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輪迴是否有不變的主體?
爾時,嗏帝ⓓ比丘雞和哆ⓔ子①ⓕ生如是惡見:「我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諸比丘聞已,往至嗏[*]帝比丘所,問曰:「嗏[*]帝!汝實如是說:『我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耶?」』」
嗏[*]帝比丘答曰:「諸賢!我實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
時,諸比丘訶嗏[*]帝比丘曰:「汝莫作是說,莫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亦不如是說。嗏[*]帝比丘!今此識,因緣故起,世尊無量方便說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嗏[*]帝比丘!汝可速捨此惡見也。」
嗏[*]帝比丘為諸比丘所訶已,如此惡見其強力執,而一向說:「此是真實,餘者虛妄。」如是再三。
眾多比丘不能令嗏[*]帝比丘捨此惡見,從座ⓗ起去,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白曰:「世尊!嗏[*]帝比丘生如是惡見:『我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世尊!我等聞已,往詣嗏[*]帝比丘所,問曰:『嗏[*]帝!汝實如是說:「我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耶ⓘ。』」』嗏[*]帝比丘答我等曰:『諸賢!我實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世尊!我等訶曰:『嗏[*]帝比丘!汝莫作是說,莫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亦不如是說。嗏[*]帝比丘!今此識,因緣故起,世尊無量方便說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嗏[*]帝比丘!汝可速捨此惡見也。』我等訶已,如此惡見其強力執,而一向說:『此是真實,餘者虛妄。』如是再三。世尊!如我等不能令嗏[*]帝比丘捨此惡見,從座[*]起去。」
世尊聞已,告一比丘:「汝往嗏[*]帝比丘所,作如是語:『世尊呼汝!』」
於是,一比丘受世尊教,即從座[*]起,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至嗏[*]帝比丘所,即語彼曰:「世尊呼汝!」嗏[*]帝比丘即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
世尊問曰:「汝實如是說:『我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耶[*]。」』」
嗏[*]帝比丘答曰:「世尊!我實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
世尊問曰:「何者識耶?」
嗏[*]帝比丘答曰:「世尊!謂此識說、覺、作、教作、起、等起,謂彼ⓛ彼作善惡業而受報也②。」
世尊呵曰:「嗏[*]帝!汝云何知我如是說法?汝從何口ⓜ聞我如是說法?汝ⓝ愚癡人!我不一向說,汝一向說耶?汝愚癡人!聞諸比丘共訶汝時,應如法答:『我今當問諸比丘也。』」
識由因緣生滅
於是,世尊問諸比丘:「汝等亦如是知我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耶?』」
時,諸比丘答曰:「不也。」
世尊問曰:「汝等云何知我說法?」
諸比丘答曰:「我等知世尊如是說法,識因緣故起,世尊說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我等知世尊如是說法。」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諸比丘!汝等知我如是說法。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說,識因緣故起,我說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隨什麼緣生起的識,命名為什麼識識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猶若如火,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木生火,說木火也。緣草糞聚火,說草糞聚火。如是識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汝等知我如是說法。然此嗏[*]帝比丘愚癡之人,顛倒受解義及文也。彼因自顛倒受解故,誣謗於我,為自傷害,有犯有罪,諸智梵行者所不喜也,而得大罪。汝愚癡人!知有此惡不善處耶?」
於是,嗏[*]帝比丘為世尊面呵責ⓠ已,內懷憂慼,低頭默然,失辯無言,如有所伺。
於是,世尊面呵嗏[*]帝比丘已,告諸比丘:「我當為汝說法究竟,無煩無熱,恒有不變,諸智慧觀如是,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佛言:「真說③見耶④?」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來真說⑤見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來滅已,所有真說ⓡ彼亦滅法⑥,見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真說已見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來真說已見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來滅已,所有真說[*]彼亦滅法,已見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真說無有疑惑耶⑦?」
比丘答曰:「不也⑧。世尊!」
