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 卷39 第155經 梵志品須達多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須達多居士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

世尊問曰:「居士家頗行施耶?」

須達多[*]居士答曰:「唯然。世尊!家行布施,但為至麤,不能好也。糠飯麻羹,薑菜一片。」

不管布施物的好壞,至誠布施就能得善果世尊告曰:「居士!若施麤食及施妙食,俱得報耳。居士!若行麤施,不信施、不故施、不自手施、不自往施、不思惟施、不由信施、不觀業果報施者,當觀如是受報。心不欲得好家,不欲得好乘,不欲得好衣被,不欲得好飲食,不欲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以不至心故行施也。居士!當知受報如是。居士!若行麤施,以至誠善心布施得善報信施、故施、自手施、自往施、思惟施、由信施、觀業果報施者,當觀如是受報。心欲得好家,欲得好乘,欲得好衣被,欲得好飲食,欲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以其至心故行施也。居士!當知受報如是。

「居士!若行妙施,不信施、不故施、不自手施、不自往施、不思惟施、不由信施、不觀業果報施者,當觀如是受報。心不欲得好家,不欲得好乘,不欲得好衣被,不欲得好飲食,不欲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以不至心故行施也。居士!當知受報如是。居士!若行妙施,信施、故施、自手施、自往施、思惟施、由信施、觀業果報施者,當觀如是受報。心欲得好家,欲得好乘,欲得好衣被,欲得好飲食,欲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以其至心故行施也。居士!當知受報如是。

「居士!昔過去時有梵志大長者,名曰隨藍,極大富樂,資財無量,封戶食邑多諸珍寶,畜牧產業不可稱計。彼行布施其像如是,八萬四千金鉢盛滿碎銀,行如是大施。八萬四千銀鉢盛滿碎金,行如是大施。八萬四千金鉢盛滿碎金,行如是大施。八萬四千銀鉢盛滿碎銀,行如是大施。八萬四千象,莊校嚴飾,白絡覆上,行如是大施。八萬四千馬,莊校嚴飾,白絡金合霏那,行如是大施。八萬四千牛,衣繩衣覆,𤛓之皆得一斛乳汁,行如是大施。八萬四千女,姿容端正,睹者歡悅,眾寶瓔珞,嚴飾具足,行如是大施。況復其餘食噉含消?

「居士!若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若復有施滿閻浮場凡夫食者,此於彼施為最勝也。居士!若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及施滿閻浮場凡夫人食,若復有施一須陀洹食者,此於彼施為最勝也。居士!若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及施滿閻浮場凡夫人食,施百須陀洹食,若復有施一斯陀含食者,此於彼施為最勝也。居士!若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及施滿閻浮場凡夫人食,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食,若復有施一阿那含[*]食者,此於彼施為最勝也。居士!若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及施滿閻浮場凡夫人食,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食,若復有施一阿羅訶食者,此於彼施為最勝也。

「居士!若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及施滿閻浮場凡夫人食,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羅訶食,若復有施一辟支佛食者,此於彼施為最勝也。居士!若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及施滿閻浮場凡夫人食,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羅訶、百辟支佛食,若復有施一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食者,此於彼施為最勝也。居士!若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及施滿閻浮場凡夫人食,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羅訶、百辟支佛食,若有作房舍,施四方比丘眾者,此於彼施為最勝也。

「居士!若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及施滿閻浮場凡夫人食,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羅訶、百辟支佛食,作房舍施四方比丘眾,若有歡喜心歸命三尊佛、法、比丘眾及受戒者,此於彼施為最勝也。居士!若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及施滿閻浮場凡夫人食,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羅訶、百辟支佛食,作房舍施四方比丘眾,歡喜心歸命三尊佛、法、比丘眾及受戒,若有為彼一切眾生行於慈心,乃至𤛓[*]牛頃者,此於彼施為最勝也。

「居士!若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及施滿閻浮場凡夫人食,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羅訶、百辟支佛食,作房舍施四方比丘眾,歡喜心歸命三尊佛、法、比丘眾及受戒,為一切眾生行於慈心,乃至𤛓[*]牛頃,若有能觀一切諸法無常、苦、空及非神者,此於彼施為最勝也。

「於居士意云何?昔時梵志大長者名隨藍者,謂異人耶[*]?莫作斯念。所以者何?當知即是我也。我昔為梵志大長者,名曰隨藍。居士!我於爾時為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爾時說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淨、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爾時,不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亦未能得脫一切苦。

「居士!我今出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我今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我今說法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我今已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我今已得脫一切苦。」

佛說如是。須達多居士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須達多[*]經第四竟(一千五百八十九字)

[校勘]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多」,大正藏原為「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多」。

「第」,明本作「第十」。

「四」,大正藏原為「三」,今依據宋、元、聖三本改作「四」。

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多」,大正藏原為「哆」,今依據明本改作「多」。[*]

「隨藍」,巴利本作 Velāma。

「校」,大正藏原為「珓」,今依據宋、元、明、萬德寺本、聖五本改作「校」。

「校嚴」,大正藏原為「嚴珓」,今依據宋、元、明、萬德寺本、聖五本改作「校嚴」。

「𤛓」,萬德寺本作「構」,聖本作「搆」。[*]

「正」,聖本作「政」。

「悅」,聖本作「喜」。

「為最」,大正藏原為「最為」,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為最」。

「含」,聖本作「鋡」。

「多」,大正藏原為「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多」。

明本無「須達多經第四竟」七字。

宋、元、明、聖四本無「一千五百八十九字」八字。

[註解]

