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 卷29 第121經 大品請請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加蘭哆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共受夏坐。

爾時,世尊月十五日,說從解脫相請請時,在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我是梵志,而得滅訖,無上醫王,我今受身,最是後邊。我是梵志,得滅訖後,無上醫王,我今受身,最是後邊。謂汝等輩是我真子,從口而生,法法所化 。謂汝等輩是我真子,從口而生,法法所化,汝當教化,轉相教訶。」

爾時,尊者舍梨子亦在眾中。於是,尊者舍梨子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之所說:『我是梵志,而得滅訖,無上醫王,我今受身,最是後邊。我是梵志,得滅訖後,無上醫王,我今受身,最是後邊。謂汝等輩是我真子,從口而生,法法所化。謂汝等輩是我真子,從口而生,法法所化,汝當教化,轉相教訶。』世尊!諸不調者令得調御,諸不息者令得止息,諸不度者而令得度,諸不解脫者令得解脫,諸不滅訖者令得滅訖,未得道者令其得道,不施設梵行者令施設梵行。知道、覺道、識道、說道,世尊弟子於後得法,受教、受訶、受教、訶已,隨世尊語,即便趣行,得如其意,善知正法。唯然,世尊不我身、口、意行耶?」

彼時,世尊告曰:「舍梨子!我不嫌汝身、口、意行。所以者何?舍梨子!汝有聰慧、大慧、速慧、捷慧、利慧、廣慧、深慧、出要慧、明達慧。舍梨子!汝成就實慧。舍梨子!猶轉輪王而有太子,不越教已,則便受拜父王所傳,而能復傳。如是,舍梨子!我所轉法輪,汝復能轉。舍梨子!是故我不嫌汝身、口、意行。」

尊者舍梨子復再叉手向佛,白曰:「唯然。世尊不嫌我身、口、意行;世尊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耶?」

世尊告曰:「舍梨子!我亦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所以者何?舍梨子!此五百比丘,盡得無著,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重擔已捨,有結已盡,而得善義正智正解脫。唯除一比丘,我亦本已記於現法中得究竟智,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舍梨子!是故我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

尊者舍梨子復三叉手向佛,白曰:「唯然。世尊不嫌我身、口、意行;亦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世尊!此五百比丘,幾比丘得三明達?幾比丘得俱解脫?幾比丘得慧解脫耶?」

世尊告曰:「舍梨子!此五百比丘,九十比丘得三明達,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比丘得慧解脫。舍梨子!此眾無枝無葉,亦無節類,清淨真實,得正住立。」

爾時,尊者傍耆舍亦在眾中。於是,尊者傍耆舍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唯然。世尊加我威力,唯願善逝加我威力,令我在佛及比丘眾前,以如義相應而作讚頌。」

世尊告曰:「傍耆舍!隨汝所欲。」

於是,尊者傍耆舍在佛及比丘眾前,以如義相應而讚頌曰:

「今十五請日,  集坐五百眾,
 斷除諸結縛,  無礙有盡仙
 清淨光明照,  解脫一切有,
 生老病死盡,  漏滅所作辦。
 掉悔及疑結,  慢已盡,
 拔斷愛結刺,  上醫無復有。
 勇猛如師子,  一切恐畏除,
 已度於生死,  諸漏已滅訖。
 猶如轉輪王,  群臣所圍繞,
 悉領一切地,  乃至於大海。
 如是勇猛伏,  無上商人主,
 弟子樂恭敬,  三達離死怖。
 一切是佛子,  永除枝葉節,
 轉無上法輪,  稽首第一尊。」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請請經第五竟(千一十三字)

[校勘]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音淨」,大正藏原為「音慈井反」,宋本作「者慈井反」,元本作「音淨」,明本作「慈井切」,今依據元本改作「音淨」。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明本改作「座」。[*]

「屬」,大正藏原為「嚮」,今依據宋、元、明、知四本改作「屬」。

大正藏無「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類」,大正藏原為「戾」,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類」。