世尊告曰:「如來真說無有疑惑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如來滅已,所有真說[*]彼亦滅法,無有疑惑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真說如是,慧見如真,所有疑惑彼滅耶⑨?」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來真說如是,慧見如真,所有疑惑彼滅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來滅已,所有真說[*]彼亦滅法,如是慧見如真,所有疑惑彼滅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真說已無疑惑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來真說已無疑惑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來已滅,所有真說[*]彼亦滅法,已無疑惑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謂我此見如是清淨,著彼、惜彼、守彼,不欲令捨⑩者,汝等知我長夜說栰喻法,知已所塞流開⑪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謂清淨的知見也要能放下我此見如是清淨,不著彼、不惜彼、不守彼,欲令捨者,汝等知我長夜說栰喻法,知已所塞流開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有異學來問汝等:『賢者!汝等若有如是清淨見,彼何義、何為、何功德?』汝等云何答耶?」
比丘答曰:「世尊!若有異學來問我:『賢者!汝等若有如是清淨見,彼何義、何為、何功德?』者,我等當如是答:『諸賢!為厭義,為無欲義,為見知如真義故。』世尊!若異學來問我者,我等當如是答。」
逆順觀察十二因緣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異學來問汝,汝等應如是答。所以者何?此所說觀,一曰摶ⓢ食麤細⑫,二曰更樂⑬,三曰意念⑭,四曰識⑮也。此四食何因、何習?從何而生?由何有耶?彼四食者,因愛、習愛,從愛而生,由愛有也。愛何因、何習,從何而生?由何有耶?愛者,因覺、習覺,從覺而生,由覺有也。覺何因、何習?從何而生?由何有耶?覺者,因更樂、習更樂,從更樂生,由更樂有也。更樂何因、何習?從何而生?由何有耶?更樂者,因六處、習六處,從六處生,由六處有也。六處何因、何習?從何而生?由何有耶?六處者,因名色、習名色,從名色生,由名色有也。名色何因、何習?從何而生?由何有耶?名色者,因識、習識,從識而生,由識有也。識何因、何習?從何而生?由何有耶?識者,因行、習行,從行而生,由行有也。行何因、何習?從何而生?由何有耶?行者,因無明、習無明,從無明生,由無明有也。
「是為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處,緣六處有更樂,緣更樂有覺,緣覺有愛,緣愛有受,緣受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愁慼、啼哭、憂苦、懊惱,如是此淳ⓣ大苦陰生。」
「緣生有老死,此說緣生有老死,於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緣生有老死,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緣生有老死也。」
「緣有有生,此說緣有有生,於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緣有有生,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緣有有生也ⓤ。」
「緣受有有,此說緣受有有,於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緣受有有,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緣受有有也。」
「緣愛ⓥ有受ⓦ,此說緣愛有受,於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緣愛有受,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緣愛有受也。」
「緣覺有愛,此說緣覺有愛,於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緣覺有愛,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緣覺有愛也。」
「緣更樂有覺,此說緣更樂有覺,於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緣更樂有覺,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緣更樂有覺也。」
「緣六處有更樂,此說緣六處有更樂,於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緣六處有更樂,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緣六處有更樂也。」
「緣名色有六處,此說緣名色有六處,於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緣名色有六處,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緣名色有六處也。」
「緣識有名色,此說緣識有名色,於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緣識有名色,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緣識有名色也。」
「緣行有識,此說緣行有識,於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緣行有識,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緣行有識也。」
「緣無明有行,此說緣無明有行,於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緣無明有行,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緣無明有行也。是為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處,緣六處有更樂,緣更樂有覺,緣覺有愛,緣愛有受,緣受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愁慼、啼哭、憂苦、懊惱可得生,如是此淳大苦陰生。」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比丘!汝等如是說。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說,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處,緣六處有更樂,緣更樂有覺,緣覺有愛,緣愛有受,緣受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愁慼、啼哭、憂苦、懊惱可得生,如是此淳大苦陰生。」
