眾多異學沙門、梵志不能與如來共論。知此食噉含消㉗,如來食已,安隱饒益,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不安隱饒益。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得辯才說法,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不得辯才說法㉘。是謂阿難比丘未曾有法。
「大目乾[*]連!阿難比丘雖無他心智,而善知如來晡時從宴ⓚ坐起,豫為人說,今日如來行如是,如是現法樂居,審如所說,諦無有異。是謂阿難比丘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作是說:『諸賢!我奉侍佛來二十五年,若以此心起貢高者,無有是相。』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我奉侍佛來二十五年,初不㉙非時見佛。』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我奉侍佛來二十五年,未曾為佛所見訶責,除其一過㉚,此亦為他故。』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我從如來受八萬法聚,受持不忘,若以此起貢高者,無有此相。』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我從如來受八萬法聚,初不再問,除其一句,彼亦如是不易㉛。』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我從如來受持八萬法聚,初不見從他人受法㉜。』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我從如來受持八萬法聚,初無是心:「我受此法,為教語他。」諸賢!但欲自御自息,自般涅槃故。』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此甚奇!甚特!謂四部眾㉝來詣我所而聽法,若我因此起貢高者,都無此相,亦不豫作意㉞,有來問者,我當如是如是答。諸賢!但在座ⓛ時,隨其義應。』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此甚奇!甚特!謂眾多異學沙門、梵志來問我事,我若以此有恐怖,有畏懼,身毛豎者,都無此相,亦不豫作意,有來問者,我當如是如是答。諸賢!但在坐時,隨其義應。』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復次,一時,尊者舍梨子、尊者大目乾[*]連、尊者阿難在舍衛國婆ⓜ羅ⓝ邏山中。是時,尊者舍梨子問曰:『賢者阿難!汝奉侍佛來二十五年,頗憶有時起欲心耶?』尊者阿難白曰ⓞ:『尊者舍梨子!我是學人㉟,而不離欲。』尊者舍梨子復語曰:『賢者阿難!我不問汝學以無學㊱,我但問汝奉侍佛來二十五年,汝頗憶有起欲心耶?』尊者舍梨子復再三問曰:『賢者阿難!汝奉侍佛來二十五年,頗憶有時起欲心耶?』尊者阿難亦至再三白曰:『尊者舍梨子!我是學人,而不離欲。』尊者舍梨子復語曰:『賢者阿難!我不問汝學以無學,我但問汝奉侍佛來二十五年,汝頗憶有起欲心耶?』於是,尊者大目乾[*]連語曰:『賢者阿難!速答,速答。阿難!汝莫觸嬈上尊長老。』於是,尊者阿難答曰:『尊者舍梨子!我奉侍佛來二十五年,我初不憶曾起欲心。所以者何?我常向佛有慚愧心,及諸智梵行人。』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復次,一時,世尊遊王舍城,在巖山中。是時,世尊告曰:『阿難!汝臥當如師子臥法。』尊者阿難白曰:『世尊!獸王師子臥法云何?』世尊答曰:『阿難!獸王師子晝為食行,行已入窟,若欲眠時,足足相累㊲,伸尾在後,右脅而臥㊳,過夜平旦,回顧視身。若獸王師子身體不正,見已不喜,若獸王師子其身周正,見已便喜。彼若臥起,從窟而出,出已頻呻㊴,頻呻已自觀身體,自觀身已四顧而望,四顧望已便再三吼,再三吼已便行求食,獸王師子臥法如是。』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獸王師子臥法如是,比丘臥法當復云何?』
