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我今[*]以得此甚深之法,難解、難了、難曉、難知,極微極妙智所覺知,我今當先與誰說法?使解吾法者是誰?」爾時,世尊便作是念:「ⓑ羅勒迦藍③諸根純熟,應先得度,又且ⓒ待ⓓ我有法。」作此念已,虛空中有天白世尊曰:「羅勒迦藍死已七日。」
是時,世尊復作念曰:「何其苦哉,不聞吾法,而取命終;設當聞吾法者,即得解脫。」是時,世尊復作是念:「我今先與誰說法,使得解脫?今ⓔ欝頭藍弗④先應得度,當與說之,聞吾法已,先得解脫。」世尊作是念,虛空中有天語言:「昨日夜半,[*]以取命終。」是時,世尊ⓕ便作是念:「欝頭藍弗何其苦哉!不聞吾法,而取命過;設得聞吾法者,即得解脫。」
爾時,世尊復作是念:「誰先聞法而得解脫?」是時,世尊重更思惟:「五比丘多所饒益,我初生時,追隨吾後。」是時,世尊復作是念:「今五比丘竟為所在?」即以天眼觀五比丘,乃在波羅㮈ⓖ⑤仙人鹿園⑥所止之處。「我今當往先與五比丘說法,聞吾法已,當得解脫。」
爾時,世尊七日之中熟視道樹,目未曾眴⑦。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我ⓗ今此坐處, 經歷生死苦,
執御智慧斧, 永斷根ⓘ元栽。
天王來至此, 及諸魔ⓙ怨屬,
復以方便降, 令著解脫冠。
今於此樹下, 坐於金剛床,
[*]以獲一切智, 逮ⓚ無所礙慧。
我坐此樹下, 見生死之苦,
已却死[*]元本, 老病永無餘。」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便從坐起而去,欲向波羅㮈[*]國。
是時,ⓛ優毘伽梵志⑧遙見世尊光色炳然,翳日月明,見已,白世尊曰:「瞿曇!師主今為所在?為依何人出家學道?恒喜說何法教?為從何來?為欲所至?」
爾時,世尊向彼梵志,而說此偈:
「我成阿羅漢, 世間最無比,
天及世間人, 我今最為上。
我亦無師保, 亦復無與等,
獨尊無過者, 冷而無復溫。⑨
今當轉法輪, 往詣迦尸ⓜ⑩邦,
今以甘露藥, 開彼盲冥者。
波羅㮈[*]國界, 迦尸[*]國王土,
五比丘住處, 欲說微妙法。
使彼早成道, 及得漏盡通,
以除惡法ⓝ元, 是故最為勝。」
ⓠ時,世尊往詣波羅㮈[*]。是時,五比丘遙見世尊來,見已各共論議:「此是沙門瞿曇從遠而來,情性錯亂,心不專ⓡ精。我等勿復共語,亦莫起迎,亦莫請坐。」
爾時,五人便說此偈:
「此人不應敬, 亦莫共ⓢ親視,
勿復稱善來, 亦莫請使坐。」
爾時,五人說此偈已,皆共默然。爾時,世尊至五比丘所,漸漸欲至。時,五比丘漸起來迎,或與敷座者,或與取水者。爾時,世尊即前就坐,作是思惟:「此是愚癡之人,竟不能全其本限。」爾時,五比丘稱世尊為卿,是時,世尊告五比丘曰:「汝等莫ⓣ卿無上至真.等正覺。所以然者,我今已成無上至真等正覺,已獲甘露善。自專念,聽吾法語。」
爾時,五比丘白世尊曰:「瞿曇!本苦行時,尚不能得上人之法⑭,況復今日意ⓤ情錯亂,言得道乎?」
世尊告曰:「云何,五人!汝等曾聞吾妄語乎?」
五比丘曰:「不也。瞿曇!」
世尊告曰:「如來.等正覺已得甘露,汝等悉共專心,聽吾說法。」是時,世尊便復作是念:「我今堪任降此五人。」
是時,世尊告五比丘:「汝等當知,有此四諦。云何為四?苦諦、苦[*]習⑮諦、苦盡⑯諦、苦出要⑰諦。彼云何名為苦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愁憂苦痛,不可稱ⓥ記。怨憎會苦、恩愛別苦、所欲不得,亦復是苦,取要言之,五盛陰⑱苦,是謂苦諦。
「ⓦ云何苦[*]習諦?所謂受愛之分,ⓧ習之不ⓨ惓,意常貪著,是謂苦ⓩ習諦。
「彼云何苦盡諦?能使彼愛滅盡無餘,亦不更生,是謂苦盡諦。
「彼云何名為苦出要諦?所謂賢聖八品道。所謂Ⓐ等見、[*]等治、[*]等語、[*]等業、[*]等命、[*]等方便、[*]等念、[*]等定。是謂名為四諦之法。
「然復,五比丘!此四諦之法,苦諦者Ⓑ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⑲,Ⓒ本未聞法。ⓐ復次,苦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諦。苦[*]習諦者,本未聞法,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復次,苦[*]習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習諦。苦盡諦者,本未聞法,眼生、智生、明生、覺生、慧生、光生。復次,苦盡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盡諦。苦出要諦者,本未聞法,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復次,苦出要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出要諦。
「五比丘當知,此四諦者,三轉十二行,如實不知者,則不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我分別此四諦三轉十二行⑳,如實知之.是故成無上至真等正覺。」
爾時,說此法時,ⓑ阿若拘隣㉑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是時,世尊告拘隣曰:「汝今[*]以逮法、得法?」
拘隣報曰:「如是。世尊![*]以得法、逮法。」
是時,地神聞此語已,作ⓒ是唱:「今如來在波羅㮈[*]ⓓ國轉法輪。諸天、世人、魔、若魔天、人及非人所不能轉者,今日如來轉此法輪,阿若拘隣[*]已得甘露之法。」
是時,四天王從地神聞唱令聲,復ⓔ傳告曰:「阿若拘隣[*]以得甘露之法。」
是時,三十三天復從四天王聞,艶天從三十三天聞,乃至兜術天展轉聞聲,乃至梵天亦復聞聲:「如來在波羅㮈[*]轉法輪,諸天、世人、魔、若魔天、人及非人所不轉者,今日如來轉此法輪。」爾時,便名為阿若拘隣。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汝等二人住受教誨,三人乞食,三人所得食者,六人當共食之;三人住受教誨,二人往乞食,二人所得食者,六人當取食之。」爾時教誨,此時成無生涅槃法,亦成無生、無病、無老、無死。是時,五比丘盡成阿羅漢。是時,三千大千剎土有五阿羅漢,佛為第六。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汝等盡共人間乞食,慎莫獨行。然復眾生之類,諸根純熟,應得度者,我今當往優留毘㉒村ⓕ聚,在彼說法。」
爾時,世尊便往至優留毘村[*]聚所。爾時,ⓖ連若河側有迦葉㉓在彼止住,知天文、地理,靡不貫博,算數樹葉皆悉了知,將五百弟子,日日教化。去迦葉不遠有石室,ⓗ於石室中,有毒龍在彼止住。
爾時,世尊至迦葉所。到已,語迦葉言:「吾欲寄在石室中一宿;若見聽者,當往止住。」
迦葉報曰:「我不愛惜,但彼有毒龍,恐相傷害耳。」
世尊告曰:「迦葉!無苦!龍不害吾,但見聽許,止住一宿。」
迦葉報曰:「若欲住者,隨意往住。」
爾時,世尊即往石室,敷座而宿,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是時,毒龍見世尊坐,便吐ⓘ火毒。爾時,世尊入慈三昧,從慈三昧起,入焰光三昧。爾時,龍火、佛光一時俱作。
爾時,迦葉夜起,瞻視星宿,見石室中,有大火光。見已,便告弟子曰:「此瞿曇沙門容貌[*]端政,今為龍所害,甚可ⓙ憐慜!我先亦有此言:『彼有惡龍,不可止宿。』」是時,迦葉告五百弟子:「汝持水瓶,及ⓚ輿高梯,往救彼火,使彼沙門得濟此難。」
爾時,迦葉將五百弟子,往詣石室,而救此火;或持水灑者,或施梯者,而不能使火時滅,皆是如來威神所致。爾時,世尊入慈三昧,漸使彼龍無復瞋恚。時,彼惡龍心懷恐怖,東西馳走,欲得出石室,然不能得出石室。是時,彼惡龍來向如來,入世尊鉢中住。
是時,世尊以右手摩惡龍身,便說此偈:
「龍出甚為難, 龍與龍共集,
龍勿起害心, 龍出甚為難。
過去恒沙數, 諸佛般涅槃,
汝竟不遭遇, 皆由瞋恚火。
善心向如來, 速捨此恚毒,
已除瞋恚毒, 便得生天上。」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四ⓦ
[校勘]
ⓐ ~Vinaya, Mahavagga. 1. 6. 15-20 & 54.
