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火滅品第十六第1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難陀在舍衛城象華園中。是時,尊者難陀在閑靜處,便生是念:「如來出世甚為難遇,億劫乃出,實不可見,如來久遠長夜時乃出耳。猶如優曇鉢花時乃出現,此亦如是。如來出世甚為難遇,億劫乃出,實不可見,此處亦難遇,一切諸行悉休息止,[*]愛盡無餘,亦無染污,滅盡泥洹。」

爾時,有一魔行天子,知尊者難陀心中所念,便往至孫陀利釋種女所,飛在虛空,以頌而嗟歎曰:

「汝今發歡喜,  嚴服作五樂;
 難陀今捨服,  當來相娛樂。」

爾時,孫陀利釋種女聞天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便自莊嚴,修飾房舍,敷好坐具,作倡妓樂,如難陀在家無異。爾時,王波斯匿集在普會講堂,聞難陀比丘還捨法服,習于家業。所以然者,有天在空中告其妻曰。是時,王波斯匿聞是語已,便懷愁憂,即乘駕白象,往至彼園。到已,便入華象池中,遙見尊者難陀,便前至難陀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尊者難陀告波斯匿曰:「大王!何故來至此間,顏色變異?復有何事來至吾所?」

波斯匿報曰:「尊者當知,向在集講堂,聞尊者捨法服,還作白衣。聞此語已,故來至此,不審尊者何所勅告?」

是時,難陀含笑徐告王曰:「不見不聞,大王何故作此語耶?大王!豈不從如來邊聞:我諸結已除,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胞胎,如實而知,今成阿羅漢,心得解脫。」

波斯匿曰:「我不從如來聞難陀比丘生死已盡,得阿羅漢,心得解脫。所以然者,有天來告孫陀利釋種女曰。是時,孫陀利夫人聞此語已,便作倡妓樂,修治服飾,敷諸坐具。我聞此語已,便來至尊者所。」

難陀告曰:「王不知不聞,何故大王而作是語?諸有沙門、婆羅門無不樂此休息樂、善逝樂、沙門樂、涅槃樂,而不自觀此婬火之坑。復當就者此事不然,骨猶如肉如聚石猶蜜塗刀,坐貪小利,不慮後患。亦如菓繁折枝,亦如假借不久當還,猶如劍樹之藪亦如毒害藥,亦如毒葉,如毒華[*]菓,觀此[*]婬欲亦復如是。意染著者此事不然,從火坑之欲乃至毒[*]菓,不觀此事,欲得度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者,此事不然。以不度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而欲得入無餘泥洹界而般[*]泥洹者,此事不然。大王當知,諸有沙門、婆羅門觀察此休息樂、善逝樂、沙門樂、涅槃樂,此事必然。彼以作是觀察,解了[*]婬坑之火,猶如骨鎖、肉聚、蜜塗利刀、菓繁折枝、假借不久,亦如劍樹、毒樹,如毒害藥,悉觀了知,此則有處。已解了知婬火所興,便能得渡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此事必然。彼已[*]渡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此事必然。云何,大王!以何見何知而作是說?今我,大王!已成羅漢,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母胞胎,心得解脫。」

爾時,王波斯匿心懷歡喜,善心生焉,白尊者難陀曰:「我今無狐疑如毛髮許,方知尊者成阿羅漢,今請辭還,國事眾多。」

難陀對曰:「宜知是時。」

爾時,王波斯匿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波斯匿王去未幾時,時彼魔天來至尊者難陀所,住虛空中,復以此偈向難陀曰:

「夫人面如月,  金銀瓔珞身,
 憶彼姿容顏,  五樂恒自娛。
 彈琴鼓絃歌,  音響甚柔軟,
 能除諸愁憂,  樂此林間為。」

是時,尊者難陀便作是念:「此是魔行天人。」覺知此已,復以偈報曰:

「我昔有此心,  [*]婬泆無厭足;
 為欲所纏裹,  不覺老病死。
 我度愛欲淵,  無污無所染;
 榮位悉是苦,  獨樂真如法。
 我今無諸結,  [*]婬怒癡悉盡;
 更不習此法,  愚者當覺知。」