「世尊答曰:『阿難!若比丘依村邑,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善護持身,守攝諸根,立於正念。彼從村邑乞食已竟,收舉衣鉢,澡洗手足,以尼師檀ⓟ著於肩上,至無事處,或至樹下,或空室中,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法。晝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已,復於初夜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法。於初夜時,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已,於中夜時,入室欲臥,四疊ⓠ優ⓡ哆羅ⓢ僧敷著床上,襞㊵僧伽梨㊶作枕,右脅而臥,足足相累,意係明想ⓣ,正念正智,恒念起想。彼後夜時速從臥起,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法,如是比丘師子臥法。』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師子臥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世尊教我師子喻臥法,從是已來,初不復以左脅而臥。』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復次,一時,世尊遊拘尸那竭㊷,住和跋單力士娑羅林中。爾時,世尊最後欲取般涅槃時告曰:『阿難!汝往至雙娑羅樹間,可為如來北首㊸敷床,如來中夜當般涅槃。』
「尊者阿難受如來教,即詣雙樹,於雙樹間而為如來北首敷床,敷床已訖,還詣佛所,稽首禮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已為如來於雙樹間北首敷床,唯願世尊自當知時。』
「於是,世尊將尊者阿難至雙樹間,四疊ⓤ優[*]哆羅[*]僧以敷床上,襞僧伽梨作枕,右脅而臥,足足相累,最後般涅槃時,尊者阿難執拂侍佛,以手抆淚而作是念:『本有諸方比丘眾,來欲見世尊供養禮事,皆得隨時奉見世尊供養禮事,若聞世尊般涅槃已,便不復來奉見世尊供養禮事,我亦不得隨時見佛供養禮事。』
「於是,世尊問諸比丘:『阿難比丘今在何處?』時,諸比丘白曰:『世尊!尊者阿難執拂侍佛,以手抆淚而作是念:「本有諸方比丘眾,來欲見世尊供養禮事,皆得隨時奉見世尊供養禮事,若聞世尊般涅槃已,便不復來奉見世尊供養禮事,我亦不得隨時見佛供養禮事。」』
「於是,世尊告曰:『阿難!汝勿啼泣,亦莫憂慼。所以者何?阿難!汝奉侍我,身行慈,口、意行慈,初無二心,安樂無量,無邊無限。阿難!若過去時,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有奉侍者,無勝於汝。阿難!若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有奉侍者,亦無勝汝。阿難!我今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若有侍者,亦無勝汝。所以者何?阿難善知時,善別時,知我是往見如來時,知我非往見如來時。知比丘眾、比丘尼眾是往見如來時。知比丘眾、比丘尼眾非往見如來時。知優婆塞眾、優婆私眾是往見如來時。知優婆塞眾、優婆私眾非往見如來時。知眾多異學沙門、梵志是往見如來時。知眾多異學沙門、梵志非往見如來時。知此眾多異學沙門、梵志能與如來共論。知此眾多異學沙門、梵志不能與如來共論。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得安隱饒益。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不得安隱饒益。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得辯才說法。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不得辯才說法。復次,阿難!汝雖無他心智,而逆知㊹如來晡時從宴[*]坐起,預為人說,今日如來行如是,如是現法樂居,審如所說,諦無有異。』
「於是,世尊欲令尊者阿難喜,告諸比丘:『轉輪聖王得四未曾有法。云何為四?剎利眾往見轉輪王,若默然時,見已歡喜,若所說時,聞已歡喜。梵志眾、居士眾、沙門眾往見轉輪王,若默然時,見已歡喜,若所說時,聞已歡喜。阿難比丘亦復如是,得四未曾有法。云何為四?比丘眾往見阿難,若默然時,見已歡喜,若所說時,聞已歡喜。比丘尼眾、優婆塞眾、優婆夷ⓥ眾往見阿難,若默然時,見已歡喜,若所說時,聞已歡喜。』
「復次,阿難為眾說法,有四未曾有法ⓦ。云何為四?阿難比丘為比丘眾至心說法,非不至心。彼比丘眾亦作是念:『願尊者阿難常說法,莫令中止。』彼比丘眾聞尊者阿難說法,終無厭足,然阿難比丘自默然住。為比丘尼眾、優婆塞眾、優婆夷[*]眾至心說法,非不至心。優婆夷[*]眾亦作是念:『願尊者阿難常說法,莫令中止。』優婆夷[*]眾聞尊者阿難說法,終無厭足,然阿難比丘自默然住。
