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七使,汝等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云何為七?一者貪欲使,二者瞋恚使,三者憍慢使,四者癡使,五者疑使,六者見使,七者世間使是謂,比丘!有此七使,使眾生之類,永處幽闇,纏結其身,流轉世間,無有休息,亦不能知生死根原。猶如彼二牛,一黑一白,共同一,共相牽引,不得相遠。此眾生類,亦復如是,為此貪欲使、無明使所纏結,不得相離,其餘五使,亦復追從,五使適從,七使亦然。若凡夫之人,為此七使所縛,流轉生死,不得解脫,不能知苦之元本。

「比丘當知,由此七使,便有三惡趣:地獄、畜生、餓鬼;由此七使,不能得度弊魔境界。然此七使之法復有七藥。云何為七?七覺支對治七結使貪欲使者,念覺意治之;瞋恚使者,法覺意治之;邪見使者,精進覺意治之;欲世間使者,喜覺意治之;憍慢使者,猗覺意治之;疑使者,定覺意治之;無明使者,護覺意治之。是謂,比丘!此使用七覺意治之。

「比丘當知,我本未成佛道為菩薩行,坐道樹下,便生斯念:『欲界眾生為何等所繫?』復作是念:『此眾生類為七使流轉生死,永不得解;我今亦為此七使所繫,不得解脫。』爾時,復作是念:『此七使為用何治之?』復重思惟:『此七使者當用七覺意治[*]之,我當思惟七覺意。』思惟七覺意時,有漏心盡,便得解脫,後成無上正真之道,七日之中結跏趺坐,重思惟此七覺意。是故,諸比丘!若欲捨七使者,當念修行七覺意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世間使=使世間【聖】

  「世間使」,聖本作「使世間」。
  「使世間」,大正藏原為「世間使」,今依據聖本改作「使世間」。

軛=枙【宋】【元】【明】,=扼【聖】

  ????

之人為此=人為【宋】【元】【明】

  「之人為此」,宋、元、明三本作「人為」。
  「人為」,大正藏原為「之人為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人為」。

元=原【宋】【元】【明】【聖】

  「元」,宋、元、明、聖四本作「原」。
  「原」,大正藏原為「元」,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原」。

〔七〕-【聖】

  聖本無「七」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七」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使+(者)【宋】【元】【明】

  「使」,宋、元、明三本作「使者」。
  大正藏無「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解+(脫)【宋】【元】【明】

  「解」,宋、元、明三本作「解脫」。
  大正藏無「脫」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思惟…意〕-【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思惟…意」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思惟…意」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盡便=使【宋】

  「盡便」,宋本作「使」。
  「使」,大正藏原為「盡便」,今依據宋本改作「使」。

[註解]

使:結使;煩惱。

見使:邪見的結使、煩惱。

欲世間使:對於存在的欲望所形成的煩惱。

軛:在車衡兩端扼住牛、馬等頸背上的曲木。

護覺意:捨決意;捨覺支。

[對應經典]

 

回到《增壹阿含經》第40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