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六重品第三十七第10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毘舍離城外林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馬師到時,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是時,薩遮尼健子遙見馬師來,即往語馬師曰:「汝師說何等義?有何教訓?以何教誡向弟子說法乎?」

馬師報曰:「梵志!色者無常,無常者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也,空者彼不我有,我非彼有。如是者智人之所學也。痛、想、行、識無常,此五盛陰常者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卿欲知者,我師教誡其義如是,與諸弟子說如是義。」

是時,尼[*]健子以兩手掩耳,而作是言:「止!止!馬師!我不樂聞此語。設瞿曇沙門有此教者,我實不樂聞。所以然者,如我義者色者是常,沙門義者無常。何日當見沙門瞿曇與共論議,當除沙門瞿曇顛倒之心。」

爾時,毘舍離城五百童子集在一處,欲有所論。是時,尼[*]健子往至五百童子所,語童子曰:「汝等皆來,共至沙門瞿曇所。所以然者,意欲與彼沙門瞿曇共論,使彼沙門得見正諦之道。沙門所說者色者無常,如我義者色者是常。猶如力士手執長毛之羊,隨意將東西,亦無疑難。我今亦復如是,與彼沙門瞿曇論議,隨我捉捨而無疑難。猶如猛象凶暴而有六牙,在深山中戲,亦無所難。我今亦復如是,與彼論議亦無疑難。猶如兩健丈夫而捉一劣者,在火上炙,隨意轉側,亦無疑難。我今與彼論義亦無疑難。我論議中尚能害象,何況人乎?亦能使象東、西、南、北,豈不如人乎?今此講堂樑柱無情之物,尚能使移轉,何況與人共論能勝,我使彼血從面孔出而命終。」

其中或有童子而作是言:「尼[*]健子終不能與沙門論議,但恐沙門瞿曇與尼[*]健子論議耳。」或有作是說:「沙門不與尼[*]健子論議,尼[*]健子能與沙門共論議。」是時,尼[*]健子便作是念:「設令沙門瞿曇所說如馬師比丘者,足得相疇。若有義者,聞已當知。」

是時,尼[*]健子將五百童子,前後圍繞,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是時,尼[*]健子白世尊言:「云何,瞿曇!有何教[*]誡,以何教[*]誡訓諸弟子?」

佛告尼[*]健子:「我之所說,色者無常,無常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痛、想、行、識及五盛陰皆悉無常,無常即是苦,苦者無我,無我者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我之教[*]誡其義如是。」

尼[*]健子報曰:「我不樂聞此義。所以然者,如我所解義,色者是常。」

世尊告曰:「汝今且專心意,思惟妙理,然後說之。」

尼[*]健子報曰:「我今所說色者是常,此五百童子其義亦爾。」

世尊告曰:「汝今所說色者是常,此五百童子其義亦爾。」世尊告曰:「汝今以己之辯說之,何為引彼五百人乎?」

尼[*]健子報曰:「我今說色是常,沙門欲何等言論?」

世尊告曰:「我今說色者無常,亦復無我。權詐合數有此色名,亦無真實,無固、無牢亦如雪搏,是磨滅之法,是變易之法。汝今方說色者是常,我還問汝,隨意報我。云何,尼[*]健子!轉輪聖王還於己國得自在不乎?又彼大王不應脫者而脫之,不應繫者而繫之,可得爾乎?」

尼[*]健子報曰:「此聖王有此自在之力,不應殺者能殺之,不應繫者能繫之。」

世尊告曰:「云何,尼[*]健子!轉輪聖王當復老乎?頭白、面皺、衣裳垢?」是時,尼[*]健子默然不報。世尊再三問之,彼亦再三默然不報。是時,密跡金剛力士手執金剛之杵,在虛空中而告之曰:「汝今不報論者,於如來前破汝頭作七分。」

爾時,世尊告尼[*]健子曰:「汝今觀虛空中。」

是時,尼[*]健子仰觀空中,見密跡金剛力士,又聞空中語:「設汝不報如來論者,當破汝頭作七分。」見已驚恐,衣毛皆豎,白世尊言:「唯願瞿曇當見救濟,今更問論當疇對。」