「復次,一時,佛般涅槃後不久,尊者阿難遊於金剛,住金剛村中。是時,尊者阿難無量百千眾前後圍繞而為說法,於是,尊者金剛子㊺亦在眾中,尊者金剛子心作是念:『此尊者阿難,故是學人,未離欲耶?我寧可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觀尊者阿難心。』於是,尊者金剛子便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觀尊者阿難心,尊者金剛子即知尊者阿難,故是學人而未離欲。
「於是,尊者金剛子從三昧起,向尊者阿難而說頌曰:
「『山林靜思惟, 涅槃令入心,
瞿曇禪無亂, 不久息跡證。』
「於是,尊者阿難受尊者金剛子教,離眾獨行,精進無亂,彼離眾獨行,精進無亂,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彼即於現法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尊者阿難知法已,乃至得阿羅訶,尊者阿難作是說:『諸賢!我坐床上,下頭未至枕頃㊻,便斷一切漏,得心解脫。』若尊者阿難作此說,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我當結跏ⓧ趺坐而般涅槃。』尊者阿難便結跏[*]趺ⓨ坐而般涅槃。若尊者阿難結跏[*]趺坐而般涅槃,是謂尊者阿難未曾有法。」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侍者經第二竟ⓩ(四千三百九十九字)Ⓐ
[校勘]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 「乾」,宋、元、明三本作「揵」。[*]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明本改作「座」。
ⓕ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傲」,大正藏原為「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傲」。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告」,大正藏原為「白」,今依據高麗藏改作「告」。
ⓙ 「眾」,大正藏原無此字,今依據高麗藏補上。
ⓚ 「宴」,大正藏原為「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 「婆」,宋、元、明三本作「娑」。
ⓝ 宋、元、明三本無「邏」字。
ⓞ 宋、元、明三本無「曰」字。
ⓟ 「檀」,宋、元、明三本作「壇」。
ⓠ 「疊」,元、明二本作「褺」。
ⓡ 「優」,宋、元、明三本作「憂」。[*]
ⓢ 「羅」,大正藏原為「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羅」。[*]
ⓣ 「想」,大正藏原為「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想」。
ⓤ 「疊」,宋本作「揲」,元、明二本作「褺」。
ⓥ 「夷」,大正藏原為「私」,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夷」。[*]
ⓦ 大正藏無「法」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 明本無「趺」字。
ⓩ 明本無「侍者經第二竟」六字。
Ⓐ 宋、元、明三本無「四千三百九十九字」八字。
[註解]
① 拘隣若:比丘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也是五比丘當中第一位證果的,佛陀稱讚他「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第一。又譯為「阿若拘隣」、「憍陳如」。
② 阿攝貝:比丘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佛陀稱讚他「威容端正,行步庠序」第一。舍利弗尊者原先為外道大弟子,有次見到阿攝貝尊者的威儀端正、行步穩重,就問他的老師是誰?學什麼法?阿攝貝尊者回答說他的老師是佛陀,佛陀教他諸法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的。舍利弗尊者聽完就證得初果,接著從佛出家證阿羅漢。又譯為「阿濕波誓」、「馬勝」、「馬師」。
③ 跋提釋迦王:比丘名,是佛陀俗家的堂弟,佛陀出家後曾為迦毘羅越國的國王,在佛陀回迦毘羅越國時和五百人一同出家,佛陀稱讚他「豪族富貴,天性柔和」第一。又譯為「釋王」、「婆提唎迦」。這裡也可能是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中「拔提」的誤譯。
