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成十種力,得四無所畏,在大眾中能師子吼。云何為十力?

處、非處智力於是,如來是處如實知之,非處如實知之。

業異熟智力復次,如來處所,知他眾生因緣處所受其果報。

種種界智力復次,如來知若干種界、若干種持、若干種入,如實知之。

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復次,如來知若干種解脫、無量解脫,如實知之。

根上下智力復次,如來知他眾生智慧多少,如實知之。

種種意解智力復次,如來知他眾生心中所念,如實知之:有欲心知有欲心,無欲心知無欲心;有瞋恚心知有瞋恚心,無瞋恚心知無瞋恚心;有愚癡心知有愚癡心,無愚癡心知無愚癡心;有愛心知有愛心,無愛心知無愛心;有受心知有受心,無受心知無受心;有亂心知有亂心,無亂心知無亂心;有[*]散心知有散心,無散心知無散心;有[*]少心知有少心,無少心知無少心;有[*]廣心知有廣心,無廣心知無廣心;無量心知無量心,有量心知有量心,如實知之。定心知有定心,無定心知無定心;解脫心知解脫心,無解脫心知無解脫心。

遍趣行智力復次,如來盡知一切所趣心之道,宿住隨念智力或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億百千生、無量生、成劫、敗劫、無數成敗劫中,我昔生彼處,名是,字是,食如此之食,受其苦樂,壽命長短,死此生彼,彼死生此。自憶如是無數宿命之事。

死生智力復次,如來知眾生生死之趣,以天眼觀眾生之類,善色、惡色、善趣、惡趣,隨行所種,皆悉知之。或復眾生身、口、意行惡,誹謗賢聖,造邪見業,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或復眾生身、口、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恒行正見,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名為天眼清淨,觀眾生類所趣之行。

漏盡智力復次,如來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如來有此十力,名為無著,得四無所畏,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轉於梵輪。

「云何如來得四無所畏?

正等覺無畏欲言如來成等正覺,若有眾生,欲言知者,則無此處;若復有沙門、婆羅門欲來誹謗佛,不成等正覺者,則無此處;以無此處,則獲安隱。

漏永盡無畏然我今日欲言[*]已盡有漏,設復有沙門、婆羅門、天、若魔天來,欲言未盡有漏者,則無此處;以無此處,則獲安隱。

說出要無畏復次,我所說法,賢聖得出要者,如實盡於苦際。設有沙門、婆羅門、天、若魔天來,欲言未盡苦際者,無此處;以無此處,則獲安隱。

說障法無畏復次,我所說內法者、墮惡趣者,設復有沙門、婆羅門來,欲言非者,則無此處。是謂,比丘!如來有四無所畏。

「設有外道異學言:『彼沙門瞿曇!有何等之力,有何無畏,自稱無著最尊?』汝等當持此十力往報之。設復外道異學重作是說:『我等亦成就十力。』汝等比丘復當問曰:『汝有何十力?』是時,外道異學則不能報也,遂增其惑。所以然者,我終不見沙門、婆羅門自稱言得四無所畏,除如來者。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成十力、四無所畏。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A. X. 21. Sīha.

「受」,宋、元、明三本作「更」。

大正藏無「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元、明、聖三本補上。*

大正藏無「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已」,聖本作「以」。*

奉行+(聞如是…歡喜奉行)百二十八字卷末出之【宋】【元】【明】

[註解]

四無所畏:佛說法時具有四種無所畏懼的自信,而勇猛安穩:(1)正等覺無畏、(2)漏永盡無畏、(3)說障法無畏、(4)說出道無畏。又譯為「四無畏」。

是處:什麼是有道理、可能的(「斯有是處」)。例如不殺生造成長壽的果報,這是有道理、可能的。

非處:什麼是沒道理、不可能的(「無有是處」)。例如殺生造成長壽的果報,這是沒道理、不可能的。

若干種界、若干種持、若干種入:陰界入,即:(一)五陰。指色、受、想、行、​識。(二)十二處,又作十二入。指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三)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愛心:貪愛的心,即十二因緣的「愛」支。

受心:執著的心。「受」為十二因緣的「取」支的舊譯。

散心:散亂的心。

少心:心量狹礙。

廣心:心量寬廣。

無量心:心寬廣沒有邊際,例如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內法:佛法相對於其他教法而言為內法。

[對應經典]

 

回到《增壹阿含經》第46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