世尊告曰:「云何,尼[*]健子!轉輪聖王當復老乎?亦當頭白、齒落、皮緩、面皺耶?」

尼[*]健子報曰:「沙門瞿曇!雖有此語,如我義者,色者是常。」

世尊告曰:「汝善思惟而後報之,前之與後,義不相應。但具論聖王當復老乎?亦當頭白、齒落、皮緩、面皺耶?」

尼[*]健子報曰:「轉輪聖王許使老。」

世尊告曰:「轉輪聖王常能於己國得自由,何以故不能卻老、卻病、卻死?我不用老、病、死,我是常之應。欲使然者,其義可乎?」

是時,尼[*]健子默然不對,愁憂不樂,寂然不語。是時,尼[*]健子身體汗出,[污>汗]汙衣裳,亦徹坐處,乃至於地。

世尊告曰:「尼[*]健子!汝在大眾中而師子吼:『汝等童子共我至瞿曇所,與共論議,當降伏,如捉長毛之羊,隨意東西,而無疑難。亦如大象入深水中,隨意自遊,亦無所畏。亦如兩健丈夫捉一劣者,在火上炙,隨意轉側。』又復汝說:『我常能論害大象,如此樑柱草木斯皆無情,與共論議能使屈申低仰,亦能使腋下流汗。』」

爾時,世尊舉三法衣,示尼[*]健子曰:「汝觀如來腋無流汗,然汝今日返更有汗,乃徹乎地。」是時,尼[*]健子復默然不對。

爾時,有童子頭摩,[仁-二+(亡/大)]在彼眾。是時,頭摩童子白世尊言:「我今堪任有所施行,亦欲所說。」

世尊告曰:「隨意說之。」

頭摩童子白佛言:「猶如去村落不遠有好浴池,然彼浴池有虫饒腳。然村落人民,男女大小往至浴池所,而出此虫,各各以瓦石取此虫,打之傷破手腳,彼虫意欲還入水者,終無此事。此尼[*]健子亦復如是,初意猛盛,與如來共論,心懷姤意,兼抱憍慢。如來盡以除之,永無有餘。此尼[*]健子更終不能重至如來所而共論議。」

是時,尼[*]健子語頭摩童子曰:「汝今愚惑,不別真偽,亦不與汝共論,乃與沙門瞿曇共論。」是時,尼[*]健子白佛言:「唯問[*]義理,當更說之。」

世尊告曰:「云何,尼[*]健子!轉輪聖王欲使老、病、死不至,可得爾乎?彼聖大王果此願耶?」

尼[*]健子報曰:「不果此願也。」

「欲使有此色,欲使無此色,可果乎?」

尼[*]健子報曰:「不果也。瞿曇!」

世尊告曰:「云何,尼[*]健子!色者是常?為是無常?」

尼[*]健子報曰:「色者無常。」

「設復無常,為變易法,汝復見此是我,許我是彼有乎?」

對曰:「不也。瞿曇!」

「痛、想、行、識為是常?為是非常?」

對曰:「無常。」

世尊告曰:「設復無常,為變易之法,汝頗見有乎?」

對曰:「無也。」

世尊告曰:「此五盛陰是常、無常也?」

尼[*]健子報曰:「無常也。」

佛言:「設復無常,為變易法,汝頗見有乎?」

對曰:「無也。」

「云何,尼[*]健子!汝言是常,此理不與義相違乎?」

是時,尼[*]健子白世尊言:「我今愚癡,不別真諦,乃興此懷,與瞿曇共論,言色是常。猶如猛獸師子遙見人來,有恐怖心乎?終無此事!今日如來亦復如是,無有毫氂。我今狂惑,未明深義,乃敢觸嬈。沙門瞿曇所說過多,猶如盲者得眼,聾者徹聽,迷者見路,無目見色。沙門瞿曇亦復如是,無數方便而為說法。我今自歸沙門瞿曇、法、比丘僧,自今[*]以後盡形壽,聽為優婆塞,不復殺生,唯願瞿曇及比丘僧!當受我請,欲飯佛及比丘僧。」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是時,尼[*]健子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坐起,繞佛三匝,頭面禮足而去。往詣毘舍離童子所。到已,語童子曰:「汝等所應供養我具,以當時給我,莫以非時。我今請沙門瞿曇及比丘僧,明當飯之。」