???
ⓑ 羅勒迦藍~Āḷārakālāma.
???
ⓒ 待=侍【聖】
「待」,聖本作「侍」。 「侍」,大正藏原為「待」,今依據聖本改作「侍」。
ⓓ 我=吾【宋】【元】【明】
「我」,宋、元、明三本作「吾」。 「吾」,大正藏原為「我」,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吾」。
ⓔ 欝頭藍弗~Uddaka-Rāmaputta.
???
ⓕ 便=復【宋】【元】【明】
「便」,宋、元、明三本作「復」。 「復」,大正藏原為「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復」。
ⓖ 「㮈」,明本作「奈」。*
ⓗ 今此坐=念此王【宋】【元】【明】
「今此坐」,宋、元、明三本作「念此王」。 「念此王」,大正藏原為「今此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念此王」。
ⓘ 元=原【宋】*【元】*【明】*
「元」,宋、元、明三本作「原」。 「原」,大正藏原為「元」,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原」。
ⓙ 怨=眷【聖】
「怨」,聖本作「眷」。 「眷」,大正藏原為「怨」,今依據聖本改作「眷」。
ⓚ 無所=所無【宋】【元】【明】
「無所」,宋、元、明三本作「所無」。 「所無」,大正藏原為「無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所無」。
ⓛ 優毘伽=優比伽【宋】【元】【明】~Upaka.
「優毘伽」,宋、元、明三本作「優比伽」。 「優比伽」,大正藏原為「優毘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優比伽」。
ⓜ 「迦尸」,大正藏原為「加尸」,今依據明本改作「迦尸」。*~Kāsī。
ⓝ 元=無【宋】,=原【元】【明】
????
ⓞ 「顉」,大正藏原為「儼」,聖本作「▆」,今依據明本改作「顉」。
ⓟ 道=導【明】【聖】
「道」,明、聖二本作「導」。 「導」,大正藏原為「道」,今依據明、聖二本改作「導」。
ⓠ (是)+時【宋】【元】【明】
「時」,宋、元、明三本作「是時」。 大正藏無「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精=一【聖】
「精」,聖本作「一」。 「一」,大正藏原為「精」,今依據聖本改作「一」。
ⓢ 親=觀【宋】【元】【明】【聖】
「親」,宋、元、明、聖四本作「觀」。 「觀」,大正藏原為「親」,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觀」。
ⓣ 卿=輕【宋】【元】【明】
「卿」,宋、元、明三本作「輕」。 「輕」,大正藏原為「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輕」。
ⓤ 情=行【聖】
「情」,聖本作「行」。 「行」,大正藏原為「情」,今依據聖本改作「行」。
ⓥ 記=計【明】
「記」,明本作「計」。 「計」,大正藏原為「記」,今依據明本改作「計」。
ⓦ (彼)+云何【宋】【元】【明】
「云何」,宋、元、明三本作「彼云何」。 大正藏無「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習=集【宋】【元】【明】
「習」,宋、元、明三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集」。
ⓨ 惓=倦【宋】【元】【明】
「惓」,宋、元、明三本作「倦」。 「倦」,大正藏原為「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倦」。
ⓩ 習=集【宋】【元】【明】【聖】*
「習」,宋、元、明、聖四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集」。
Ⓐ 等=正【聖】*
「等」,聖本作「正」。 「正」,大正藏原為「等」,今依據聖本改作「正」。
Ⓑ (本未聞法)+眼生【宋】【元】【明】
「眼生」,宋、元、明三本作「本未聞法眼生」。 大正藏無「本未聞法」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本未聞法〕-【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本未聞法」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本未聞法」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復次〕-【聖】
聖本無「復次」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復次」二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阿若拘隣~Aññāta Kodañña.
???
ⓒ 是唱今=此唱令【宋】【元】【明】,=是唱令【聖】
????
ⓓ 〔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傳=轉【宋】【元】【明】
「傳」,宋、元、明三本作「轉」。 「轉」,大正藏原為「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轉」。
ⓕ 聚+(落)【聖】*
「聚」,聖本作「聚落」。 大正藏無「落」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連若=尼連【聖】
「連若」,聖本作「尼連」。 「尼連」,大正藏原為「連若」,今依據聖本改作「尼連」。
ⓗ 〔於石室〕-【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於石室」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於石室」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火毒=毒火【宋】【元】【明】,=火光毒【聖】
????
