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王阿闍世有象,名那羅祇梨,極為兇弊暴虐,勇健能外怨,緣彼象力,使摩竭一國,無不靡伏。

爾時,提婆達兜便往至王阿闍世所。到已,而作是說:「大王當知,今此象惡,能降伏眾怨,可以醇酒,飲彼象醉。清旦,沙門瞿曇必來入城乞食,當放此醉象,蹋蹈殺之。」

時,王阿闍世聞提婆達兜教,即告令國中:「明日清旦,當放醉象,勿令人民在里巷遊行。」

是時,提婆達兜告王阿闍世曰:「若彼沙門瞿曇有一切智,知當來事者,明日必不入城乞食。」

王阿闍世曰:「亦如尊教,設有一切智者,明日清旦不入城乞食。」

爾時,羅閱城內男女大小事佛之者,聞王阿闍世清旦當放醉象害於如來,聞已,各懷愁憂,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明日清旦,願世尊勿復入城!所以然者,王阿闍世今有教令,勅語城內人民之類:『明日勿復在里巷行來,吾欲放醉象,害沙門瞿曇。設沙門有一切智,明日清旦不入城乞食。』唯願世尊勿復入城,傷害如來,世人喪目,無復救護。」

世尊告曰:「止!止!諸優婆塞!勿懷愁惱。所以然者,如來之身非俗數身,不為他人所害,終無此事。諸優婆塞當知,閻浮里地東西廣七千由旬,南北長二十一千由旬;瞿耶尼縱廣八千由旬,如半月形;于逮縱廣九千由旬,土地方正;欝單越縱廣十千由旬,土地圓如滿月。正使此四天下醉象滿其中,如似稻、麻、叢林,其數如是,猶不能得動如來毫毛,況復得害於如來?終無此事!

「則捨四天下,復有如千天下、千日月、千須彌山千四海水、千閻浮提、千瞿耶尼、千弗[*]于逮、千欝單[*]越、千四天王、千三十三天千兜術天、千豔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此名千世界;乃至二千世界,此名中千世界;乃至三千世界,此名三千大千世界;滿其中伊羅鉢龍王,猶不能動如來一毛,況復此象欲害如來哉?終無是處。所以然者,如來神力不可思議,如來出世,終不為人所傷害也。汝等各歸所在,如來自當知此變趣。」爾時,世尊與四部眾廣為說微妙之法。時,優婆塞、優婆斯聞正法已,各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世尊清旦著衣持鉢,欲入羅閱城乞食。是時,提頭賴吒天王將乾沓惒等,從東方來,侍從世尊。是時,毘留勒王將拘槃茶眾,侍從如來。西毘留波叉將諸龍眾,侍從如來。北方天王拘毘羅將羅剎鬼眾,侍從如來。是時,釋提桓因將諸天人數千萬眾,從兜術天沒,來至世尊所,時,梵天王將諸梵天數千萬眾,從梵天上來至世尊所。釋、梵、四天王及二十八天,大鬼神王各各相謂言:「我等今日當觀二神,龍象共鬪,誰者勝負?」

時,羅閱城四部之眾遙見世尊將諸比丘入城乞食,時城內人民皆舉聲喚曰。王阿闍世復聞此聲,問左右曰:「此是何等聲響,乃徹此間?」

侍臣對曰:「此是如來入城乞食,人民見已,故有此聲。」

阿闍世曰:「沙門瞿曇亦無聖道,不知人心來變之驗。」王阿闍世即勅象師:「汝速將象飲以[*]醇酒,鼻帶利劍,即放使走。」

爾時,世尊將諸比丘詣城門,適舉足入門。時,天地大動,諸神尊天在虛空中散種種之華。時,五百比丘見醉象來,各各馳走,莫知所如。時,彼暴象遙見如來,便走趣向。侍者阿難見醉象來,在世尊後,不自安處,白世尊曰:「此象暴惡,將恐相害,宜可遠之。」

世尊告曰:「勿懼!阿難!吾今當以如來神手降伏此象。」

如來觀察暴象不近不遠,便化左右作諸師子王,於彼象後作大火坑。時,彼暴象見左右師子王及見火坑,即失尿放糞,無走突處,便前進向如來。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汝莫害於,  龍現甚難遇,
 不由害龍已,  而得生善處。」

爾時,暴象聞世尊說此偈,如被火燃,即自解劍,向如來跪雙膝,投地以鼻舐如來足。時,世尊伸右手摩象頭,而作是說:

「瞋恚生地獄,  亦作蛇蚖形;
 是故當捨恚,  更莫受此身。」

爾時,神尊諸天在虛空中,以若干百千種花散如來上。是時,世尊與四部[*]之眾、天、龍、鬼神說微妙法。爾時,見降象男女六萬餘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八萬天人亦得法眼淨。時,彼醉象身中刀風起,身壞命終,生四天王宮。

爾時,比丘、比丘尼,諸優婆塞、優婆夷,及天、龍、鬼神,聞世尊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Vinaya. cv. VII. 3. 2.

  ???

降=除【聖】

  「降」,聖本作「除」。
  「除」,大正藏原為「降」,今依據聖本改作「除」。

外=伏【宋】【元】【明】

  「外」,宋、元、明三本作「伏」。
  「伏」,大正藏原為「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伏」。

提婆達兜~Devadatta.

  ???

降伏=除【宋】【元】【明】【聖】

  「降伏」,宋、元、明、聖四本作「除」。
  「除」,大正藏原為「降伏」,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除」。

醇=純【宋】【聖】*

  「醇」,宋、聖二本作「純」。
  「純」,大正藏原為「醇」,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純」。

傷=儻【宋】【元】【明】,=備【聖】

  ????