是時,諸童子各辦飲食之具,持用與之。是時,尼[*]健子即以其夜,辦種種甘饌飲食,敷好坐具,而白:「時到,今正是時,唯願屈[神>伸]。」]

是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將諸比丘僧入毘舍離,往至尼[*]健子家。到已就[*]坐,及比丘僧各次第坐。是時,尼[*]健子[*]以見佛、比丘僧坐定,自手斟酌,行種種飲食,見佛、比丘僧食訖,行清淨水,便取一,在如來前坐,欲得聞法。

爾時,世尊漸與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穢惡,[*]婬不淨行,出要為樂。爾時,世尊[*]以見尼[*]健子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盡與彼尼[*]健子說之。是時,尼[*]健子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是時,世尊便說此偈:

「祠祀火為上,  詩書頌為首,
 人中王為最,  眾流海為源,
 星中月為明,  光明日最勝。
 上下及四方,  諸地所出物,
 天及人民類,  佛為無上尊
 欲求其德者,  三佛為最上。」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即從[*]坐起而去。

是時,尼[*]健子五百弟子聞師受佛教化,聞已,各各自相謂言:「我等大師,云何師宗瞿曇?」是時,諸弟子出毘舍離城,在中道立。是時,尼[*]健子欲至佛所聽法。是時,世尊與尼[*]健子說法,助令歡喜。尼[*]健子聞法已,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是時,尼[*]健子弟子遙見師來,各各自相謂言:「此沙門瞿曇弟子今著道來,各各取瓦石而打殺之。」

時,諸童子聞尼[*]健子為弟子所殺,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諸童子白世尊言:「如來所可教化尼[*]健子者,今為弟子所殺。今[*]以命終,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彼是有德之人,四諦具足,三結使滅,成須陀,必盡苦際,今日命終生三十三天,彼見彌勒佛已,當盡苦際。此是其義,當念修行。」

爾時,諸童子白世尊言:「甚奇!甚特!此尼[*]健子至世尊所,論議,還以己論而自縛,來受如來化。夫見如來者終無虛妄,猶如有人入海取寶,必有所剋獲,終不空還。此亦如是,其有眾生至如來所者,要得法寶,終不空還。」

爾時,世尊與諸童子說微妙法,使令歡喜。爾時,諸童子從佛聞法已,即從[*]坐起,繞佛三匝,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諸童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

[校勘]

~M. 35. Saccaka.,[No. 99(110.)]

  ????

毘舍離~Vesālī.

  ???

馬師~Assaji.

  ???

薩遮~Saccaka.

  ???

尼健子~Nigaṇṭhaputta.,健=揵【宋】【元】【明】【聖】*

  ????

誡=戒【宋】【聖】

  「誡」,宋、聖二本作「戒」。
  「戒」,大正藏原為「誡」,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戒」。

常+(無常)【宋】【元】【明】

  「常」,宋、元、明三本作「常無常」。
  大正藏無「無常」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誡=戒【聖】*

  「誡」,聖本作「戒」。
  「戒」,大正藏原為「誡」,今依據聖本改作「戒」。

掩=閹【聖】

  「掩」,聖本作「閹」。
  「閹」,大正藏原為「掩」,今依據聖本改作「閹」。

語=說【宋】【元】【明】

  「語」,宋、元、明三本作「說」。
  「說」,大正藏原為「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說」。

(色者)+無【宋】【元】【明】

  「無」,宋、元、明三本作「色者無」。
  大正藏無「色者」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議=義【宋】【元】【明】

  「議」,宋、元、明三本作「義」。
  「義」,大正藏原為「議」,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義」。

心=想【宋】【元】【明】

  「心」,宋、元、明三本作「想」。
  「想」,大正藏原為「心」,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想」。

凶=凶【聖】

  「凶」,聖本作「凶」。
  「凶」,大正藏原為「凶」,今依據聖本改作「凶」。

山=水【宋】【元】【明】

  「山」,宋、元、明三本作「水」。
  「水」,大正藏原為「山」,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水」。

義=議【宋】【元】【明】【聖】

  「義」,宋、元、明、聖四本作「議」。
  「議」,大正藏原為「義」,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議」。

我+(乎)【宋】【元】【明】

  「我」,宋、元、明三本作「我乎」。
  大正藏無「乎」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沸)+血【宋】【元】【明】

  「血」,宋、元、明三本作「沸血」。
  大正藏無「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是=此【宋】【元】【明】【聖】

  「是」,宋、元、明、聖四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為「是」,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此」。

不+(能)【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不能」。
  大正藏無「能」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更)+有【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更有」。
  大正藏無「更」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我有=有我【聖】

  「我有」,聖本作「有我」。
  「有我」,大正藏原為「我有」,今依據聖本改作「有我」。

且專=專其【宋】【元】【明】,=其專【聖】

  ????