爾時,彼魔行天人聞此語便懷愁憂,即於彼沒不現。

爾時,眾多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端正比丘者,無有勝難陀比丘;諸根澹泊,亦是難陀比丘;無有欲心,亦是難陀比丘;無有瞋恚,亦是難陀比丘;無有愚癡,亦是難陀比丘;成阿羅漢,亦是難陀比丘。所以然者,難陀比丘端正[*],諸根寂靜。」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弟子端正[*]者,難陀比丘是。諸根寂靜,是亦難陀比丘。」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增壹阿含經〕-【明】

  明本無「增壹阿含經」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增壹阿含經」五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cf. Theragāthā. V. 279.

  ???

(皆)+悉【宋】【元】【明】

  「悉」,宋、元、明三本作「皆悉」。
  大正藏無「皆」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止〕-【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止」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止」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頌=此頌偈【宋】【元】【明】

  「頌」,宋、元、明三本作「此頌偈」。
  「此頌偈」,大正藏原為「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此頌偈」。

妓=伎【聖】

  「妓」,聖本作「伎」。
  「伎」,大正藏原為「妓」,今依據聖本改作「伎」。

于=乎【聖】

  「于」,聖本作「乎」。
  「乎」,大正藏原為「于」,今依據聖本改作「乎」。

〔乘〕-【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乘」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乘」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集=會【宋】【元】【明】

  「集」,宋、元、明三本作「會」。
  「會」,大正藏原為「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會」。

(於)+法服【宋】【元】【明】

  「法服」,宋、元、明三本作「於法服」。
  大正藏無「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勅告=告勅【宋】【元】【明】

  「勅告」,宋、元、明三本作「告勅」。
  「告勅」,大正藏原為「勅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告勅」。

而知=知之【宋】【元】【明】

  「而知」,宋、元、明三本作「知之」。
  「知之」,大正藏原為「而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知之」。

曰王=王曰【宋】【元】【明】

  「曰王」,宋、元、明三本作「王曰」。
  「王曰」,大正藏原為「曰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王曰」。

(一)+樂【聖】

  「樂」,聖本作「一樂」。
  大正藏無「一」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鎖=瑣【宋】【聖】

  「鎖」,宋、聖二本作「瑣」。
  「瑣」,大正藏原為「鎖」,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瑣」。

菓=果【宋】*【元】*【明】*

  「菓」,宋、元、明三本作「果」。
  「果」,大正藏原為「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果」。

亦+(如毒樹)【宋】【元】【明】

  「亦」,宋、元、明三本作「亦如毒樹」。
  大正藏無「如毒樹」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葉」,大正藏原為「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葉」。

以=已【宋】【元】【明】【聖】

  「以」,宋、元、明、聖四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已」。

無明流+(者)【宋】【元】【明】

  「無明流」,宋、元、明三本作「無明流者」。
  大正藏無「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泥洹=涅槃【宋】*【元】*【明】*

  「泥洹」,宋、元、明三本作「涅槃」。
  「涅槃」,大正藏原為「泥洹」,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涅槃」。

「必」,大正藏原為「不」,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必」。

〔如〕-【聖】

  聖本無「如」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如」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渡=度【宋】【元】【明】【聖】*

  「渡」,宋、元、明、聖四本作「度」。
  「度」,大正藏原為「渡」,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度」。

(阿)+羅漢【宋】【元】【明】

  「羅漢」,宋、元、明三本作「阿羅漢」。
  大正藏無「阿」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無+(有)【宋】【元】【明】

  「無」,宋、元、明三本作「無有」。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曰=說【宋】【元】【明】,(說)+曰【聖】

  ????