ⓙ 憐慜=憐愍【宋】【元】【明】【聖】
「憐慜」,宋、元、明、聖四本作「憐愍」。 「憐愍」,大正藏原為「憐慜」,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憐愍」。
ⓚ 輿=舉【宋】
「輿」,宋本作「舉」。 「舉」,大正藏原為「輿」,今依據宋本改作「舉」。
ⓤ 含=鋡【聖】
「含」,聖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為「含」,今依據聖本改作「鋡」。
ⓥ 四=三【聖】
「四」,聖本作「三」。 「三」,大正藏原為「四」,今依據聖本改作「三」。
ⓦ +(光明皇后願文)【聖】
聖本在「??」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大正藏無「光明皇后願文」六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註解]
① 摩竭: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恆河中游南岸地區。另譯為「摩竭提」、「摩竭陀」。
② 道場樹:即菩提樹,桑科榕屬的大喬木,株高二十公尺以上,因為釋迦牟尼佛在此樹下打坐時悟道,而稱為菩提樹、道樹、覺樹、道場樹,原名鉢多樹、義譯吉祥樹。
③ 羅勒迦藍:佛陀成道前的禪定師父之一,住在???的樹林中,修成無所有處定。悉達多太子拜師後證得無所有處定,發覺仍不是究竟而離開,詳見《中阿含經》卷五十六〈晡利多品 3〉第204經羅摩經。又譯為「阿羅羅伽羅摩」。
④ 欝頭藍弗:佛陀成道前的禪定師父之一,住在王舍城附近的樹林中,修成非想非非想定。悉達多太子拜師後證得非想非非想定,發覺仍不是究竟而離開,詳見《中阿含經》卷五十六〈晡利多品 3〉第204經羅摩經。又譯為「優藍弗」、「優蹋藍弗」、「欝陀羅羅摩子」、「優陀羅羅摩子」。
⑤ 波羅㮈: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約十公里處的恆河河畔,是十六大國之一的迦尸國的首都。當時有以首都名作為國號的習慣,因此迦尸國又稱為波羅㮈國。另譯為「波羅奈」。
⑥ 仙人鹿園:中印度波羅㮈城的地名,當地林中有許多鹿,因此稱鹿園。傳說鹿園是遠古曾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又名「仙人鹿園」。佛陀成道後,在此地度化憍陳如等五位比丘證阿羅漢。又譯為「鹿苑」、「鹿野苑」、「鹿野園」。
⑦ 目未曾眴:目不轉睛、眼睛一眨也不眨。「眴」為眼動,讀音同「眩」。
⑧ 優毘伽梵志:
⑨ 獨尊無過者,冷而無復溫:
⑩ 迦尸: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拘薩羅國東南,中印度北部。又譯為「伽尸」。
⑪ 顉頭:點頭;頭左右擺動。按在印度將頭向左右擺動相當於中國的點頭。「顉」讀音同「欽」。
⑫ 叉手:雙手在胸前合而為一,表示恭敬。又譯為「合十」、「合掌」、「叉十」。
⑬ 彈指:彈手指作聲。用以表示歡喜、許諾。
⑭ 上人之法:超越凡人的解脫或神通。又譯為「上人法」。
⑮ 苦習:「苦集」的另譯,指苦的集起,即四聖諦(四項聖者所證的真理):「苦、集、滅、道」中的集諦。
⑯ 苦盡:「苦滅」的另譯,指苦的止息,也就是「涅槃」,即四聖諦中的滅諦。
⑰ 苦出要:「苦滅道」的另譯,指聖者所證的出離苦的解脫之道的真理,也就是「八正道」,即四聖諦中的道諦。
⑱ 五盛陰:色、受、想、行、識合稱「五陰」,有執著的五陰,又稱為「五盛陰」。「盛」讀音同「成」。參見《雜阿含經》卷2第55、58經。又譯為「五受陰」、「五取蘊」。
⑲ 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
⑳ 三轉十二行:佛陀初轉法輪,三次逐漸的解說四聖諦。另譯為「三轉十二說」。
㉑ 阿若拘隣:比丘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也是五比丘當中第一位證果的。「阿若」為音譯,義譯為「已了知」,拘隣尊者證果後才被稱為「阿若拘隣」。「拘隣」又譯為「憍陳如」。
㉒ 優留毘:摩竭提國的村名,「木瓜」的音譯。
㉓ 迦葉:這裡特指優留毘村的迦葉,和大迦葉尊者不同人,是最早隨佛出家的外道大師,佛陀稱讚他「將護聖眾,四事供養」第一。又譯為「優留毘迦葉」、「優毘迦葉」、「優樓頻螺迦葉」、「欝鞞羅迦葉」。
[讀經拾得]
- 本經是著名的《轉法輪經》,經中記載佛陀證道之後第一次向五比丘說法的內容。
- 四諦三轉十二行,綜合本經及對應經典的內容,表解如下:
初轉(諦智) | 二轉(作智) | 三轉(證智) | |
---|---|---|---|
苦聖諦 | 了知五受陰是苦 | 苦諦當知 | 苦諦已知 |
集聖諦 | 了知無明、貪愛等等因緣導致苦的集起 | 苦集當斷 | 苦集已斷 |
滅聖諦 | 了知苦的止息(涅槃)即是煩惱的永盡無餘 | 滅諦當證 | 滅諦已證 |
道聖諦 | 了知八正道是通往解脫的正確道路 | 道諦當修 | 道諦已修 |
- 佛也是阿羅漢
本經記載:「是時,五比丘盡成阿羅漢。是時,三千大千剎土有五阿羅漢,佛為第六。」
佛陀是等正覺,也是阿羅漢。阿羅漢又譯為「應供」,是「如來十號」(古印度對覺者十種常見的稱號)的第二個,而等正覺是第三個稱號。
依據經中所說,阿羅漢和佛並不是對立的,而是佛的資格(應供)之一。
《阿含經》中多次提及佛也是阿羅漢,例如:
《雜阿含經》卷四十一第1144經:「我今知故言知,見故言見,真阿羅漢言阿羅漢,真等正覺言等正覺。」(CBETA, T02, no. 99, p. 303, b10-12)
《別譯雜阿含經》卷十第190經:「如來阿羅呵以無取故,而得成於無上正覺。」(CBETA, T02, no. 100, p. 443, b7-8)
《起世經》卷10〈最勝品12〉:「爾時有迦葉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出現世間。」(CBETA, T01, no. 24, p. 364, a11-12)
大藏經中其餘的經典也常將如來十號的「應供」譯為「阿羅訶」(阿羅漢):
真諦、留支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讚我住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CBETA, T08, no. 237, p. 763, a16-17)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一切如來、阿羅呵、三藐三勃陀,無量眾生自然解脫。何以故?以一切趣不堅牢,如幻、如陽炎。」(CBETA, T10, no. 300, p. 907, a2-4)
《大威德陀羅尼經》:「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CBETA, T21, no. 1341, p. 756, c23-24)
經中表示佛陀和阿羅漢的解脫沒有差別,如《中阿含經》卷三十六〈梵志品2〉第145經瞿默目揵連經:「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阿羅訶解脫,此二解脫無有差別,亦無勝如。」(CBETA, T01, no. 26, p. 656, a1-3)
當然,佛並不全等於阿羅漢,畢竟佛陀長久以來修行六波羅蜜,而能在無佛世界覺悟佛法後又教導他人。佛陀和阿羅漢的差別,可見《雜阿含經》卷三第75經:「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比丘!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別道、說道、通道,能復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是名如來、羅漢差別。」(CBETA, T02, no. 99, p. 19, c3-10)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84經有更廣泛的說明,列出如來十力的殊勝,對此有主題有興趣的同學可自行參閱。
- 為何先稱揚釋迦牟尼佛的是地神,而不是其他天界的天人?