④ 摩訶男拘隸:比丘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出家後悟性高,且較其他人都早得神通,佛陀稱讚他「速成神通,中不有悔」第一。又譯作「摩訶男」。
⑤ 惒破:比丘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他精於神足通,常騰空飛行,相傳他飛行時有音爆聲,可震懾外道,不像一般的神足通沒有聲音,佛陀稱讚他「乘虛教化,意無榮冀」第一。又譯為「婆破」。
⑥ 耶舍:比丘名,是隨佛出家的第六人。出生自波羅奈國的巨富世家,一天歌舞娛樂過後,半夜醒來,見到睡著的美女,睡相難看有如死人,邊睡邊流口水,美女口中的白齒也是白骨,因此生厭離心,心神不寧地跑出城外,在河岸邊遇到佛陀,聽佛說法後隨佛出家。
⑦ 須陀耶:比丘名,佛陀稱讚他「極為聰明,說法無滯礙,亦無怯弱」,七歲時即已相當聰明有智慧,和佛陀問答法義流利,因此佛陀破例讓他受具足戒(完整的出家戒律),雖然他未滿二十歲(受具足戒的最低歲數)。又譯為「須陀」。
⑧ 阿那律陀:比丘名,以「天眼第一」聞名,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又譯為「阿那律」。
⑨ 難提:比丘名,佛陀稱讚他「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
⑩ 金毘羅:比丘名,佛陀稱讚他「獨處靜坐,專意念道」第一。
⑪ 大目乾連:比丘名,以「神通第一」聞名。又譯為「目揵連」、「目犍連」、「大目犍連」、「大目揵連」。
⑫ 大迦葉:比丘名,在佛成道後第三年隨佛出家,八天後即證得阿羅漢。佛陀稱讚他「十二頭陀,難得之行」第一,並曾在輕視大迦葉尊者衣服破爛的比丘前,讓半座給他坐。又譯為「摩訶迦葉」。
⑬ 大周那:比丘名,七歲即出家,是舍利弗尊者出家前的弟弟,也是舍利弗尊者的侍者,在佛陀教他如何滅外道六十二見後證得阿羅漢果,參見《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三〈善惡品 47〉第9經。又譯為「均頭」、「大均頭」、「純陀」、「大純陀」、「周那」、「摩訶周那」。
⑭ 大迦旃延:比丘名,以「善解經律,而能論義」聞名。又作「摩訶迦旃延」、「迦旃延」。
⑮ 耶舍行籌:比丘名。又譯為「耶舍舍羅迦毘訶利」、「耶舍賒羅俱毘訶」。
⑯ 垂訖:老得不能再老了。「垂」是「漸漸」的意思,「訖」是終止的意思。
⑰ 可非不可:「可」與「非不可」為同義複詞,「可」的加強語氣。
⑱ 如其像定:如雕像般不動而入禪定。
⑲ 難可難侍:服侍的難度很高。
⑳ 憍傲:即「驕傲」,「憍」同「驕」。
㉑ 瞿曇:通常指佛陀,在這裡特指阿難尊者,因為阿難尊者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古代的族姓也是瞿曇。
㉒ 不著佛新故衣:請求不穿佛陀的新舊衣服。
㉓ 願不食別請佛食:請求不吃特別供養佛陀的食物。
㉔ 願不非時見佛:請求不在不適當的時間見佛。阿難說這三個條件,表示自己不要因為是佛陀的侍者而有特權。
㉕ 豫知當有譏論:事先知道會有閒言閒語。「豫」是先的意思。
㉖ 優婆私:在家的女性佛教徒,又譯為「優婆夷」。
㉗ 食噉含消:指各種食物。「食噉」是較硬的、需咀嚼的食物,「含消」是液態或入口即化的食物。「噉」同「啖」,吃的意思,讀音同「淡」。
㉘ 知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已,不得辯才說法:知道佛陀吃了這食物後,說法的口才會受到影響。例如吃了會拉肚子,而影響說法。
㉙ 初不:從來不。「初」指從來、始終,這種用法用於否定句。
㉚ 除其一過:指烏陀夷尊者杯葛舍利弗尊者時,阿難尊者沒出面聲援舍利弗尊者一事,參看《中阿含經》卷五第22經。
㉛ 除其一句,彼亦如是不易:指釋迦族迦毘羅衛城遭流離王屠城後,尊者阿難隨佛陀入城,見族人被屠殺之慘狀極生愁惱,但世尊諸根無異,其心安住,世尊告尊者阿難:「我多住空三昧故。」後時尊者阿難愁惱轉滅,於此生疑,復問世尊:「世尊!昔於一時,世尊住於釋種彌周吒村,我從世尊聞如是義:『我今多住空三昧。』我為善受持憶念如是說不?」佛告阿難:「如汝所言,善受持憶念如我所說,而無有異。」(《阿毘曇毘婆沙論》) 莊春江
㉜ 初不見從他人受法:從來不曾學習其他人的法(只從佛陀學法)。
㉝ 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又稱為「四眾」、「四部弟子」。
㉞ 不豫作意:不事先準備好(答案)。指對法義有深刻的瞭解,因此不須要在問答前事先準備。??