「名」,大正藏原為「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名」。

搏=揣【宋】【元】【明】【聖】

  「搏」,宋、元、明、聖四本作「揣」。
  「揣」,大正藏原為「搏」,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揣」。

〔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磨=摩【宋】【元】【聖】

  「磨」,宋、元、聖三本作「摩」。
  「摩」,大正藏原為「磨」,今依據宋、元、聖三本改作「摩」。

〔方〕-【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方」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方」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坋」,元、明二本作「圿」。

疇=相酬【宋】【元】【明】

  「疇」,宋、元、明三本作「相酬」。
  「相酬」,大正藏原為「疇」,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相酬」。

義=議【宋】*

  「義」,宋本作「議」。
  「議」,大正藏原為「義」,今依據宋本改作「議」。

具=且【宋】【元】【明】

  「具」,宋、元、明三本作「且」。
  「且」,大正藏原為「具」,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且」。

使老=使老耶【宋】,=有老耶【元】【明】

  ????

曰+(耶)【聖】

  「曰」,聖本作「曰耶」。
  大正藏無「耶」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汙=于【宋】【元】【明】

  「汙」,宋、元、明三本作「于」。
  「于」,大正藏原為「汙」,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于」。

又復汝=汝復【宋】【元】【明】

  「又復汝」,宋、元、明三本作「汝復」。
  「汝復」,大正藏原為「又復汝」,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汝復」。

申=伸【宋】【元】【明】

  「申」,宋、元、明三本作「伸」。
  「伸」,大正藏原為「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伸」。

返=反【宋】【元】【明】【聖】

  「返」,宋、元、明、聖四本作「反」。
  「反」,大正藏原為「返」,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反」。

名+(曰)【宋】【元】【明】

  「名」,宋、元、明三本作「名曰」。
  大正藏無「曰」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頭摩~Dumukha.

  ???

[仁-二+(亡/大)]=集【宋】【元】【明】,=侯【聖】

  ????

眾+(中)【宋】【元】【明】

  「眾」,宋、元、明三本作「眾中」。
  大正藏無「中」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意+(中)【宋】【元】【明】

  「意」,宋、元、明三本作「意中」。
  大正藏無「中」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姤=妒【宋】【元】【明】

  「姤」,宋、元、明三本作「妒」。
  「妒」,大正藏原為「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妒」。

汝今=今汝【宋】【元】【明】

  「汝今」,宋、元、明三本作「今汝」。
  「今汝」,大正藏原為「汝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今汝」。

〔偽〕-【聖】

  聖本無「偽」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偽」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此)+可【宋】【元】【明】

  「可」,宋、元、明三本作「此可」。
  大正藏無「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獸=狩【聖】

  「獸」,聖本作「狩」。
  「狩」,大正藏原為「獸」,今依據聖本改作「狩」。

毫氂=豪釐【聖】

  「毫氂」,聖本作「豪釐」。
  「豪釐」,大正藏原為「毫氂」,今依據聖本改作「豪釐」。

曇+(止止瞿曇)【宋】【元】【明】

  「曇」,宋、元、明三本作「曇止止瞿曇」。
  大正藏無「止止瞿曇」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目+(者)【宋】【元】【明】

  「目」,宋、元、明三本作「目者」。
  大正藏無「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飲)+飯【聖】

  「飯」,聖本作「飲飯」。
  大正藏無「飲」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以當=當以【宋】【元】【明】

  「以當」,宋、元、明三本作「當以」。
  「當以」,大正藏原為「以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當以」。

各+(各)【聖】

  「各」,聖本作「各各」。
  大正藏無「各」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飲=飯【宋】【元】【明】