地神為居住於地上的天眾,離人間較近,和人類的交集較多,《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8〉第30經世記經:「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無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兒市肆及丘塚間,皆有鬼神,無有空者。凡諸鬼神皆隨所依,即以為名。」(CBETA, T01, no. 1, p. 135, a27-b1) 因此佛陀成道後由地神就近知道也是自然的,然後再層層上傳至較遠的天界。這樣由地神先聽聞、再層層上傳到其他天界的敘述,在佛經中還蠻常見的。
[進階辨正]
研討:印度的點頭 (連結已失效 ywliu)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五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二
爾時,彼惡龍吐舌,舐如來手,熟視如來面。
是時,世尊明日清旦,手擎此惡龍,往詣ⓕ迦葉,語迦葉曰:「此是惡龍,極為兇暴,ⓖ今ⓗ以降之。」
爾時,迦葉見惡龍已,便懷恐怖,白世尊曰:「止!止!沙門!勿復來前,龍備相害。」
世尊告曰:「迦葉!勿懼,我今ⓘ已降之,終不相害。所以然者,此龍[*]已受教化。」
是時,迦葉及五百弟子歎未曾有:「甚ⓙ奇!甚特!此瞿曇沙門極大威神,能降此惡龍,使不作惡;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爾時,迦葉白世尊曰:「大沙門!當受我九十日請,所須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盡當供給。」爾時,世尊默然受迦葉請。
ⓛ時,世尊以此神龍著大海中,而彼惡龍隨壽長短,命終之後,生四天王天上。是時,如來還止石室。
迦葉供辦種種飯食已,往白世尊:「[*]飯食[*]已辦,可往就食。」
世尊告曰:「迦葉在前,吾正爾當往。」迦葉去後,便往至閻浮提界上,閻浮樹下取閻浮果。還,先至迦葉石室中坐。
是時,迦葉見世尊在石室中,白世尊曰:「沙門!為從何道,來至石室?」
佛告迦葉:「汝去之後,吾至閻浮提界上,取閻浮果,還來至此坐。迦葉當知,此[*]果甚為香美,可取食之。」
迦葉對曰:「我不須是。沙門自取食之。」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極有神足,有大威力,乃能至閻浮界上,取此美[*]果。雖爾,故不如我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在彼止宿。
迦葉清朝至世尊所,到已,白世尊曰:「食時[*]以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葉:「汝並在前,吾後當往。」迦葉去後,便至ⓜ閻浮界上,取阿摩勒①果。還,先至迦葉石室中坐。
迦葉白世尊曰:「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間?」
世尊告曰:「汝去之後,至[*]閻浮界上,取此果來,極為香美。若須者便取食之。」
迦葉對曰:「吾不須是,沙門自取食之。」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極有神力,有大威神,吾去之後,取此果來。雖爾,故不如我,我已得ⓝ道。」
是時,世尊食已,還彼止宿。
明日,迦葉至世尊所,而作是說:「食時[*]已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葉:「汝並在前,吾後當往。」迦葉去後,世尊至北ⓞ欝單曰,取自然粳米來,還ⓟ至迦葉石室。
迦葉問佛:「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坐?」
世尊告曰:「迦葉當知,汝去之後,吾至[*]欝單曰,取自然粳米,極為香好。迦葉!須者便取食之。」
迦葉對曰:「吾不須是。沙門自取食之。」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極有神足,有大神力。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彼止宿。
明日,迦葉至世尊所,而作是說:「食時[*]已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葉:「汝並在前,吾ⓠ後當往。」迦葉去後,世尊至瞿耶尼,取呵梨勒果,先至迦葉石室中坐。
迦葉問佛:「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坐?」
佛告迦葉:「汝去之後,吾至瞿耶尼,取此[*]果來,極為香美。迦葉!須者可取食之。」
迦葉對曰:「ⓡ不須是。沙門自取食之。」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極有神力,有大威神。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彼止宿。
明日,迦葉至世尊所而白:「時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葉:「汝並在前,吾後當往。」迦葉去後,世尊至弗ⓢ于逮,取毘醯勒果,先至迦葉石室中坐。
迦葉問佛:「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坐?」
佛告迦葉:「汝去之後,吾至弗[*]于逮,取此果來,極為香好。迦葉!須者可取食之。」
迦葉對曰:「吾不須是,沙門自取食之。」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極有神力,有大神足。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彼止宿。
是時,迦葉時欲大祠,五百弟子執斧ⓤ破薪,手擎斧而斧不下。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必沙門所為。」是時,迦葉問世尊曰:「今欲破薪,斧何故不下也?」
世尊告曰:「欲得斧下耶?」
曰:「欲使ⓥ下。」斧尋時下。
是時,彼斧既下,復不得舉。迦葉復白佛言:「斧何故不舉?」
世尊告曰:「欲使斧舉耶?」
曰:「欲使ⓦ舉。」斧尋ⓧ得舉。
爾時,迦葉弟子意欲然火,火不得然。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必沙門瞿曇所為。」迦葉白佛:「火何故不然?」
佛告迦葉:「欲使火然耶?」
曰:「欲使然。」火尋時然。
爾時,意欲滅火,火復不滅。迦葉白佛:「火何故不滅?」
佛告迦葉:「欲使火滅耶?」
曰:「欲使滅。」火尋時滅。迦葉便作是念:「此沙門瞿曇,面目ⓨ端政,世之希有。吾明日欲大祠,國王人民盡當來集,設當見此沙門者,吾不復得供養。此沙門明日不來者,便為大幸。」
是時,世尊知迦葉心中所念:明日清旦,至欝單曰,取自然粳米,瞿耶尼取乳汁,往至阿耨達泉②而食。竟日在彼住,向暮還至石室止宿。
迦葉明日至世尊所,問曰:「沙門!昨日何故不來?」
佛告迦葉:「汝昨日作是念:『此瞿曇極為[*]端政,世之希有。吾明日大祠,若國王人民見者,便斷吾供養。設不來者,便是大幸。』我尋知汝心之所念,乃至欝單曰,取自然粳米,瞿耶尼取乳汁,往阿耨達泉上食。竟日在彼,向暮還至石室中止宿。」
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大沙門,極有神足,實有威神。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石室止宿。即夜,四天王至世尊所而聽經法,四天王亦有光明,佛亦ⓩ大放光,照彼山野,洞然一色。
時,彼迦葉夜見光明。明日清旦,至世尊所,到已,白世尊曰:「昨夜是何光明照此山野?」
世尊告曰:「昨夜四天王來至我所而聽法,是彼四天王Ⓐ之光明。」
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極有神力,乃能使四天王來聽經法。雖ⓑ有此力,由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在彼宿。夜半,釋提桓因來至世尊所而聽法,天帝光明復照彼山。