容顏=顏容【宋】【元】【明】

  「容顏」,宋、元、明三本作「顏容」。
  「顏容」,大正藏原為「容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顏容」。

絃=弦【宋】【元】【明】【聖】

  「絃」,宋、元、明、聖四本作「弦」。
  「弦」,大正藏原為「絃」,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弦」。

響=嚮【聖】

  「響」,聖本作「嚮」。
  「嚮」,大正藏原為「響」,今依據聖本改作「嚮」。

心=念【宋】【元】【明】

  「心」,宋、元、明三本作「念」。
  「念」,大正藏原為「心」,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念」。

我度愛=今我度【宋】【元】【明】,度=今【聖】

  ????

天人=人天【聖】

  「天人」,聖本作「人天」。
  「人天」,大正藏原為「天人」,今依據聖本改作「人天」。

「正」,聖本作「政」。[*]

「是難陀比丘」,大正藏原為「難陀比丘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是難陀比丘」。

弟子=第一【宋】【元】【明】

  「弟子」,宋、元、明三本作「第一」。
  「第一」,大正藏原為「弟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第一」。

(所謂)+難【宋】【元】【明】

  「難」,宋、元、明三本作「所謂難」。
  大正藏無「所謂」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是亦=亦是【宋】【元】【明】

  「是亦」,宋、元、明三本作「亦是」。
  「亦是」,大正藏原為「是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亦是」。

[註解]

優曇鉢:聚果榕,為桑科榕屬落葉大喬木。果實長在樹幹上,由沒有葉子的小枝簇生,如同無花果般為隱花果,因此人們認為它不開花而結果,印度古代以優曇鉢開出花朵(基因突變)引申為極為稀有的意思。

孫陀利:難陀尊者出家前的妻子。

嚴服:整裝;打扮好服飾。

波斯匿:優婆塞名,是舍衛城的城主、拘薩羅國的國王,相傳與佛陀同年紀。年長後繼承王位,早年暴惡無信,後來因末利夫人的引導,篤信佛法,治理拘薩羅國及迦尸國,國威強盛。他將妹妹為韋提希夫人嫁給摩竭提國頻婆娑羅王,女兒勝鬘夫人嫁給阿踰闍國友稱王。又譯為「勝軍」。

普會講堂:大眾集會用的講堂。又譯為「普集講堂」。

骨猶如鎖:骨頭猶如鏈條鎖一節一節的連環。這是以鏈條鎖形容一節接著一節的骨頭。

肉如聚石:肌肉猶如堆聚的小石頭。這是以可填補空間的小石頭比喻填在身體中的肉塊。

猶蜜塗刀:好像將蜂蜜塗在刀口上,貪圖蜂蜜而舔了就會劃破舌頭。

菓繁折枝:樹枝上長了許多果子,果子太重導致枝條折斷。

劍樹之藪:茂密生長著樹葉如劍能傷人的樹的沼澤。這是對應到經文中說淫欲「猶蜜塗刀」。

欲流:感官之欲的煩惱。「流」是以洪流比喻能讓人流轉生死的煩惱。

有流:生命的存在的煩惱。「有」即十二因緣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見流:邪見的煩惱。

無明流:無明的煩惱。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不要輕信無形界

本經記載了一位「魔行天子」散佈關於難陀尊者的假消息,在空中發聲宣佈難陀尊者要還俗了,這種天現的神蹟還驚動了波斯匿王,親自去問難陀尊者是不是真要還俗了?

其實難陀尊者此時已證阿羅漢,根本不為所動,並乘機給波斯匿王上了一堂課。魔行天子之後仍在空中發聲試圖說服難陀尊者還俗,難陀尊者知道這是魔天在作怪,就回了一偈,勸魔天別耍笨了。

經上常提到有天人幫助修行人,但也提到有魔天或鬼神會迷惑人們,因此不宜輕易相信無形界,例如鬼、神、甚至天人所說。

有志證得佛智的人,自然要以經典為依歸。

  • 難陀修行的成就

難陀修行的成就如何?《雜阿含經》卷十一第275經:「而今難陀關閉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精勤修習,正智成就,堪能盡壽純一滿淨,梵行清白。」(CBETA, T02, no. 99, p. 73, a26-29)