十二因緣的還滅
「生滅則老死滅,此說生滅則老死滅,於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生滅則老死滅,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生滅則老死滅也。」
「有滅則生滅,此說有滅則生滅,於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有滅則生滅,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有滅則生滅也。」
「受滅則有滅ⓧ,此說受滅則有滅,於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受滅則有滅,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受滅則有滅也。」
「愛滅則受滅,此說愛滅則受滅,於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愛滅則受滅,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愛滅則受滅也。」
「覺滅則愛滅,此說覺滅則愛滅,於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覺滅則愛滅,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覺滅則愛滅也。」
「更樂滅則覺滅,此說更樂滅則覺滅,於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更樂滅則覺滅,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更樂滅則覺滅也。」
「六處滅則更樂滅,此說六處滅則更樂滅,於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六處滅則更樂滅,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六處滅則更樂滅也。」
「名色滅則六處滅,此說名色滅則六處滅,於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名色滅則六處滅,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名色滅則六處滅也。」
「識滅則名色滅,此說識滅則名色滅,於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識滅則名色滅,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識滅則名色滅也。」
「行滅則識滅,此說行滅則識滅,於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行滅則識滅,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行滅則識滅也。」
「無明滅則行滅,此說無明滅則行滅,於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無明滅則行滅,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無明滅則行滅也。是為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更樂滅,更樂滅則覺滅,覺滅則愛滅,愛滅則受滅,受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愁慼、啼哭、憂苦、懊惱可得滅,如是此淳大苦陰滅。」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比丘!汝等如是說。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說,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更樂滅,更樂滅則覺滅,覺滅則愛滅,愛滅則受滅,受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愁慼、啼哭、憂苦、懊惱可得滅,如是此ⓩ淳大苦陰滅。」
見十二因緣則無邪見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於過去作是念:『我過去時有,我過去時無。云何過去時有?何由過去時有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於未來作是念:『我未來當有,我未來當無。云何未來有?何由未來有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於內有疑惑,此云何?此何等?此眾生從何所來?趣至何處?何因已有?何因當有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故殺父母,害佛Ⓐ弟子阿羅漢Ⓑ,破壞聖眾,惡意向佛出如來血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故犯戒捨戒罷道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捨此更求外尊求福田⑯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作Ⓒ沙門、梵志如是說:『諸尊!可知則知,可見則見⑰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吉祥為清淨⑱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為諸沙門、梵志,吉祥相應諸見雜苦雜之Ⓓ,雜煩熱雜懊惱,彼是真實⑲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身生疹患,生甚重苦,乃至命欲斷,捨此更求外:『頗有彼沙門、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句,持此咒令脫我苦。』是謂:求苦、習苦、得苦盡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受八有⑳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如是說:『我等恭敬沙門,敬重沙門,沙門瞿曇是我尊師㉑』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自知、自見、自覺得最正覺,汝等隨所問答耶?」