時,彼迦葉夜起瞻星,見此光明。明日清旦,迦葉至世尊所,問曰:「瞿曇!昨夜光明極為殊特,有何因緣,有此光明?」
世尊告曰:「昨夜天帝釋來至ⓒ此聽經,故有此光明耳。」
時,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瞿曇極有神力,有大威神,乃能使天帝釋來聽經法。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在彼宿。夜半,梵天王放大光明照彼山中,至世尊所而聽經法。
時,迦葉夜起見光明,明日至世尊所而問曰:「昨夜光明倍有所照,勝於日月光明,有何等因緣,致此光明?」
世尊告曰:「迦葉當知,昨夜大梵天王來至我所而聽經法。」
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瞿曇極有神力,乃能使我祖父來至此沙門所而聽經法。雖爾,故不如我得道真。」
爾時,世尊得弊壞五納衣,意欲浣濯,便作是念:「我當於何處而浣此衣?」是時,釋提桓因知世尊心中所念,即化作浴池,白世尊曰:「可在此浣衣。」
是時,世尊復作是念:「吾當於何處蹋浣此衣?」時,四天王知世尊心中所念,便舉大方石著水側,白世尊曰:「可在此而蹋衣。」
是時,世尊復作是念:「吾ⓓ何處而ⓔ曝此衣?」時,樹神知世尊心中所念,便垂樹枝,白世尊曰:「唯願在此[*]曝衣。」
明日清旦,迦葉至世尊所,問世尊曰:「本無此池,今有此池;本無此樹,今有此樹;本無此石,今有此石。有何因緣,而有此變?」
世尊告曰:「此是昨夜天帝釋知吾欲浣衣,故作此浴池。吾復作是念:『當於何處蹋浣此衣?』時四天王知吾心中所念,便持此石來。吾復作是念:『當於何處而曝此衣?』時樹神知我心中所念,便垂此樹枝耳。」
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沙門瞿曇雖神,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食已,還於彼宿。是時,夜半有大黑雲起而作大雨,連若大河,極為ⓕ瀑溢。是時,迦葉復作是念:「此河[*]瀑溢,沙門必當為水所ⓖ漂,我今看之。」是時,迦葉及五百弟子往至河所,爾時世尊在水上行,脚不為水所漬。是時,迦葉遙見世尊在水上行。是時,迦葉便作是念:「甚奇!甚特!沙門瞿曇乃能在水上行,我亦能在水上行,但不能使脚不污耳。此沙門雖神,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時,世尊語迦葉言:「汝亦非阿羅漢,復不知阿羅漢道,汝尚不識阿羅漢名,況得道乎?汝是盲人,目無所覩,如來現爾許變化,故言:『不如我得道真。』汝方作是語:『吾能在水上行。』今正是時,可共在水上行耶?汝今可捨邪見之心,無令長夜受此苦惱。」
是時,迦葉聞世尊語已,便前頭面禮足:「我今悔過,深知非法,乃觸如來,唯願受ⓗ悔。」如是再三。
世尊告曰:「聽汝改過,乃能自知觸擾如來。」
是時,迦葉告五百弟子曰:「汝等各隨所宜,我今自歸沙門瞿曇。」
是時,五百弟子白迦葉言:「我等先亦有心於沙門瞿曇,當降龍時,尋欲歸命。若師自歸瞿曇者,我等五百弟子盡自歸於瞿曇所。」
迦葉報言:「今正是時,然復我心執此愚癡,見爾許變化,意ⓘ由不解,故自稱言:『我道真正。』」
是時,迦葉將五百弟子,前後圍繞,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白世尊曰:「唯願世尊聽我等得作沙門!修清淨行。」
諸佛常法。若稱:「善來,比丘!」便成沙門。是時,世尊告迦葉曰:「善來,比丘!此法微妙,善修梵行。」是時,迦葉及五百弟子所著衣裳,盡變ⓨ作袈裟,頭髮自落,如似剃髮,ⓩ以經七日。是時,迦葉學術之具及於呪術,盡投水中。
時,五百弟子白世尊曰:「唯願世尊聽我等得作沙門。」
世尊告曰:「善來,比丘!」時,五百Ⓐ弟子即成沙門,袈裟著身,頭髮自落。
爾時,順水下流,有梵志,名江迦葉③,在水側住。是時,江迦葉見呪術之具,盡為水所[*]漂,便作是念:「咄哉!ⓐ我大兄為水所溺?」是時,江迦葉將三百弟子,順水上流,求兄ⓑ屍骸。遙見世尊在一樹下坐,及大迦葉五百弟子前後圍繞而為說法。見已,便前至迦葉所,而作是語:「此事為好耶?本為人師,今為弟子。ⓒ大兄何故與沙門作弟子乎?」
迦葉對曰:「此處為妙,無過此處。」
是時,優毘迦葉向江迦葉而說此偈:
「此師人天貴, 我今師事之,
諸佛興出世, 甚為難得遇。」
是時,江迦葉聞佛名號,甚懷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前白世尊:「願聽為道。」
世尊告曰:「善來,比丘!善修梵行,盡於苦際。」
是時,江迦葉及三百弟子即成沙門,袈裟著身,頭髮自落。是時,江迦葉及三百弟子呪術之具,盡投水中。
爾時,順水下頭有梵志,名伽夷迦葉④,在水側住。遙見呪術之具,為水所[*]漂,便作是念:「我有二兄,在上學道。今呪術之具,盡為水所[*]漂,二大迦葉必為水所害。」即將二百弟子,順水上流,乃至學術之處,遙見二兄而作沙門,便作是語:「此處好耶?本為人尊,今為沙門弟子。」
迦葉報曰:「此處最妙,無過此處。」
是時,伽夷迦葉便作是念:「今我二兄多知博學,此處必是善地,使我二兄在中學道,我今亦可在中學道。」是時,伽夷迦葉前白世尊:「唯願世尊聽作沙門。」
世尊告曰:「善來,比丘!善修梵行,盡於苦際。」
是時,伽夷迦葉即成沙門,袈裟著身,頭髮自落,如似ⓓ剃頭,[*]以經七日。
是時,世尊在彼河側住,尼拘ⓔ類樹下,成佛未久,將千弟子,是皆耆舊宿長。是時,世尊以三事教化。云何為三?所謂ⓕ神足教化,言教教化,訓誨教化。
彼云何名為神足教化?爾時,世尊或作若干形,還合為一,或ⓖ不現,或現。石壁皆過,無所罣礙,或出地,或入地,猶如流水,無所觸礙,或結跏趺坐,滿虛空中,如鳥飛空,無有罣礙。亦如大火山,烟出無量。此日月有大神力,不可限量,以手往捉,身乃至梵天。如是,世尊現神足。
彼云何名為言教教化?爾時,世尊教諸比丘:「當捨是、置是。當近是、遠是。當念是、去是。當觀是、不觀是。」彼云何當修是、不修ⓗ是者,當修七覺意,ⓘ滅三結。彼云何當觀、當不觀ⓙ者?當觀三結、沙門善:所謂出要樂、無恚樂、無怒樂。彼云何不觀?所謂三沙門苦。云何為三?所謂欲觀、恚觀、怒觀。彼云何念、云何不念?爾時,當念苦諦,當念ⓚ習諦,當念盡諦,當念道諦;莫念邪諦:有常見、無常見,有邊見、無邊見,彼命、彼身,非命、非身,如來命終、如來不命終,有終、有不終,亦不有終、亦不無終。莫作是念。
彼云何名為訓誨教化?復次,當作是去、不應作是去,作是來、不應作是來,默然、作是言說:「當持如是衣、不應持如是衣,應如是入村、不應如是入村。」是謂名為訓誨教化。
是時,世尊以此三事,教化千比丘。是時,彼比丘受佛教已,千比丘盡成阿羅漢。是時,世尊ⓛ以見千比丘得ⓜ羅漢,爾時閻浮里地有千阿羅漢及五比丘,佛為六師,迴坐向迦毘羅衛。
是時,優毘迦葉便作是念:「世尊何故向迦毘羅衛坐?」是時,優毘迦葉即前長跪,白世尊曰:「不審如來,何故向迦毘羅衛坐耶?」
世尊告曰:「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當轉法輪,二者當與父說法,三者當與母說法,四者當ⓝ導凡夫人立菩薩行,五者當授菩薩ⓞ別。是謂,迦葉!如來出世當行此五法。」
是時,優毘迦葉復作是念:「如來故念親族本邦,故向彼坐耳。」
是時,五比丘漸來至尼連水側,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尊者優陀耶⑤遙見世尊向迦毘羅衛坐,見已,便作是念:「世尊必當欲往至迦毘羅衛見諸親里。」是時,優陀耶即前長跪,白世尊曰:「我今堪任欲有所問,唯願敷演。」
世尊告曰:「ⓟ欲所問者便問之。」
優陀耶白世尊曰:「觀如來意,欲向迦毘羅衛。」
世尊告曰:「如是,如汝所言。優陀耶當知,先至白淨王所,吾比後當往。所以然者,剎利之種先當遣ⓠ使令知,ⓡ然後如來當往。汝到,語王:『ⓢ却後七日,如來當來見王。』」
優陀耶對曰:「如是。世尊!」是時,優陀耶即從坐起,整衣服,禮世尊足,於世尊前不現,往至迦毘羅衛,到真淨王所。到已,在王前立。
爾時,真淨王在大殿上坐,及諸ⓨ婇女。是時,優陀耶飛在空中。時真淨王見優陀耶手執鉢,持杖而在前立,見已便懷恐怖,而作是說:「此是何人?ⓩ人耶?非人耶?天耶?鬼耶?閱叉、羅剎、天、龍、鬼神Ⓐ耶?」
時,真淨王問優陀耶曰:「汝是何人?」又以此偈向優陀耶說:
「為天為是鬼? 乾沓惒等乎?