于=乎【聖】*

  「于」,聖本作「乎」。
  「乎」,大正藏原為「于」,今依據聖本改作「乎」。

欝單越=欝單曰【宋】【元】【明】【聖】*

  「欝單越」,宋、元、明、聖四本作「欝單曰」。
  「欝單曰」,大正藏原為「欝單越」,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欝單曰」。

毫=豪【聖】

  「毫」,聖本作「豪」。
  「豪」,大正藏原為「毫」,今依據聖本改作「豪」。

(欲)+得【宋】【元】【明】

  「得」,宋、元、明三本作「欲得」。
  大正藏無「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此事=是處【宋】【元】【明】【聖】

  「此事」,宋、元、明、聖四本作「是處」。
  「是處」,大正藏原為「此事」,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是處」。

千四=四大【宋】【元】【明】,=四千【聖】

  ????

天王+(天)【宋】【元】【明】

  「天王」,宋、元、明三本作「天王天」。
  大正藏無「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千兜術天=千豔天千【聖】,(千燄天)+千【元】【明】

  ????

〔千豔天〕-【宋】【元】【明】,千豔天=兜術天【聖】,(千燄天)+千【宋】

  ????

〔化〕-【宋】

  宋本無「化」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化」字,今依據宋本刪去。

(遍)+滿【宋】【元】【明】

  「滿」,宋、元、明三本作「遍滿」。
  大正藏無「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諸)+乾沓惒【宋】【元】【明】

  「乾沓惒」,宋、元、明三本作「諸乾沓惒」。
  大正藏無「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來〕-【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來」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來」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毘留勒+(叉)【宋】【元】【明】

  「毘留勒」,宋、元、明三本作「毘留勒叉」。
  大正藏無「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勒=博叉天【聖】

  「勒」,聖本作「博叉天」。
  「博叉天」,大正藏原為「勒」,今依據聖本改作「博叉天」。

拘槃茶=拘槃荼【宋】【元】【明】【聖】

  「拘槃茶」,宋、元、明、聖四本作「拘槃荼」。
  「拘槃荼」,大正藏原為「拘槃茶」,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拘槃荼」。

眾+(從南方來)【聖】

  「眾」,聖本作「眾從南方來」。
  大正藏無「從南方來」四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方+(天王)【聖】

  「方」,聖本作「方天王」。
  大正藏無「天王」二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毘留波叉=毘留博叉王【宋】【元】【明】

  「毘留波叉」,宋、元、明三本作「毘留博叉王」。
  「毘留博叉王」,大正藏原為「毘留波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毘留博叉王」。

波=勒【聖】

  「波」,聖本作「勒」。
  「勒」,大正藏原為「波」,今依據聖本改作「勒」。

拘毘羅=毘沙門【聖】

  「拘毘羅」,聖本作「毘沙門」。
  「毘沙門」,大正藏原為「拘毘羅」,今依據聖本改作「毘沙門」。

(夜叉)+羅【聖】

  「羅」,聖本作「夜叉羅」。
  大正藏無「夜叉」二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兜術=忉利【元】【明】【聖】

  「兜術」,元、明、聖三本作「忉利」。
  「忉利」,大正藏原為「兜術」,今依據元、明、聖三本改作「忉利」。

響=嚮【聖】

  「響」,聖本作「嚮」。
  「嚮」,大正藏原為「響」,今依據聖本改作「嚮」。

神尊=尊神【宋】【元】【明】

  「神尊」,宋、元、明三本作「尊神」。
  「尊神」,大正藏原為「神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尊神」。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手=力【聖】

  「手」,聖本作「力」。
  「力」,大正藏原為「手」,今依據聖本改作「力」。

尿=溺【聖】

  「尿」,聖本作「溺」。
  「溺」,大正藏原為「尿」,今依據聖本改作「溺」。

火燃=火然【宋】【元】【明】【聖】

  「火燃」,宋、元、明、聖四本作「火然」。
  「火然」,大正藏原為「火燃」,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火然」。

(尒)+時【聖】

  「時」,聖本作「尒時」。
  大正藏無「尒」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神尊諸天=諸尊天神【聖】

  「神尊諸天」,聖本作「諸尊天神」。
  「諸尊天神」,大正藏原為「神尊諸天」,今依據聖本改作「諸尊天神」。

見降象=降龍【宋】

  「見降象」,宋本作「降龍」。
  「降龍」,大正藏原為「見降象」,今依據宋本改作「降龍」。

(諸)+比丘【宋】【元】【明】

  「比丘」,宋、元、明三本作「諸比丘」。
  大正藏無「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優婆夷=優婆斯【宋】【元】【明】

  「優婆夷」,宋、元、明三本作「優婆斯」。
  「優婆斯」,大正藏原為「優婆夷」,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優婆斯」。

[註解]

然:在這裡是表肯定、斷定的語氣。

閻浮里: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我們居住於此。另譯為「閻浮洲」、「閻浮提」、「南瞻部洲」。

須彌山:佛經所載此世界最高的山。

三十三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於須彌山頂上,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稱三十三天。又稱為「忉利天」。

龍:梵文及巴利文Nāga為龍及象的合稱。水中龍的力量最大,陸上象的力量最大,因此經中常以龍象比喻佛或阿羅漢,在這裡比喻佛陀。

[對應經典]

  • Cullavagga VII.3.2。

南傳律藏/小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第18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