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1_-大品沙門二十億經(第123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沙門二十億亦遊舍衛國,在闇林ⓒ中,前夜、後夜學習不眠,精勤正住,修習道品。於是,尊者沙門二十億安靜獨住,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若有世尊弟子精勤學習正法、律者,我為第一,然諸漏心不得解脫。我父母家極大富樂,多有錢財,我今寧可捨戒罷道行,欲布施修諸福業耶?」
爾時,世尊以他心智知尊者沙門二十億心之所念,便告一比丘:「汝往至彼,呼沙門二十億來。」
於是,一比丘白曰:「唯然。」即從座ⓓ起,稽首禮足,遶三匝而去,往至尊者沙門二十億所而語彼曰:「世尊呼汝!」
尊者沙門二十億聞比丘語,即詣佛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世尊告曰:「沙門!汝實安靜獨住,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若有世尊弟子精勤學習正法、律者,我為第一,然諸漏心不得解脫。我父母家極大富樂,多有錢財,我今寧可捨戒罷道行,欲布施修諸福業耶?』」
彼時,尊者沙門二十億羞恥慚愧,則無無畏。「世尊知我心之所念。」叉手向佛,白曰:「實爾。」
世尊告曰:「沙門!我今問汝,隨所解答。於意云何?汝在家時,善調彈琴,琴隨歌音,歌隨琴音耶?」
尊者沙門二十億白曰:「如是。世尊!」
世尊ⓔ復問:「於意云何?若彈琴弦ⓕ急,為有和音可愛樂耶?」
沙門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復問:「於意云何?若彈琴弦[*]緩,為有和音可愛樂耶?」
沙門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復問:「於意云何?若彈琴調弦[*]不急不緩,適得其中,為有和音可愛樂耶?」
沙門答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如是。沙門!極大精進,令心掉ⓖ亂;不極精進,令心懈怠。是故汝當分別此時,觀察此相,莫得放逸。」
爾時,尊者沙門二十億聞佛所說,善受善持,即從座[*]起,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受佛彈琴喻教,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彼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已,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尊者沙門二十億知法已,至得阿羅訶。彼時,尊者沙門二十億得阿羅訶已,而作是念:「今正是時,我寧可往詣世尊所,說得究竟智耶?」
於是,尊者沙門二十億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白曰:「世尊!若有比丘得無所著,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重擔已捨,有結已解,自得善義,正智正ⓗ解脫者,彼於爾時樂此六處,樂於無欲,樂於遠離,樂於無諍,樂於愛盡,樂於受盡,樂心不移動。世尊!或有一人而作是念:『此賢者以依信故,樂於無欲者。』不應如是觀,但欲盡、恚盡、癡盡,是樂於無欲。世尊!或有一人而作是念:『此賢者以貪利稱譽求供養故,樂於遠離者。』不應如是觀,但欲盡、恚盡、癡盡,是樂於遠離。①世尊!或有一人而作是念:『此賢者以依戒故,樂於無諍者。』不應如是觀,但欲盡、恚盡、癡盡,是樂於無諍,樂於愛盡,樂於受盡,樂心不移動。世尊!若有比丘得無所著,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重擔已捨,有結已解,自得善義,正智正解脫者,彼於爾時樂此六處。
「世尊!若有比丘學未得意,求願無上安隱涅槃者,彼於爾時成就學根及學戒。彼於後時,諸漏已盡而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者。彼於爾時成就無學根及無學戒。世尊!猶幼少童子,彼於爾時成就小根及小戒,彼於後時具足學根者,彼於爾時成就學根及學戒。
「如是,世尊!若有比丘學未得意,求願無上安隱涅槃者,彼於爾時成就學根及學戒。彼於後時,諸漏已盡而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者,彼於爾時成就無學根及無學戒。彼若有眼所知色與眼對ⓘ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脫、慧解脫,心在內住,善制守持,觀興ⓚ衰法。若有耳所知聲、鼻所知香、舌所知味、身所知觸、意所知法與對意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脫、慧解脫,心在內住,善制守持,觀興衰法。
「世尊!猶去村不遠有大石山,不破不缺不脆,堅住不空合一,若東方有大風雨來,不能令搖,不動轉移;亦非東方風移至南方,若南方有大風雨來,不能令搖,不動轉移;亦非南方風移至西方,若西方有大風雨來,不能令搖,不動轉移;亦非西方風移至北方,若北方有大風雨來,不能令搖,不動轉移;亦非北方風移至諸方。如是彼若有眼所知色與對眼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脫、慧解脫,心在內住,善制守持,觀興衰法。若有耳所知聲、鼻所知香、舌所知味、身所知觸、意所知法與對意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脫、慧解脫,心在內住,善制守持ⓛ,觀興衰法。」
於是,尊者沙門二十億說此頌曰:
「樂在無欲, 心存遠離,
喜於無諍, 受盡欣悅。
亦樂受盡, 心不移動,
得知如真, 從是心解。
得心解已, 比丘息根,
作已不觀, 無所求作②。
猶如石山, 風不能動,
色聲香味, 身觸亦然。
愛不愛法, 不能動心。」
尊者沙門二十億於佛前說得究竟智已,即從座[*]起,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
爾時,世尊,尊者沙門二十億去後不久,告諸比丘:「諸族姓子!應如是來於我前說得究竟智,如沙門二十億來於我前說得究竟智,不自譽,不慢他,說義現法隨諸處也;莫令如癡增上慢所纏,來於我前說得究竟智,彼不得義,但大煩勞。沙門二十億來於我前說得究竟智,不自譽,不慢他,說義現法隨諸處也。」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沙門二十億經第七竟ⓜ(一千七百三十九字)ⓝ
[校勘]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 「闇林」,巴利本作 Sītavana。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 宋、元、明三本無「世尊」二字。
ⓕ 「弦」,大正藏原為「絃」,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弦」。[*]
ⓖ 「掉」,大正藏原為「調」,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掉」。
ⓗ 「智正」,大正藏原為「知」,今依據高麗藏改作「智正」。
ⓘ 「眼對」,大正藏原為「對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眼對」。
ⓙ 「彼若有眼所知色與眼對者」,巴利本作 Ce pi cakkhuviññeyyā rūpā cakkhussa āpātham āgacchanti。
ⓚ 「興」,大正藏原為「與」,今依據高麗藏、知恩院本二本改作「興」。
ⓛ 「持」,大正藏原為「護」,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持」。
ⓜ 明本無「沙門二十億經第七竟」九字。
ⓝ 宋、元、明三本無「一千七百三十九字」八字。
[註解]
① 『此賢者以貪利稱譽求供養故,樂於遠離者。』不應如是觀,但欲盡、恚盡、癡盡,是樂於遠離:不應該認為『賢者是因貪利稱譽求供養才喜歡遠離』,欲盡、恚盡、癡盡才是樂於遠離的原因。
② 作已不觀,無所求作: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已作的不須增加,不再有所應作的」。
[對應經典]
- 《雜阿含經》卷九第254經。
- 《增壹阿含經》卷十三〈地主品23〉第3經
-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6〈大品6〉第55經。
- 參考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二十一第三分之六皮革法。
- 參考 《四分律》卷第三十八皮革揵度。
- Mahāvagga V.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