比丘答曰:「如是!世尊!」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我正御汝等,於畢究竟無煩無熱,恒不變易法,正智所知、正智所見、正智所覺,因此故我向者說,我為汝說法,畢究竟不煩熱,恒不變易法,正智所知、正智所見、正智所覺。」
投胎輪迴的因緣
「復次,三事合會入於母胎,父母聚集一處、母滿精堪耐、香Ⓔ陰㉒已至。此三事合會入於母胎,母胎或時Ⓕ九月十月便Ⓖ生,生已以血長養,血者於聖法中,謂是母乳也。彼於後時諸根轉大、根轉成就,食麤飯麨㉓酥Ⓗ油塗身,彼眼見色,樂著好色、憎惡惡Ⓘ色,不立身念,少心、心解脫、慧解脫,不知如真,所生惡不善法,不滅盡無餘,不敗壞無餘。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樂著好法、憎惡惡法,不立身念,少心、心解脫、慧解脫,不知如真,所生惡不善法,不滅盡無餘,不敗壞無餘。彼如是墮Ⓙ憎不憎所受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彼樂彼覺求著受彼覺,彼樂彼覺求著受彼覺已,若樂覺者是為受,彼緣受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愁慼啼哭憂苦懊惱可得生,如是此淳大苦陰生。比丘!非為具足愛所繫相續,如嗏[*]帝比丘雞和哆[*]子耶?」
比丘答曰:「如是,世尊!具足愛所繫相續,如嗏[*]帝比丘雞和哆[*]子也。若時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眼見色,於好色而不樂著,於惡色而不憎惡,立身念,無量心,心解脫、慧解脫,知如真,所生惡不善法,滅盡無餘,敗壞無餘。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不著好法、不惡惡法,立身念,無量心,心解脫、慧解脫,知如真,所生惡不善法,滅盡無餘,敗壞無餘。彼如是滅憎不憎所受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彼不樂彼覺,不求不著不受覺,彼不樂彼覺,不求不著不受覺已,若樂覺者彼便滅,樂滅則受滅,受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愁慼啼哭憂苦懊惱可得滅,如是此淳大苦陰滅。」
「比丘!非為具足愛盡解脫耶?」
比丘答曰:「如是,世尊!具足愛盡解脫也。」
說是法時,此三千大千世界三反震動,動、盡動,戰、盡戰,震、盡震。是故此經稱愛盡解脫。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嗏[*]帝經第十竟Ⓚ(四千六百九十一字)Ⓛ
中阿含[*]大品第二竟Ⓜ(三萬九千九百一十二字)Ⓝ(第五後誦)ⓄⓅ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四(九千三百六十一字)ⓆⓇ
[校勘]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嗏」,大正藏原為「𠻬」,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嗏」。[*]
ⓒ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 「嗏帝」,巴利本作 Sāti。
ⓔ 「哆」,宋、元、明三本作「多」。[*]
ⓕ 「雞和哆子」,巴利本作 Kevaṭṭa putta。
ⓖ 大正藏無「識」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耶」,大正藏原為「也」,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耶」。[*]
ⓙ 「生」,宋本作「生來」。
ⓚ 大正藏在「異」字之後有一「也」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大正藏無「彼」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口」,明本作「曰」。
ⓝ 「汝」,聖本作「汝法」。
ⓞ 「意」,聖本作「緣意」。
ⓟ 大正藏在「意」字之前有一「緣」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責」,聖本作「嘖」。
ⓡ 大正藏無「說」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摶」,聖本作「揣」。
ⓣ 「淳」,大正藏原為「等」,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淳」。
ⓤ 「也」,大正藏原為「耶」,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也」。
ⓥ 「愛」,聖本作「受」。
ⓦ 「受」,聖本作「愛」。
ⓧ 大正藏在「滅」字之後有一「也」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者」,大正藏原為「然」,今依據高麗藏改作「者」。
ⓩ 「此」,聖本作「此得」。
Ⓐ 大正藏無「佛」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漢」,大正藏原為「訶」,今依據明本改作「漢」。
Ⓒ 「作」,聖、明二本作「仰」。
Ⓓ 「之」,聖本作「毒」。
Ⓔ 「香」,宋、元、明三本作「生」。
Ⓕ 「時」,大正藏原為「持」,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時」。
Ⓖ 「便」,大正藏原為「更」,今依據高麗藏改作「便」。
Ⓗ 「酥」,大正藏原為「蘇」,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酥」。
Ⓘ 聖本無「惡」字。
Ⓙ 「墮」,大正藏原為「隨」,今依據聖本改作「墮」。
Ⓚ 明本無「嗏帝經第十竟」六字。
Ⓛ 宋、元、明、聖四本無「四千六百九十一字」八字。
Ⓜ 「中阿含大品第二竟」,明本作「後大品第十六竟」。
Ⓝ 宋、元、明三本無「三萬九千九百一十二字」十字。