須達多:優婆塞名,是舍衛城的長者,波斯匿王的主藏吏。為城中富豪,秉性仁慈,因常幫助孤苦無依的人,人譽為「給孤獨」,音譯「阿那邠邸」,義譯為「善授」。曾和波斯匿王長子祇陀太子共同捐獻園林給僧團,即祇樹給孤獨園。

若施麤食及施妙食,俱得報耳:不管是布施粗劣的食物還是布施美好的食物,都能獲得善報。

信施:基於信心地布施;相信(受施的修行人)而布施,而不會嫌棄、懷疑受施的修行人而不受教。相當的《須達經》經文作「信施」,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恭敬地施與」。

故施:心存善意地布施,而不是漫不經心或沒有意願地布施(例如被逼著布施、做做樣子)。相當的《須達經》經文作「時施」或「隨時與」,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誠心地施與」。

自手施:親手布施,而不是不重視而交辦他人。相當的《須達經》經文作「自手施」,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親手施與」。

自往施:親自前往布施,而不是高傲地要別人來乞求。相當的《須達經》經文作「就往而施」,相當的南傳經文沒有對應。

思惟施:考慮周延地布施;有智慧地布施,而非不經大腦地布施。相當的《須達經》經文作「不知」,相當的南傳經文沒有對應。

由信施:由於有對佛法的信心而布施。相當的《須達經》經文作「有信」,相當的南傳經文沒有對應。

觀業果報施:有善惡業報的觀念而布施,而不是認為布施沒用或布施是壞事。相當的《須達經》經文作「知有報而行施」或「知有因緣行果報而行施與」,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以果報]到來的見解而施與」。

不欲得好五欲功德:不能享受到(布施的善因所帶來)好的色、聲、香、味、觸的善報。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心不彎向上妙五種欲的受用」。

以不至心故行施也:這是不以至誠的善心而布施所造成的。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這是作這樣不恭敬業的果報」。

辟支佛:沒有老師教導而自己覺悟解脫,且不為大眾說法的聖者。又譯為「獨覺」、「緣覺」。

𤛓牛頃:擠牛奶般的短暫時間。「𤛓」指擠牛乳,讀音同「克」。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擠牛奶時拉一次奶頭那樣短的時間」。

非神:無我。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布施善報的大小

本經比較布施善報的大小,由小至大依序為:

  1. 布施全世界所有凡夫食物
  2. 布施一位初果聖人食物
  3. 布施一位二果聖人食物
  4. 布施一位三果聖人食物
  5. 布施一位阿羅漢食物
  6. 布施一位辟支佛食物
  7. 布施佛陀食物
  8. 建立房舍供四方出家人使用
  9. 歡喜地皈依三寶及受戒
  10. 行慈心於一切眾生
  11. 觀一切事物無常、苦、空、非我

布施可因為受施者的緣故而清淨,例如所供養的是聖人(以上第2至7項),也可因為施者的緣故而清淨,例如供養者的心量廣大或沒有執著(第8至11項)。這個原理可見《中阿含經》卷四十七〈心品3〉第180經瞿曇彌經:「或有布施,因施主淨,受者亦然。」

第1至7項說明布施愈高階位的聖者,果報愈大,除了業報因果的法則外,也可反映和有修行的人接觸後,得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提升自己的心靈。更進一步地,我們也能從皈依受戒(第9項),修習慈心(第10項),到觀無常、苦、空、無我(第11項),一步步增進修行,獲得更大的果報。

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我們提升心的層次所得到的果報(第9至11項),比起布施物質所得到的果報更大(第1至8項)。

有同學問:「為什麼第8項建立房舍供四方出家人使用的果報,比起供養聖人的果報大?」

因為布施房舍供四方出家人使用的發心,是心量廣大地供養所有的出家人,所有出家人包括所有聖人,果報自然比起供養單一聖人大。這個原理可見《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五〈十不善品 48〉第5經中佛陀的說明。

也有同學問:「為什麼受戒修行的果報,比起布施那麼多物質給聖人的果報大?」

有一種說法是因為修行解脫可以超脫輪迴,斷無量的苦,而所有不修行的布施都仍有後續生死無常的苦果,因此修行的果報自然是更高的層次。

  • 以至誠善心布施得善報

本經表示以至誠善心布施,不管所施物的優劣,都能得善報。

如何以至誠善心布施?即是要

  1. 信施:基於信心地布施、相信(受施的修行人)而布施,而不會嫌棄、懷疑受施的修行人而不受教。
  2. 故施:心存善意地布施,而不是漫不經心或沒有意願地布施(例如被逼著布施、做做樣子)。
  3. 自手施:親手布施,而不是不重視而交辦他人。
  4. 自往施:親自前往布施,而不是高傲地要別人來乞求。
  5. 思惟施:考慮周延地布施、有智慧地布施,而非不經大腦地布施。
  6. 由信施:由於有對佛法的信心而布施。
  7. 觀業果報施:有善惡業報的觀念而布施,而不是認為布施沒用或布施是壞事。


  • 有同學提問:「佛陀說布施的人有福報,但很多有錢人很吝嗇呀!」

其實吝嗇不能賺錢,吝嗇只能省錢。賺錢的主因還是福報,不信的人可以試試把自己搞得比首富吝嗇,看會不會賺得比首富多?

當下的行為也會在福報的基礎上有所影響:容易起瞋心的人不容易賺錢,因為大多人不會想幫他;有慈心的人比較能賺錢,所謂和氣生財。

[進階辨正]

回到《中阿含經》卷39

回到《中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