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1_-心品浮彌經(第173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迦蘭哆園。

爾時,尊者浮彌,亦在王舍城無事禪室中。於是,尊者浮彌過夜平旦,著衣持鉢,欲入王舍城而行乞食,尊者浮彌復作是念:「且置入王舍城乞食,我寧可往至王子耆婆先那童子家。」於是,尊者浮彌便往至王子耆婆先那童子家。

王子耆婆先那童子遙見尊者浮彌來,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尊者浮彌,作如是說:「善來,尊者浮彌!尊者浮彌久不來此,可坐此床。」尊者浮彌即便就坐。

王子耆婆先那童子稽首尊者浮彌足,卻住一面,白曰:「尊者浮彌!我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尊者浮彌答曰:「王童子!欲問便問,我聞已當思。」

王童子便問尊者浮彌:「或有沙門梵志來詣我所,而語我曰:『王童子!有人作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或無願,或願無願,或非有願非無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尊者浮彌!尊師何意、云何說?」

尊者浮彌告曰:「王童子!我不面從世尊聞,亦不從諸梵行聞。王童子!世尊或如是說:『或有人作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或無願,或願無願,或非有願非無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

王童子白曰:「若尊者浮彌尊師如是意、如是說者,此於世間,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最在其上。尊者浮彌!可在此食。」尊者浮彌默然而受。王童子知尊者浮彌默然受已,即從座[*]起,自行澡水,以極美淨妙種種豐饒食噉含消,自手斟酌,令得飽滿,食訖收器,行澡水已,取一小床別坐聽法。尊者浮彌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從座起去,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與王童子所共論者盡向佛說。

世尊聞已,告曰:「浮彌!何意不為王童子說四喻耶?」

尊者浮彌問曰:「世尊!何謂四喻?」

世尊答曰:「浮彌!若有沙門、梵志,邪見、邪見定,彼作願行行邪梵行,必不得果,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行邪梵行,必不得果。所以者何?以邪求果,謂無道也。浮彌!猶如有人欲得乳者而𤛓牛角,必不得乳,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人欲得乳而𤛓牛角,必不得乳。所以者何?以邪求乳,謂𤛓牛角也。如是,浮彌!若有沙門、梵志,邪見、邪見定,彼作願行行邪梵行,必不得果,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行邪梵行,必不得果。所以者何?以邪求果,謂無道也。

「浮彌!若有沙門、梵志,正見、正見定,彼作願行行正梵行,彼必得果,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所以者何?以正求果,謂有道也。浮彌!猶如有人欲得乳者,飽飲飼牛而𤛓牛乳,彼必得乳,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人欲得乳,飽飲飼[*]牛而𤛓牛乳,彼必得乳。所以者何?以正求乳,謂𤛓牛乳也。如是,浮彌!若有沙門、梵志,正見、正見定,彼作願行行正梵行,彼必得果,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所以者何?以正求果,謂有道也。

「浮彌!若有沙門、梵志,邪見、邪見定,彼作願行行邪梵行,必不得果,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行邪梵行,必不得果。所以者何?以邪求果,謂無道也。浮彌!猶如有人欲得酥[*]者,以器盛水,以抨抨之,必不得酥,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人欲得酥[*],以器盛水,以抨抨之,必不得酥[*]。所以者何?以邪求酥[*],謂抨水也。如是,浮彌!若有沙門、梵志,邪見、邪見定,彼作願行行邪梵行,必不得果,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行邪梵行,必不得果。所以者何?以邪求果,謂無道也。

「浮彌!若有沙門、梵志,正見、正見定,彼作願行行正梵行,彼必得果,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所以者何?以正求果,謂有道也。浮彌!猶如有人欲得酥者,以器盛酪,以抨抨之,彼必得酥[*],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人欲得酥[*],以器盛酪,以抨抨之,彼必得酥[*]。所以者何?以正求酥,謂抨酪也。如是,浮彌!若有沙門、梵志,正見、正見定,彼作願行行正梵行,彼必得果,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所以者何?以正求果,謂有道也。

「浮彌!若有沙門、梵志,邪見、邪見定,彼作願行行邪梵行,必不得果,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行邪梵行,必不得果。所以者何?以邪求果,謂無道也。浮彌!猶如有人欲得油者,以盛沙,以冷水漬而取壓之,必不得油,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人欲得油,以笮[*]具盛沙,以冷水漬而取壓之,必不得油。所以者何?以邪求油,謂壓沙也。如是,浮彌!若有沙門、梵志,邪見、邪見定,彼作願行行邪梵行,必不得果,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行邪梵行,必不得果。所以者何?以邪求果,謂無道也。

「浮彌!若有沙門、梵志,正見、正見定,彼作願行行正梵行,彼必得果,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所以者何?以正求果,謂有道也。猶如有人欲得油者,以笮[*]具盛麻子,以漬而取壓之,彼必得油,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人欲得油,以笮[*]具盛麻子,以煖[*]湯漬而取壓之,彼必得油。所以者何?以正求油,謂壓麻子也。如是,浮彌!若有沙門、梵志正見、正見定,彼作願行行正梵行,彼必得果,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所以者何?以正求果,謂有道也。