汝今名為誰? 我今欲知之?」
是時,優陀耶復以此偈報王曰:
「我亦非是天, 非是乾沓惒,
於是迦毘國, 大王邦土人。
昔壞十八億, 弊魔波旬眾,
我師釋迦文, 是彼真弟子。」
時,真淨王復以此偈,向優陀耶說:
「誰壞十八億, 弊魔波旬眾?
誰字釋迦文? 汝今歎說之。」
是時,優陀耶復說此偈:
「如來初生時, 天地普大動,
誓願悉成辦, 今ⓐ曰號悉達!
彼降十八億, 弊魔波旬眾,
彼名釋迦文, 今日成佛道!
彼人釋師子, 瞿曇次弟子,
今日作沙門, 本字優陀耶!」
是時,真淨王聞此語已,便懷歡喜,不能自勝,語優陀耶曰:「云何,優陀耶!悉達太子今故在耶?」
優陀耶報言:「釋迦文佛今日現在。」
時王問言:「今已成佛耶?」
優陀耶報言:「今已成ⓑ佛。」
王復問言:「今日如來竟為所在?」
優陀耶報言:「如來今在摩竭國界尼拘[*]類樹下。」
時王報言:「翼從弟子斯是何人?」
優陀耶報ⓒ曰:「諸天億數及千比丘、四天王,恒在左右。」
時王問言:「所著衣服,為像何類?」
優陀耶報言:「如來所著衣裳,名ⓓ曰袈裟。」
時王問言:「食何等食?」
優陀耶報言:「如來身者,以法為食。」
王復問曰:「云何,優陀耶!如來可得見不?」
優陀耶報言:「王勿愁悒,却後七日,ⓔ如來當來入城。」
是時,王極歡喜,不能自勝,手自斟酌,供養優陀耶。
是時,真淨王擊大鳴鼓,勅國界人民,平治道路,除去不淨,以香汁灑地,懸繒幡蓋,作倡伎樂,不可稱計。復勅國中諸有ⓕ聾、盲、瘖、瘂者,盡使不現,却後七日,悉達當來入城。是時,真淨王聞佛當來入城,七日之中,亦不睡眠。
是時,世尊ⓖ以至七日,ⓗ便作是念:「我今宜可以神足力,往詣迦毘羅衛國。」是時,世尊ⓘ即將諸比丘,前後圍遶,往詣迦毘羅衛國。到已,便詣城北薩盧園中。
是時,真淨王聞世尊ⓙ已達迦毘羅衛城北薩盧園中。是時,真淨王將諸釋眾,往詣世尊所。
是時,世尊復作是念:「若真淨王躬自來者,此非我宜,我今當往與共相見。所以然者,父母恩重,育養情ⓚ甚。」是時,世尊將諸比丘眾,往詣城門,飛在虛空,去地七ⓛ仞。
是時,真淨王見世尊[*]端政無比,世之希有,諸根寂靜,無眾多念,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自ⓜ莊身,發歡喜之心,即便頭面禮足,而作是說:「我是剎利王種,名曰真淨王。」
世尊告曰:「令大王享壽無窮。是故,大王!當以正法治化,勿用邪法。大王當知,諸有用正法治化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是時,世尊即空中行,至真淨王宮中。到已,就座而坐。
時,王見世尊坐定,手自斟酌,行種種飲食,見世尊食竟,行淨水,更取一小座而聽ⓝ經。
爾時,世尊與真淨王漸說妙義,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行,出要為樂。爾時,世尊見王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盡向王說。
是時,真淨王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是時,世尊與王說法已,即從座起而去。
是時,真淨王普集釋眾,而作是說:「諸沙門等,顏貌極醜,剎利之種,將諸梵志眾,此非其宜;剎利釋種還得剎利眾,此乃為妙。」
諸釋報言:「如是,大王!如大王教,ⓞ剎利還得剎利眾,此乃為妙。」
是時,王告國中:「諸有兄弟二人,當取一人作道,其不爾者,當重ⓟ謫罰。」
時,諸釋眾聞王教令:「諸有兄弟二人,當取一人為道,其不從教,當重[*]謫罰。」是時,提婆達兜釋種語阿難釋言:「真淨王今日有教:『諸有兄弟二人,當分一人作道。』汝今出家學道,我當在家修治家業。」是時,阿難釋歡喜踊躍,報言:「如兄來教。」
是時,難陀釋語阿那律釋言:「真淨王有教:『其有兄弟ⓠ二人者,當分一人作道,其不爾者,當重[*]謫罰。』汝今出家,我當在家。」是時,阿那律釋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報曰:「如是。如兄來教。」
是時,真淨王將ⓡ斛淨、ⓢ叔淨釋、ⓣ甘露釋,至世尊所。爾時,駕四馬之車,白車、白蓋,白馬駕之;第二釋乘青車、青蓋,青馬駕之;第三釋乘黃車、黃蓋,黃馬駕之;第四釋乘赤車、赤蓋,赤馬駕之。是時,諸釋有乘象者,有乘馬者,皆悉來集。
ⓨ是時,世尊遙見真淨王將諸釋眾而來,告諸比丘:「汝等觀此釋眾,并觀真淨王眾。比丘當知,三十三天出園觀時,亦如此法,ⓩ無有Ⓐ異。」
是時,阿難乘大白象、白衣、白蓋。見已,告諸比丘:「汝等見此阿難釋乘ⓐ白象、白衣不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世尊!我等見之。」
佛告比丘:「此人當出家學道,第一多聞,堪侍左右。汝等見此ⓑ阿那律不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佛告比丘:「此人當出家學道,天眼第一。」
是時,真淨王及兄弟四人,并難陀、阿難,皆步進前,除去五好,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真淨王白佛言:「昨日夜生此念:『剎利之眾不應將梵志眾,還將剎利眾,此是其宜。』我便告令國中:『諸有兄弟二人者,便取一人,使出家學道。』唯願世尊聽出家學道。」
世尊告曰:「善哉!大王!多所饒益,天、人得安。所以然者,ⓒ此善知識ⓓ良祐福田,我亦緣善知識,得脫此生、老、病、死。」是時,諸釋眾便得為道。
是時,真淨王白世尊曰:「唯願世尊教誨此新比丘,當如教誨優陀耶!所以然者,此優陀耶比丘極有神力。願優陀耶比丘恒在宮中教化,使眾生之類,長夜獲安隱。所以然者,此比丘極有神力,我初見優陀耶比丘,便發歡喜之心。我便作此念:『ⓔ弟子尚有神力,況彼如來而無此神力乎?』」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教,此優陀耶比丘極有神力,有大威德。」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第一弟子,博識多知,國王所念,所謂阿若拘鄰比丘是。能勸化人民,優陀耶比丘是。有速疾智,所謂摩訶男⑥比丘是。恒喜飛行,所謂須婆休⑦比丘是。空中往來,所謂婆破⑧比丘是。多諸弟子,所謂優毘迦葉比丘是。意得觀空,所謂江迦葉比丘是。意得止ⓕ觀。所謂象迦葉比丘是。」
爾時,世尊廣與真淨王說微妙之法。爾時,王聞法已,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諸比丘及真淨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五ⓖ
[校勘]
ⓐ 含=鋡【聖】*
「含」,聖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為「含」,今依據聖本改作「鋡」。
ⓑ 五=四【聖】*
「五」,聖本作「四」。 「四」,大正藏原為「五」,今依據聖本改作「四」。
ⓒ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曇摩難提譯【明】,〔東晉…譯〕-【聖】
????