「傍耆舍」,巴利本作 Vaṅgīsā。

「掉」,大正藏原為「調」,今依據元、明、知三本改作「掉」。

「縳」,大正藏原為「有」,今依據宋、元、明、知恩院本四本改作「縳」。

「漏」,知恩院本作「有」。

明本無「請請經第五竟」三字。

宋、元、明三本無「千一十三字」五字。

[註解]

月十五日,說從解脫相請請時:在農曆十五日說戒相並讓比丘懺悔的儀式上。「從解脫」指戒條,即「波羅提木叉」。

滅訖:完成了寂滅(的目標)。「訖」同「迄」,完畢、結束。

最是後邊:不會再受輪迴。又譯為「不受後有」。

從口而生,法法所化:從佛陀口說的法而出生(法身),由一個個修行法所教化(的佛弟子)。

屬:方才。

調御:調整駕御。這邊指對心的掌控。

止息:停止;熄滅。這邊指煩惱的停止;熄滅。

施設:安立;使安住。

嫌:不滿意;厭惡。

實慧:真實的智慧。

無著:沒有執著。

三明達:通達宿命、天眼、漏盡三智明。

俱解脫:定、慧皆完全滿足的解脫者。按:「俱解脫」的阿羅漢具有完整「八解脫」(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的八種禪定)定力,且已斷盡煩惱,因此定、慧都圓滿。八解脫包含能調伏三界一切貪欲的定力,可說是修行定力的極致。關於阿羅漢「俱解脫」及「慧解脫」的區別,可見《雜阿含經》卷三十三第936經中的定義。

慧解脫:定力尚未完全滿足,以智慧斷除煩惱的解脫者。按:「慧解脫」的阿羅漢已斷盡煩惱,但還不具有完整的八解脫定力,例如已獲得色界的定力,就依此定力而成就了解脫智慧,但還沒有修無色定。慧解脫阿羅漢雖然尚未修完所有的八解脫,仍然有超凡的定力,才能因定發慧。

節類:植物的莖節所衍生出的「枝微末節」或「旁生枝節」一類,指不重要的事物。

傍耆舍:比丘名,佛弟子中最著名的詩人,常以即興的詩偈讚嘆三寶,佛陀稱讚他「能造偈頌嘆如來德」、「言論辯了而無疑滯」第一。又譯作「婆耆舍」、「婆耆奢」、「鵬耆舍」。

無礙有盡仙:自在無礙、不再生死的大仙人(聖人)。其中「有」指生命的存在、積集的善惡業。相當的《雜阿含經》經文作「有盡大仙人」,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盡於後有之大仙」,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再生已盡的仙人」。

縳:縛、綁。讀音同「船」。

三達:即「三明達」。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佛陀也在僧團自恣

在《雜阿含經》、《增壹阿含經》、《受新歲經》與《解夏經》的記載中,在經文的最初,是以佛陀先向大眾自恣作為開頭,亦即是以自身為例,教導比丘如何自恣,建立了往後僧團說戒會流程;而舍利弗尊者深達佛意,也做了第二個自恣者。

本經沒有記錄到佛陀自恣這個階段,而是從舍利弗尊者自恣開始記錄,佛陀接著表示當時在場的舍利弗及其餘僧眾都是清淨的。(下一經則是有不清淨的比丘的狀況。)

  • 佛子

本經中佛說「謂汝等輩是我真子,從口而生,法法所化,汝當教化,轉相教訶。」其餘經中也有說清淨的僧眾是佛子,如《雜阿含經》卷四十五第1212經:「汝等為子,從我口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CBETA, T02, no. 99, p. 330, a13-14)

《妙法蓮華經》卷二〈譬喻品3〉:「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並沒有說其他佛陀的弟子不是佛子,然而後代有論師以該經文衍生主張只有菩薩才是佛真子,佛陀的聲聞弟子不是佛子,這恐怕是種誤解。

[進階辨正]

回到《中阿含經》卷29

回到《中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