㉟ 學人:佛弟子中尚未證阿羅漢的聖者,還有法須修學,因此稱為「學人」或「有學」。這段對話顯示了阿難的謙虛,因為完全不起欲望是阿羅漢的程度,阿難在作為佛陀侍者時不曾起過欲望,但不想被誤認為是阿羅漢,因此只強調自己仍在學,不是阿羅漢。
㊱ 無學:阿羅漢已無惑可斷、畢業了,因此稱為「無學」。
㊲ 足足相累:(膝蓋彎曲)將左腳放在右腳上。
㊳ 右脅而臥:向右側躺。「脅」是胸部兩側,由腋下至肋骨盡處的部位。
㊴ 頻呻:打呵欠、伸懶腰。又作「頻伸」。
㊵ 襞:摺疊。讀音為「必」。
㊶ 僧伽梨:三法衣中的大衣,是出家人的三衣中最正式的。入王宮、聚落、乞食、說法時所必須穿著。
㊷ 拘尸那竭:古代印度末羅國的城名,在中印度的東北方,佛陀在這城的娑羅園雙樹間圓寂。又作拘尸、拘夷那竭、鳩尸那竭、俱夷那竭、俱尸那竭。
㊸ 北首:頭在北,腳朝南。
㊹ 逆知:預知。
㊺ 金剛子:指大迦葉尊者,因為大迦葉尊者俗家的父親名為迦毘羅,義譯為黃頭仙人,而稱他的兒子為金剛子。??
㊻ 下頭未至枕頃:身體躺下,頭正準備要擺到枕頭上、卻還沒接觸到枕頭的那一個片刻。
[對應經典]
- Thera Gāthā 1018-1050。 https://agama.buddhason.org/Th/Th108.htm《長老偈》1018-1050
[讀經拾得]
佛陀曾有幾位侍者,例如優波摩尊者、羅陀尊者、彌醯尊者、那伽波羅尊者,以及阿難尊者等五位,其中以阿難尊者從佛陀五十五歲侍佛到八十歲滅度為止,共二十五年,時間最久。
阿難的未曾有法:
- 不心起貢高。
- 初不非時見佛。
- 未曾為佛所見訶責,除其一過,此亦為他故。
- 受八萬法聚,受持不忘且不貢高。
- 受八萬法聚,初不再問,除其一句,彼亦如是不易。
- 受持八萬法聚,初不見從他人受法。
- 自御自息,自般涅槃。
- 謂四部眾來詣我所而聽法。有來問者,我當如是如是答。
- 異學沙門、梵志來問我事。來問者,我當如是如是答。
- 二十五年,不曾起欲心
- 世尊教我師子喻臥法,從是已來,初不復以左脅而臥
- 比丘眾往見阿難,若默然時,見已歡喜,若所說時,聞已歡喜。比丘尼眾、優婆塞眾、優婆夷眾見...四未曾有
- 為比丘眾至心說法,非不至心。彼比丘眾亦作是念:『願尊者阿難常說法,莫令中止。』...為比丘尼眾、優婆塞眾、優婆夷眾...
- 坐床上,下頭未至枕頃,便斷一切漏,得心解脫。
- 結跏趺坐而般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