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十不善品第四十八第6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之處,補納故衣。爾時,有十千梵迦夷天從梵天沒,來至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各圍遶侍焉,又以此偈而歎頌曰:

「歸命人中上,  歸命人中尊,
 我等今不知,  為依何等禪?」

是時,十千梵迦夷天說此語已,舍利弗默然可之。爾時,諸天以見舍利弗默然可已,即禮足退去。諸天去未遠,舍利弗即入金剛三昧

是時有二鬼,一名伽羅,二名優婆伽羅。毘沙門天王使遣至毘留勒天王所,欲論人、天之事。是時,二鬼從彼虛空而過,遙見舍利弗結加趺坐,繫念在前,意寂然定,伽羅鬼謂彼鬼言:「我今堪任以拳打此沙門頭。」

優波伽羅鬼語第二鬼曰:「汝勿興此意打沙門頭。所以然者,此沙門極有神德,有大威力,此尊名舍利弗,世尊弟子中聰明高才無復過是,智慧弟子中最為第一。備於長夜,受苦無量。」

是時,彼鬼再三曰:「我能堪任打此沙門頭。」

優波伽羅鬼報曰:「汝今不隨我語者,汝便住此,吾欲捨汝去此。」

惡鬼曰:「汝畏此沙門乎?」

優波伽羅鬼曰:「我實畏之,設汝以手打此沙門者,此地當分為二分,正爾,當暴風疾雨,地亦振動,諸天驚動,地已振動,四天王亦當驚怖,四天王已知於我等,不安其所。」

是時惡鬼曰:「我今堪任辱此沙門。」善鬼聞已,便捨而去。

時,彼惡鬼即以手打舍利弗頭。是時,天地大動,四面有暴風疾雨,尋時來至,地即分為二分,此惡鬼即以全身墮地獄中。爾時,尊者舍利弗即從三昧起,整衣服,下耆闍崛山,往詣竹園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佛告舍利弗曰:「汝今身體無有疾病乎?」

舍利弗言:「體素無患,唯苦頭痛。」

世尊告曰:「伽羅鬼以手打汝頭。若當彼鬼以手打須彌山者,即時須彌山便為二分。所以然者,彼鬼有大力故。今此鬼受其罪報故,全身入阿鼻地獄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甚奇!甚特!金剛三昧力乃至於斯。由此三昧力故無所傷害,正使須彌山打其頭者,終不能動其毫毛。所以然者,比丘聽之。於此賢劫中有佛,名拘屢孫如來.至真.等正覺。彼佛有二大聲聞,一名等壽,二名大智。比丘等壽,神足第一;比丘大智,智慧第一,如我今日舍利弗智慧第一,目[*]乾連神足第一。爾時,等壽、大智二比丘,俱得金剛三昧。當於一時,等壽比丘在閑靜之處,入金剛三昧。時,諸牧牛人、牧羊人、取薪草人,見此比丘坐禪,各各自相謂言:『此沙門今日以取無常。』是時,牧牛人及取薪人集諸草木,𧂐比丘身上,以火燒已,而捨之去。

「是時,等壽比丘即從三昧起,正衣服,便退而去。是時,比丘即以其日,著衣持鉢,入村乞食。時,諸取薪草人見此比丘村中乞食,各各自相謂言:『此比丘昨日以取命終,我等以火焚燒,今日復還活,今當立字,字曰還活。』若有比丘得金剛三昧者,火所不燒,刀斫不入,水所不漂,不為他所中傷。如是,比丘!金剛三昧威德如是。今舍利弗得此三昧,舍利弗比丘多遊二處:空三昧、金剛三昧。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行金剛三昧。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教汝,如舍利弗比丘,比丘舍利弗尊者超級有智慧智慧、大智、分別智、廣智、無邊智、捷疾之智、普遊智、利智、甚深智、斷智,少欲知足、[*]閑靜勇猛、念不分散、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解脫見慧成就、柔和無爭、去惡辯了、忍諸言語、歎說離惡、常念去離、愍念、然熾正法、與人說法無有厭足。」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十千諸天人,  盡是梵迦夷,
 自歸舍利弗,  於靈鷲山頂:
『歸命人中上,  歸命人中尊,
 我今不能知,  為依何等禪?』
 如是弟子花,  莊嚴佛道樹,
 如天晝度園,  快樂無有比。」

「弟子華者,即是舍利弗比丘是。所以然者,此人則能莊嚴佛樹。道樹者,即如來是也;如來能覆蓋一切眾生。是故,比丘!當念勤加勇猛精進,如舍利弗比丘。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

