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妙法擁護世間。云何為二法?所謂有慚①、有愧②也。諸比丘!若無此二法,世間則不別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識、尊長、大小,便當與猪、雞、ⓔ狗、牛、羊六畜之類而同一等。以其世間有此二法擁護世間,則別有父母、兄弟、妻子、尊長、大小,亦不與六畜共同。是故,諸比丘!當習有慚、有愧。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含=鋡【聖】*
「含」,聖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為「含」,今依據聖本改作「鋡」。
ⓑ 〔東晉…譯〕-【聖】,(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
????
ⓒ ~A. II. 1. 9. Hirottapa.
???
ⓓ 〔有〕-【宋】
宋本無「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有」字,今依據宋本刪去。
ⓔ 狗=猫【聖】
「狗」,聖本作「猫」。 「猫」,大正藏原為「狗」,今依據聖本改作「猫」。
[註解]
① 慚:羞恥於作惡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種煩惱。(「慚愧」二字中,「慚」較重著在自己反省而羞恥,例如「自慚形穢」。)
② 愧:愧疚於作惡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種煩惱。(「慚愧」二字中,「愧」較重著在面對他人而愧怖,例如「愧對父母」。)
[對應經典]
-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2〈科刑罰品01〉第9經。
- 《七處三觀經 》。
- Itivuttaka 42 Dhamma。
[讀經拾得]
- 經中對於慚、愧的具體定義: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79經:「何等為慚力是學力?謂羞恥,恥於起惡不善法諸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何等為愧力是學力?謂諸可愧事而愧,愧起諸惡不善法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苦、惱。」(CBETA, T02, no. 99, p. 186, a7-13)
- 慚愧與不悔
有同學提出:「『慚愧』跟『持戒不悔』表面上看起來是否違背?」其實不違背:慚愧可心意柔軟,避免犯下會讓自己後悔的事,懺悔可減輕過去業力的影響;持戒即不造新業,自然不悔。
= = = = = = =
(以下待整理)
讀經班同學問到,怎麼樣調整習性?很多時候,並非沒有慚愧心,然而仍舊再犯。
這就是輪迴,養成習慣通常花了許多年,自然很難短期內就改掉習慣。
瞭解習慣養成的原理,有助於設法找出壞習慣形成的原因,深入探討根本原因,從根源著手來設法戒除壞習慣 (身、口、意惡行)。
習慣養成的原理:
根據 Charles Duhigg 的研究,習慣的養成是由三個元素所組成:
1. 提示
提示是啟動某個自動行為的觸發因子。
觸發習慣的提示有 5 種類型: 一天當中的某個特定時間、特定地點、某種情緒、出現某位特定人士、某個慣性行為。
2. 例行程序
例行程序指的是行為本身。
3. 獎勵
大腦會隨著獎勵釋放出多巴胺 (dopamine),令人感到幸福。
越常觸發這些神經迴路,它所連結的提示、例行程序和獎勵的迴路就越強,因而更加鞏固你的習慣。
也可以運用這樣的原理,來養成好習慣 (身、口、意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