ⓓ (入)+高【聖】
「高」,聖本作「入高」。 大正藏無「入」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第二十四=分【聖】
「第二十四」,聖本作「分」。 「分」,大正藏原為「第二十四」,今依據聖本改作「分」。
ⓕ 迦葉+(所)【元】【明】【聖】
「迦葉」,元、明、聖三本作「迦葉所」。 大正藏無「所」字,今依據元、明、聖三本補上。
ⓖ 今+(日)【宋】
「今」,宋本作「今日」。 大正藏無「日」字,今依據宋本補上。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 奇=存【宋】
「奇」,宋本作「存」。 「存」,大正藏原為「奇」,今依據宋本改作「存」。
ⓚ 飯=飲【宋】*【元】*【明】*【聖】
「飯」,宋、元、明、聖四本作「飲」。 「飲」,大正藏原為「飯」,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飲」。
ⓛ (是)+時【宋】【元】【明】
「時」,宋、元、明三本作「是時」。 大正藏無「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閻浮+(提)【宋】*【元】*【明】*
「閻浮」,宋、元、明三本作「閻浮提」。 大正藏無「提」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道+(真)【宋】【元】【明】
「道」,宋、元、明三本作「道真」。 大正藏無「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欝單曰=欝單越【宋】*【元】*【明】*
「欝單曰」,宋、元、明三本作「欝單越」。 「欝單越」,大正藏原為「欝單曰」,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欝單越」。
ⓟ (先)+至【宋】【元】【明】
「至」,宋、元、明三本作「先至」。 大正藏無「先」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後當=當後【宋】【元】【明】
「後當」,宋、元、明三本作「當後」。 「當後」,大正藏原為「後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當後」。
ⓡ (我)+不須【宋】【元】【明】
「不須」,宋、元、明三本作「我不須」。 大正藏無「我」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于=乎【聖】*
「于」,聖本作「乎」。 「乎」,大正藏原為「于」,今依據聖本改作「乎」。
ⓣ 〔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得」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得」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破=斫【宋】【元】【明】
「破」,宋、元、明三本作「斫」。 「斫」,大正藏原為「破」,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斫」。
ⓥ 下斧=斧下【宋】【元】【明】
「下斧」,宋、元、明三本作「斧下」。 「斧下」,大正藏原為「下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斧下」。
ⓦ 舉斧=斧舉【聖】
「舉斧」,聖本作「斧舉」。 「斧舉」,大正藏原為「舉斧」,今依據聖本改作「斧舉」。
ⓧ 得=復【宋】【元】【明】
「得」,宋、元、明三本作「復」。 「復」,大正藏原為「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復」。
ⓨ 端政=端正【宋】【元】【明】【聖】*
「端政」,宋、元、明、聖四本作「端正」。 「端正」,大正藏原為「端政」,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端正」。
ⓩ 大放=放大【聖】
「大放」,聖本作「放大」。 「放大」,大正藏原為「大放」,今依據聖本改作「放大」。
Ⓐ 〔之〕-【聖】
聖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大)+沙門【宋】【元】【明】
「沙門」,宋、元、明三本作「大沙門」。 大正藏無「大」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有此力由=爾故【明】
「有此力由」,明本作「爾故」。 「爾故」,大正藏原為「有此力由」,今依據明本改作「爾故」。
ⓒ 〔此〕-【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此」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於)+何處【宋】【元】【明】【聖】
「何處」,宋、元、明、聖四本作「於何處」。 大正藏無「於」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曝=暴【聖】*
「曝」,聖本作「暴」。 「暴」,大正藏原為「曝」,今依據聖本改作「暴」。
ⓕ 瀑溢=暴逸【聖】*,瀑=暴【宋】*【元】*【明】*
????
ⓖ 漂=[漂*寸]【聖】*
「漂」,聖本作「[漂*寸]」。 「[漂*寸]」,大正藏原為「漂」,今依據聖本改作「[漂*寸]」。
ⓗ (我)+悔【聖】
「悔」,聖本作「我悔」。 大正藏無「我」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由=猶【宋】【元】【明】
「由」,宋、元、明三本作「猶」。 「猶」,大正藏原為「由」,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猶」。
ⓨ 作=成【宋】【元】【明】
「作」,宋、元、明三本作「成」。 「成」,大正藏原為「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成」。
ⓩ 以=已【宋】【元】【明】【聖】*
「以」,宋、元、明、聖四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已」。
Ⓐ 弟子=比丘【宋】【元】【明】
「弟子」,宋、元、明三本作「比丘」。 「比丘」,大正藏原為「弟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比丘」。
ⓐ 〔我〕-【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我」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我」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屍=尸【聖】
「屍」,聖本作「尸」。 「尸」,大正藏原為「屍」,今依據聖本改作「尸」。
ⓒ 大兄=大師【宋】【元】【明】
「大兄」,宋、元、明三本作「大師」。 「大師」,大正藏原為「大兄」,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大師」。
ⓓ 剃=剔【聖】
「剃」,聖本作「剔」。 「剔」,大正藏原為「剃」,今依據聖本改作「剔」。
ⓔ 類=律【聖】*
「類」,聖本作「律」。 「律」,大正藏原為「類」,今依據聖本改作「律」。
ⓕ (四)+神【宋】【元】【明】
「神」,宋、元、明三本作「四神」。 大正藏無「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不現或現=現或不現【宋】【元】【明】【聖】
「不現或現」,宋、元、明、聖四本作「現或不現」。 「現或不現」,大正藏原為「不現或現」,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現或不現」。
ⓗ 是+(修)【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是修」。 大正藏無「修」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滅+(者當滅)【宋】【元】【明】
「滅」,宋、元、明三本作「滅者當滅」。 大正藏無「者當滅」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觀)+者【宋】【元】【明】
「者」,宋、元、明三本作「觀者」。 大正藏無「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習=集【元】【明】【聖】*
「習」,元、明、聖三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元、明、聖三本改作「集」。
ⓛ 以見=已具【宋】【元】【明】
「以見」,宋、元、明三本作「已具」。 「已具」,大正藏原為「以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具」。
ⓜ (阿)+羅漢【宋】【元】【明】
「羅漢」,宋、元、明三本作「阿羅漢」。 大正藏無「阿」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導=與【宋】【元】【明】
「導」,宋、元、明三本作「與」。 「與」,大正藏原為「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與」。
ⓞ 別=莂【宋】【元】【明】,=記【聖】
????