Ⓞ 「第五後誦」,元本作「第三後誦」,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 聖本在「誦」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 宋、元、明、聖四本無「九千三百六十一字」八字。
Ⓡ 大正藏原將「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四(九千三百六十一字)」置於「中阿含大品第二竟(三萬九千九百一十二字)(第五後誦)」前行,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置於卷末。
[註解]
① 嗏帝比丘雞和哆子:名為「嗏帝」的比丘,他是漁夫的兒子。其中「嗏」讀音同「插」,「雞和哆」是漁夫的音譯。
② 此識說、覺、作、教作、起、等起,謂彼彼作善惡業而受報也:識就是這個說話、感受、造作、教唆他人做、發起、對應地發起,也就是到處作善行、惡行而受報應的。其中「等起」的「等」是等同的意思,指基於某原因可產生對應的同類結果,例如基於善因可產生善果、基於惡因可產生惡果。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就是這講話的、能感受的、到處經驗善惡業果報的」。
③ 真說:真實、正確的說法,又指佛陀親口宣說的教法。《雜阿含經》卷十四第345經譯為「真實」。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這是已生者」。按:此詞巴利文bhūta一字多義,可譯為「已生成的」,也可解為「真實」、「眾生」等不同的翻譯。南北傳譯者在此作不同的翻譯選擇,南傳註釋書解為「已生成的五陰」。
④ 真說見耶:你們見到真實、正確的說法嗎?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你們看見『這是已生者』嗎?」
⑤ 如來真說:佛陀所說的真實、正確的說法。《雜阿含經》卷十四第345經譯為「以食故」。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那個食的生起」。按:南傳經文的「食」是食物、滋養物的意思(例如四食可滋養五陰),巴利文為āhāra,《中阿含經》的底本可能為發音近似的arahā(阿羅漢;應供,為如來十號之一)。
⑥ 如來滅已,所有真說彼亦滅法:佛陀滅度後,所有佛陀親口宣說的教法也會因緣滅去。《雜阿含經》卷十四第345經譯為「彼食滅是真實滅」。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以那個食的滅而已生者成為滅法」。
⑦ 真說無有疑惑耶:你們是否對於佛陀親口宣說的教法有疑惑呢?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當懷疑『這是已生者嗎?』時,疑惑生起嗎?」
⑧ 不也:沒有(疑惑)。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是的」。
⑨ 真說如是,慧見如真,所有疑惑彼滅耶:像這樣佛陀親口宣說的教法,以智慧見到這就是真理,這樣能滅除所有的疑惑嗎?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當以正確之慧如實看見『這是已生者。』時,那疑惑被捨斷了嗎?」
⑩ 我此見如是清淨,著彼、惜彼、守彼,不欲令捨:我這樣的見解如此地清淨,因此執著它、愛惜它、守護它、不想要放下它。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這個這麼清淨、這麼皎潔的見解,如果你們黏著、珍惜、珍藏、執著為我所擁有的」。
⑪ 知已所塞流開:知道了(筏喻)後,所停滯的就能開通了。相當南傳經文作「為了越度而非為了握持的」。
⑫ 摶食麤細:即「摶食」,物質的食物。印度人徒手抓食物吃,因此稱食物為摶食。「摶」讀音同「團」。又譯為「揣食」、「麁摶食」。
⑬ 更樂:即「觸食」,根、境、識三者接觸而生喜樂、長養身心。例如「秀色可餐」,眼睛看到美色,乃至身體觸摸細滑,都是觸食。又譯為「細觸食」。
⑭ 意念:即「意思食」,以思考、意志而維繫生命。例如「望梅止渴」、「精神食糧」。
⑮ 識:即「識食」,有識陰的識知、覺知作用,而資益身心。即《雜阿含經》卷二第39經所形容「取陰俱識」。
⑯ 捨此更求外尊求福田:捨棄這邊(佛)而另外追求外道大師、外道修行人。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指定其他大師」。
⑰ 可知則知,可見則見:能夠知道的自然就會知道,能夠見到的自然就會見到。按:這是外道末迦梨瞿舍利子的邪見,認為人的際遇,不是由自己的意志、行為造成的,一切隨命運擺布,努力是徒然的。無論愚智,都要輪迴受諸苦樂,直到八萬四千大劫後,就自然得到解脫。因此也否定因果論,認為人所作的善事惡事都是徒然。可說是宿命論者。??
⑱ 吉祥為清淨:視吉兆、瑞相為清淨、解脫。
⑲ 為諸沙門、梵志,吉祥相應諸見雜苦雜之,雜煩熱雜懊惱,彼是真實:作各種外道修行人的行為,以相應於吉兆之類的見解,間雜了苦在其中、見間雜了煩熱、間雜了懊惱,將那些視作為真理。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返回那些個個沙門、婆羅門的禁戒、祭典、瑞相為(梵行的)核心」。
⑳ 八有:初果聖者「七有天人往生」,來回人天出生最多七次,因此不會有第八次出生(八有)。
㉑ 我等恭敬沙門,敬重沙門,沙門瞿曇是我尊師:因為我們恭敬修行人、敬重修行人、姓瞿曇的那位修行人是我們尊敬的老師(所以我們持這樣的知見、這樣說)。按:見道者親自見證真理,因此不須要再盲信師長,而是以自己所知所見而說。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大師被我們尊重,我們以尊重大師而這麼說」。
㉒ 香陰:即「中陰」,為死後至再生前的過渡時期,在《阿含經》中通常以「識」或「神識」一併稱之。相當的南傳經文音譯為「乾達婆」、義譯為「香陰」。
㉓ 麨:一種將米、麥炒熟後磨粉製成的乾糧。讀音同「炒」。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見緣起的聖人不須持咒
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身生疹患,生甚重苦,乃至命欲斷,捨此更求外:『頗有彼沙門、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句,持此咒令脫我苦。』是謂:求苦、習苦、得苦盡耶?」
⇒ 持咒不能離苦,世間的作為通常也不能離苦,只有四聖諦才能真正離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