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眾多比丘集普會講堂各興此論:「今波斯匿王主行非法,犯聖律教,讖比丘尼得阿羅漢道,十二年中閉在宮內,與共交通。又不事佛、法、比丘僧,無篤信之心向阿羅漢,則無信心於佛、法、聖眾,我等宜應遠離,勿止此土。所以然者,王行非法時,王大臣亦行非法,大臣ⓐ以行非法,左右吏佐亦行非法;吏佐已行非法,諸庶人類亦行非法。我今宜在遠國乞求,不止此邦。又可觀彼ⓑ風俗之化,已見風俗之化,則見殊異之處。」
爾時,世尊以天耳聽聞諸比丘各興此論,即往至諸比丘所,在中央坐。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集此為何論說?」
眾多比丘白世尊言:「我等在此論波斯匿王,主行非法,犯聖律教,十二年中閉讖比丘尼,在深宮ⓒ內,接待以色。又ⓓ得道之人行過三界,然王亦不事佛、法及眾僧,無篤信之心向阿羅漢;已無此心,則無此心於三尊①。我等宜遠遊,不須住此。所以然者,王行非法時,臣佐、人民亦復行惡,又觀世間風化之法。」
爾時,世尊告曰:「汝等勿論國界之事,當自剋己,思惟內省,ⓔ挍計②分別。言此論者不合至理,亦復不令人得修梵行,滅盡無為涅槃之處,當自修己,ⓕ熾然法行③,自歸最尊④。若比丘能自修己,興隆法樂⑤者,此人之類便為我躬自所生。云何,比丘!能自熾然,興隆法樂,無有虛妄,自歸最尊?於是,比丘!內自觀身,身意止⑥,自攝其心,除去亂想,無有憂愁;外自觀身,身意止,自攝其心,除去亂想,無有ⓖ愁憂;ⓗ有復內外觀身,身意止;內觀痛,外觀痛,內外觀痛;內觀心,外觀心,內外觀心;內觀法,外觀法,內外觀法,ⓘ法意止,自攝其心,除去亂想,無有愁憂。如是,比丘!能自[*]熾然其行,興隆法樂,自歸最尊。諸有將來、現在比丘,能自熾然不失行本,便為我之所生。
「是故,比丘!若欲有所論,當ⓙ論於十事。云何為十?所謂精[*]勤比丘,少欲、知足、有勇猛心、多聞能與人說法、無畏無恐、戒律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汝等設欲論者,當論此十事。所以然者,潤及一切,多所饒益,得修梵行,至滅盡之處、無為涅槃界。此論者沙門之義,當念思惟,勿去離心。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以=已【元】【明】
「以」,元、明二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已」。
ⓑ 〔風〕-【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風」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風」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內〕-【宋】,=向【元】【明】
????
ⓓ (彼)+得【聖】
「得」,聖本作「彼得」。 大正藏無「彼」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挍=校【宋】【元】【明】
「挍」,宋、元、明三本作「校」。 「校」,大正藏原為「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校」。
ⓕ 熾然=然熾【宋】*【聖】
「熾然」,宋、聖二本作「然熾」。 「然熾」,大正藏原為「熾然」,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然熾」。
ⓖ 愁憂=憂愁【聖】
「愁憂」,聖本作「憂愁」。 「憂愁」,大正藏原為「愁憂」,今依據聖本改作「憂愁」。
ⓗ 有=又【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又」。 「又」,大正藏原為「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又」。
ⓘ 〔法〕-【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法」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法」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論於=於論【宋】【元】【明】
「論於」,宋、元、明三本作「於論」。 「於論」,大正藏原為「論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於論」。
ⓚ 〔解脫成就〕-【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解脫成就」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解脫成就」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① 三尊:同於「三寶」,即佛、法、僧。
② 挍計:即「計較」。
③ 熾然法行:非常精進地依法修行。「熾然」是猛烈燃燒的樣子,這裡形容非常地精進。「熾然法行」又譯為「熾然於法」。
④ 自歸最尊:(依法修行以)自行體證佛法。又譯為「自歸依」。
⑤ 興隆法樂:非常精進地達到修行成就的安樂。
⑥ 身意止:即「身念處」,以身體為專注對象而安住正念。按,「四念住」又譯為「四意止」。
[對應經典]
- Dhammapāda Aṭṭhakathā I. p.337。
[讀經拾得]
- 佛子
本經中佛說:「若比丘能自修己,興隆法樂者,此人之類便為我躬自所生。」可知精進修行而有成的人為佛陀的法子。
其餘經中也有說清淨的僧眾是佛真子,如《雜阿含經》卷四十五第1212經中佛陀說:「汝等為子,從我口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CBETA, T02, no. 99, p. 330, a13-14),《中阿含經》卷二十九〈大品1〉第121經:「謂汝等輩是我真子,從口而生,法法所化,汝當教化,轉相教訶。」(CBETA, T01, no. 26, p. 610, a17-18)。
- 波斯匿王的變化
波斯匿王早年暴惡無信,後來因末利夫人的引導而篤信佛法。本經所載的事件,應是在波斯匿王尚未信佛前發生的。後來在佛陀及佛弟子的轉化下,波斯匿王成為虔誠的佛弟子,也印證了佛陀所教誡:「汝等勿論國界之事,當自剋己,思惟內省」的遠見。
- 四念處
四念處是重要的修行方法,可參見《雜阿含經》卷二十四。
本經中「當自修己,熾然法行,自歸最尊」一段,是講要依四念處修行以自行體證佛法,對應到以下常見經文:《長阿含經》卷二第2經遊行經:「云何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阿難!比丘觀內身精勤無懈怠,憶念不忘,除世貪憂;觀外身、觀內身外身,精勤不懈怠,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CBETA, T01, no. 1, p. 15, b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