ⓟ 欲+(有)【宋】【元】【明】
「欲」,宋、元、明三本作「欲有」。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使=信【宋】【元】【明】
「使」,宋、元、明三本作「信」。 「信」,大正藏原為「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信」。
ⓡ 〔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然」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却〕-【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却」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却」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婇=綵【聖】
「婇」,聖本作「綵」。 「綵」,大正藏原為「婇」,今依據聖本改作「綵」。
ⓩ 〔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耶〕-【宋】【元】【明】,耶=也【聖】
????
ⓐ 曰=日【宋】【元】【明】【聖】
「曰」,宋、元、明、聖四本作「日」。 「日」,大正藏原為「曰」,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日」。
ⓑ 佛+(道)【宋】【元】【明】
「佛」,宋、元、明三本作「佛道」。 大正藏無「道」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曰=言【宋】【元】【明】
「曰」,宋、元、明三本作「言」。 「言」,大正藏原為「曰」,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言」。
ⓓ 曰=為【宋】【元】【明】
「曰」,宋、元、明三本作「為」。 「為」,大正藏原為「曰」,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為」。
ⓔ 〔如來〕-【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如來」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如來」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聾盲=盲聾【宋】【元】【明】
「聾盲」,宋、元、明三本作「盲聾」。 「盲聾」,大正藏原為「聾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盲聾」。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便=復【宋】【元】【明】
「便」,宋、元、明三本作「復」。 「復」,大正藏原為「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復」。
ⓘ 〔即〕-【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即」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即」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 甚=深【宋】【元】【明】【聖】
「甚」,宋、元、明、聖四本作「深」。 「深」,大正藏原為「甚」,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深」。
ⓛ 仞=刃【聖】
「仞」,聖本作「刃」。 「刃」,大正藏原為「仞」,今依據聖本改作「刃」。
ⓜ 莊身=莊嚴【宋】【元】【明】【聖】
「莊身」,宋、元、明、聖四本作「莊嚴」。 「莊嚴」,大正藏原為「莊身」,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莊嚴」。
ⓝ 經=法【宋】【元】【明】
「經」,宋、元、明三本作「法」。 「法」,大正藏原為「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法」。
ⓞ 剎利+(種)【宋】【元】【明】
「剎利」,宋、元、明三本作「剎利種」。 大正藏無「種」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謫=擿【聖】*
「謫」,聖本作「擿」。 「擿」,大正藏原為「謫」,今依據聖本改作「擿」。
ⓠ 二人=一人【元】
「二人」,元本作「一人」。 「一人」,大正藏原為「二人」,今依據元本改作「一人」。
ⓡ 斛淨=縠淨釋【宋】【元】【明】
「斛淨」,宋、元、明三本作「縠淨釋」。 「縠淨釋」,大正藏原為「斛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縠淨釋」。
ⓢ (釋)+叔【聖】
「叔」,聖本作「釋叔」。 大正藏無「釋」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甘露+(淨)【宋】【元】【明】
「甘露」,宋、元、明三本作「甘露淨」。 大正藏無「淨」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是=尒【聖】
「是」,聖本作「尒」。 「尒」,大正藏原為「是」,今依據聖本改作「尒」。
ⓩ (而)+無【宋】【元】【明】
「無」,宋、元、明三本作「而無」。 大正藏無「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異+(也)【聖】
「異」,聖本作「異也」。 大正藏無「也」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白象白衣=白車白象【宋】【元】【明】
「白象白衣」,宋、元、明三本作「白車白象」。 「白車白象」,大正藏原為「白象白衣」,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白車白象」。
ⓑ 阿那律+(釋)【宋】【元】【明】
「阿那律」,宋、元、明三本作「阿那律釋」。 大正藏無「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此+(是)【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此是」。 大正藏無「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之)+良祐【宋】【元】【明】【聖】
「良祐」,宋、元、明、聖四本作「之良祐」。 大正藏無「之」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此)+弟子【宋】【元】【明】
「弟子」,宋、元、明三本作「此弟子」。 大正藏無「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光明皇后願文)【聖】
聖本在「??」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大正藏無「光明皇后願文」六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註解]
① 阿摩勒:是音譯,即「餘甘子」,蒴果呈核果狀,圓球形,直徑約1.5公分,可以生食,味酸、微澀苦而甘香,食用先苦後甘,口中尚餘甘味,可生津止渴,也可藥用。又譯為「菴羅摩羅」、「菴摩羅」、「訶梨勒」。
② 阿耨達泉:義譯為「無熱惱池」,位於雪山山頂,香醉山以南,是四條大河的發源地,住有阿耨達龍王。又譯為「阿耨達池」、「阿耨大池」、「阿耨大薩羅」。
③ 江迦葉:比丘名,優留毘迦葉的弟弟,在江邊修行,所以稱為「江迦葉」。佛陀稱讚他「心意寂然,降伏諸結」第一。又譯為「那提迦葉」。
④ 伽耶迦葉:比丘名,優留毘迦葉的弟弟,在象頭山的城修行,所以稱為「象迦葉」。佛陀稱讚他「觀了諸法,都無所著」第一。又譯為「象迦葉」。
⑤ 優陀耶:比丘名,迦毗羅衛國國師的兒子,未出家前淨飯王請他帶悉達多太子娛樂,勸悉達多太子打消出家的念頭。佛陀成道後,跟隨佛陀出家,證阿羅漢。佛陀稱讚他「善能勸導、福度人民」第一。又譯為「優陀夷」。
⑥ 摩訶男:比丘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出家後悟性高,且較其他人都早得神通,佛陀稱讚他「速成神通,中不有悔」第一。
⑦ 須婆休:比丘名,出家前是波羅奈國的富有長者,是最早隨佛出家的十人之一。他精於神足通,飛行空中有如在平地走路般自然,佛陀稱讚他「恒飛虛空,足不蹈地」第一。又譯為「善肘」。
⑧ 婆破:比丘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他精於神足通,常騰空飛行,相傳他飛行時有音爆聲,可震懾外道,不像一般的神足通沒有聲音。佛陀稱讚他「乘虛教化,意無榮冀」第一。
[對應經典]
- Mahāvagga I.6.15-20 + 54。
[進階辨正]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六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