[校勘]

猥=隈【元】【明】【聖】

  「猥」,元、明、聖三本作「隈」。
  「隈」,大正藏原為「猥」,今依據元、明、聖三本改作「隈」。

納=衲【宋】【元】【明】

  「納」,宋、元、明三本作「衲」。
  「衲」,大正藏原為「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衲」。

焉=烏【聖】

  「焉」,聖本作「烏」。
  「烏」,大正藏原為「焉」,今依據聖本改作「烏」。

「知」,大正藏原為「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知」。

梵+(志)【聖】

  「梵」,聖本作「梵志」。
  大正藏無「志」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已=之【聖】

  「已」,聖本作「之」。
  「之」,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之」。

婆=波【宋】【元】【明】

  「婆」,宋、元、明三本作「波」。
  「波」,大正藏原為「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波」。

加=跏【宋】【元】【明】【聖】

  「加」,宋、元、明、聖四本作「跏」。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跏」。

拳=權【聖】

  「拳」,聖本作「權」。
  「權」,大正藏原為「拳」,今依據聖本改作「權」。

過是=是過【宋】【元】【明】【聖】

  「過是」,宋、元、明、聖四本作「是過」。
  「是過」,大正藏原為「過是」,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是過」。

毫=豪【聖】

  「毫」,聖本作「豪」。
  「豪」,大正藏原為「毫」,今依據聖本改作「豪」。

閑=閒【明】*

  「閑」,明本作「閒」。
  「閒」,大正藏原為「閑」,今依據明本改作「閒」。

𧂐=積【聖】

  「𧂐」,聖本作「積」。
  「積」,大正藏原為「𧂐」,今依據聖本改作「積」。

正=整【宋】【元】【明】

  「正」,宋、元、明三本作「整」。
  「整」,大正藏原為「正」,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整」。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比丘〕-【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比丘」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比丘」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大正藏無「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智慧+(成就)【宋】【元】【明】

  「智慧」,宋、元、明三本作「智慧成就」。
  大正藏無「成就」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爭=諍【宋】【元】【明】

  「爭」,宋、元、明三本作「諍」。
  「諍」,大正藏原為「爭」,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諍」。

辯=辨【聖】

  「辯」,聖本作「辨」。
  「辨」,大正藏原為「辯」,今依據聖本改作「辨」。

萌=盲【元】【明】

  「萌」,元、明二本作「盲」。
  「盲」,大正藏原為「萌」,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盲」。

晝=畫【聖】

  「晝」,聖本作「畫」。
  「畫」,大正藏原為「晝」,今依據聖本改作「畫」。

五=四【宋】【元】【明】【聖】

  「五」,宋、元、明、聖四本作「四」。
  「四」,大正藏原為「五」,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四」。

+(光明皇后願文)【聖】

  聖本在「??」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大正藏無「光明皇后願文」六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註解]

屏猥:山中背風處。

梵迦夷天:色界初禪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的通稱,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又譯為「梵身天」。

金剛三昧:譬喻如金剛一般無堅不摧,而能破除一切煩惱的禪定,是聖人在獲得究竟果位前最後斷盡煩惱的三昧。又作「金剛喻定」。

以取無常:已經死亡了。

分別智、廣智、無邊智、捷疾之智、普遊智、利智、甚深智、斷智:明辨的智慧、廣大的智慧、沒有邊際的智慧、快速沒有滯礙的智慧、普遍覆蓋的智慧、銳利的智慧、高深的智慧、斷煩惱的智慧。

去惡辯了:明辨善惡。

生萌:眾生。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雖然諸天都不知舍利弗「為依何等禪」,但佛陀知道。在《雜阿含經》卷三十三第926經中便說明,這是一種「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的修禪法。
  • 舍利弗尊者的大智慧在經中多有稱讚,除了本經外,例如《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38經:「尊者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常行遠離,精勤方便,攝念安住,一心正受捷疾智慧、深利智慧、超出智慧、分別智慧、大智慧、廣智慧、甚深智慧、無等智慧,智寶成就,能示、能教、能照、能喜,善能讚歎,為眾說法。」(CBETA, T02, no. 99, p. 176, c17-22) 《雜阿含經》卷四十九第1306經:「舍利弗比丘持戒多聞,少欲知足,精勤正念,智慧正受,超智、捷智、利智、出智、決定智、大智、廣智、深智、無等智,智寶成就,善能教化,示、教、照、喜,亦常讚歎示、教、照、喜,常為四眾說法不倦。」(CBETA, T02, no. 99, p. 358, c24-28)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