「浮彌!若有沙門、梵志,邪見、邪見定,彼作願行行邪梵行,必不得果,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行邪梵行,必不得果。所以者何?以邪求果,謂無道也。浮彌!猶如有人欲得火者,以濕木作火母,以濕鑽鑽,必不得火,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人欲得火,以濕木作火母,以濕鑽鑽,必不得火。所以者何?以邪求火,謂鑽濕木也。如是,浮彌!若有沙門、梵志,邪見、邪見定,彼作願行行邪梵行,必不得果,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行邪梵行,必不得果。所以者何?以邪求果,謂無道也。

「浮彌!若有沙門、梵志,正見、正見定,彼作願行行正梵行,彼必得果,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所以者何?以正求果,謂有道也。浮彌!猶如有人欲得火者,以燥木作火母,以燥鑽鑽,彼必得火,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人欲得火,以燥木作火母,以燥鑽鑽,彼必得火。所以者何?以正求火,謂鑽燥木也。如是,浮彌!若有沙門、梵志正見、正見定,彼作願行行正梵行,彼必得果,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所以者何?以正求果,謂有道也。

「浮彌!若汝為王童子說此四喻者,王童子聞已必大歡喜,供養於汝,盡其形壽,謂衣被、飯食、臥具、湯藥及餘種種諸生活具。」

尊者浮彌白曰:「世尊!我本未曾聞此四喻,何由得說?唯今始從世尊聞之。」

佛說如是。尊者浮彌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浮彌經第二竟(二千八十三字)

[校勘]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浮彌」,巴利本作 Bhūmija。

「王子耆婆先那童子家」,巴利本作 Jayasenassa rājakumārassa nivesana。

「座」,宋、元、明三本作「坐」。

「住」,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住」。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飼」,宋本作「牸」。[*]

「酥」,宋本作「蘇」。[*]

「酪」,大正藏原為「酥」,今依據高麗藏改作「酪」。

「笮」,宋本作「柞」,元、明二本作「控」。[*]

「冷」,元本作「於」。

「煖」,明本作「暖」。[*]

「飯」,大正藏原為「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飯」。

明本無「浮彌經第二竟」六字。

明本無「二千八十三字」六字。

[註解]

浮彌:比丘名,佛陀稱讚他「守持三衣,不離食、息」第一。

願無願: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許下願望與沒許下願望」。

非有願非無願: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既非許下願望也非沒許下願望」。

有人作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或無願,或願無願,或非有願非無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有人許下願望後行正確清淨的修行,就一定能得到成果,或沒許下願望、又許下願望又沒許下願望、或既不算許下願望也不算沒許下願望,都一定能得到成果。相當的南傳經文意義則剛好相反,為「如果許下願望後行梵行,不能有結果的獲得;如果沒許下願望後行梵行,不能有結果的獲得;如果許下願望與沒許下願望後行梵行,不能有結果的獲得;如果既非許下願望也非沒許下願望後行梵行,不能有結果的獲得。」

我不面從世尊聞,亦不從諸梵行聞。王童子,世尊或如是說:或有人作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或無願,或願無願,或非有願非無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我沒親自從釋迦牟尼佛聽說過這說法,也沒有從清淨的修行人聽過這說法。王子,釋迦牟尼佛或許這麼說。相當的南傳經文意義不同,為「我沒從世尊面前聽聞、領受此,但,世尊有可能這麼說:『如果許下願望後不如理行梵行,不能有結果的獲得;如果沒許下願望後不如理行梵行,不能有結果的獲得;如果許下願望與沒許下願望後不如理行梵行,不能有結果的獲得;如果許下既非願望也非無願望後不如理行梵行,不能有結果的獲得。如果許下願望後如理行梵行,則能有結果的獲得;如果沒許下願望後如理行梵行,則能有結果的獲得;如果許下願望與沒許下願望後如理行梵行,則能有結果的獲得;如果許下既非願望也非無願望後如理行梵行,則能有結果的獲得。』我沒從世尊面前聽聞、領受此,但,世尊有可能這麼說。」

正見、正見定:正確的見解、基於正確見解而修成的正確禪定。按:這邊的「正梵行」可合理推論為八正道,包含正見……正定。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笮具:搾油的器具。「笮」讀音同「搾」。

煖湯:熱水。「煖」為「暖」的異體字。

盡其形壽:終身;一輩子。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的問答可以顯示:不管有沒有許願,只要行於八正道,就會有所成就;只要不行於八正道,就不會有所成就。

八正道中有「正志」,即正確的意向,自然能導向正確、清淨的修行目標。在八正道的實踐中,既然已種下了正確的因緣,因緣具足果自成,所以另外許願不是必須的。《雜阿含經》卷十第263經也提到:「如彼伏雞善養其子,隨時蔭餾,冷暖得所,正復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諸子自能方便安隱出㲉。所以者何?以彼伏雞隨時蔭餾,冷暖得所故。如是,比丘善修方便,正復不欲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所以者何?以勤修習故。」好好地修行三十七道品,就如同母雞好好地孵蛋,不須要用嘴啄開蛋,蛋自然會孵出來。該經中的「欲」也就是本經中的「願」。

另一方面,對修行的發願(善法欲)也算是許願的一種,《阿含經》並不否定正確、清淨的發願,例如《增壹阿含經》卷三十八〈馬血天子問八政品 43〉第2經中,佛陀即鼓勵受持八關齋戒時也發願,將福德資糧導向修行,有助於早日成道。「四如意足」的第一個「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則是依善法欲所引發的禪定修行而成就解脫與神通。

[進階辨正]

回到《中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