  「飲」,宋、元、明三本作「飯」。
  「飯」,大正藏原為「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飯」。

(供)+辦【宋】【元】【明】

  「辦」,宋、元、明三本作「供辦」。
  大正藏無「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便=更【宋】【元】【明】【聖】

  「便」,宋、元、明、聖四本作「更」。
  「更」,大正藏原為「便」,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更」。

座=坐【聖】

  「座」,聖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為「座」,今依據聖本改作「坐」。

習=集【元】【明】

  「習」,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源=原【宋】【聖】

  「源」,宋、聖二本作「原」。
  「原」,大正藏原為「源」,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原」。

為=有【聖】

  「為」,聖本作「有」。
  「有」,大正藏原為「為」,今依據聖本改作「有」。

助=歡【宋】【元】【明】

  「助」,宋、元、明三本作「歡」。
  「歡」,大正藏原為「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歡」。

〔所〕-【聖】

  聖本無「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所」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洹=恒【聖】

  「洹」,聖本作「恒」。
  「恒」,大正藏原為「洹」,今依據聖本改作「恒」。

捔論議=欲捔議論【宋】【元】【明】

  「捔論議」,宋、元、明三本作「欲捔議論」。
  「欲捔議論」,大正藏原為「捔論議」,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欲捔議論」。

來=束【宋】【元】【明】

  「來」,宋、元、明三本作「束」。
  「束」,大正藏原為「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束」。

使令=令使【宋】【元】【明】

  「使令」,宋、元、明三本作「令使」。
  「令使」,大正藏原為「使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令使」。

(而)+繞【宋】【元】【明】

  「繞」,宋、元、明三本作「而繞」。
  大正藏無「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含=鋡【聖】

  「含」,聖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為「含」,今依據聖本改作「鋡」。

+(光明皇后願文)【聖】

  聖本在「??」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大正藏無「光明皇后願文」六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註解]

馬師:比丘名,以威儀端正而聞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舍利弗尊者原先為外道大弟子,有次見到馬師尊者的威儀端正、行步穩重,就問他的老師是誰?學什麼法?馬師尊者回答說他的老師是佛陀,佛陀教他諸法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的。舍利弗尊者聽完就證得初果,接著從佛出家證阿羅漢。又譯為「馬勝」、音譯為「阿濕波誓」、「阿攝貝」。

五盛陰:色、受、想、行、識合稱「五陰」,有執著的五陰,又稱為「五盛陰」。「盛」讀音同「成」。參見《雜阿含經》卷2第55、58經。又譯為「五受陰」、「五取蘊」。

相疇:相等。

權詐合數有此色名:權巧地將虛妄的、因緣聚合的現象稱呼為色。

坋:灰塵。讀音同「笨」。

果此願耶:可以如願嗎?

斟酌:斟是倒酒,酌是飲酒。這裡是指居士為佛陀及來應供的比丘僧親手布菜,或倒飲用水等。

無上尊:即佛陀。沒有人、天能超越佛陀的智慧及慈悲,因此稱佛陀為無上尊。

三結使:身見結、戒取結、疑結。

須陀洹:見到真理,而斷身見(執著於有「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的聖人,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七次就能涅槃。是四沙門果(解脫的四階段果位)的初果,又稱為預流果。

捔:音同「角」。有竟,鬥的意思。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無常、苦、無我、空

馬師尊者說:「色者無常,無常者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也,空者彼不我有,我非彼有」,除了從邏輯上分析外,也可從生活中體會這些道理,例如:

  • 色者無常,無常者即是苦:身體會一直變化老去,有時健康有時生病,被無常逼迫著就是苦。人會喜愛一些事物,所喜愛的事物會因無常而消逝或不如預期,也是苦。
  • 苦者即是無我:生病時痛不欲生,會寧願沒有這個病苦的身體、寧願不把身體視為我。身體的病痛不是我所能完全主宰控制的,顯然不是「我」說了算。
  • 無我者即是空也,空者彼不我有,我非彼有:究竟來看,既然連「我」都沒有,哪還有什麼東西是「我所擁有」的呢? 一切都是因緣生滅而沒有永存的實體,因此說有空的特性。

[進階辨正]

研討:「無常即苦、苦即非我」在生活上的體驗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