此句中的每一個項目,該經中都有更詳細的說明。

  • 本文脈絡與校勘,以「觀察欲望的災患能朝向涅槃」為觀察主題(暫以大正藏版本為主)

本經中,魔行天子散播謠言讓波斯匿王誤會難陀比丘還俗,實際上佛陀已認證難陀證得阿羅漢, 波斯匿王當面跟難陀求證,難陀說明如何才能證得涅槃,於是有了以下對話;

本經一開始讀我覺得有點怪怪的,我嘗試由[此事不然⇒此事[不然 or 必然]⇒此則有處⇒此事必然]的轉折詞來解析: 原經文摘錄如下:

...(略)... 王不知不聞,何故大王而作是語?諸有沙門、婆羅門無不樂...涅槃樂,而不自觀此婬火之坑。復當就者[此事不然], 骨猶如鎖...猶蜜塗刀...,觀此婬欲亦復如是。意染著者[此事不然],從火坑之欲乃至毒菓,不觀此事,欲得度...無明流者,[此事不然]。 以不度...無明流,而欲得入無餘泥洹界而般泥洹者,[此事不然]。

大王當知,諸有沙門、婆羅門觀察此...涅槃樂,[此事[不然 or 必然]]。 彼以作是觀察,解了婬坑之火,猶如骨鎖、肉聚...,悉觀了知,[此則有處]。 已解了知婬火所興,便能得渡...無明流,[此事必然]。彼已渡...無明流,[此事必然]。 云何,大王!以何見何知而作是說?今我,大王!已成羅漢...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母胞胎,心得解脫。」..(略)

個人嘗試白話簡略語意解讀:

第一大段「範例說明」:從「王不知不聞」到「大王當知...」之前的文句: 那些沙門沒有一個不是樂於涅槃樂而沒有去觀察淫欲如火的,重新回到淫欲之事者,沒有這樣的事⇒ 猶如骨鎖、蜜刀等等,觀察淫欲如是。⇒ 染著淫欲(而想有涅槃樂者,參照第一句)者,沒有這樣的事⇒ 不觀察(淫欲猶如骨鎖、蜜刀等)而想要度過...無明流,沒有這樣的事⇒ 沒有渡過...無明流等想要得到涅槃樂者,沒有這樣的事。

上述為「範例說明」,說明了那些證得涅槃的沙門、婆羅門是如何觀察,以下承先啟後,難陀為波斯匿王講解「修行階段論」:

第二大段「修行階段論」 可能的第一種解法[沙門觀察此...涅槃樂,此事不然] 大王你要知道,那些沙門、婆羅門觀察涅槃樂者,沒有這樣的事⇒ (即此事不然,個人理解先以大正藏版本為主;個人理解是:直接觀察涅槃快樂的修行者無法得到涅槃的快樂)

那些人是如此觀察:了解淫欲如火、如蜜刀,這樣觀察才有證得涅槃的可能(原文:此則有處。概念呼應第一大段第一句:欲得涅槃樂者…)⇒ 已經徹底了解淫欲如火,便能渡過有流與見流等,這件事必定是這樣⇒ 已經渡過有流與見流,這件事必定是這樣。(修行過程的證悟層次說明:從「能渡」有流與見流到「已渡」有流與見流)。 ...大王你是見到了什麼而說我還俗呢,我已經成阿羅漢,不再受生...

第二大段「修行階段論」 可能的第二種解法[沙門觀察此...涅槃樂,此事必然]: 大王當知,諸有沙門、婆羅門觀察此休息樂、善逝樂、沙門樂、涅槃樂,此事必然... 此解法也有可能,即:一開始即將沙門、婆羅門的觀察涅槃樂視為綱領,再說明:先觀察淫欲如火⇒能渡有流⇒已渡有流。

而我傾向第一種解法的理由是⇒ 1.在「範例說明」第一大段時,是寫「樂」涅槃樂,而不是「觀察」涅槃樂,所以在說明「修行階段論」時,以觀察起頭,來說明可能的修行錯誤,是有可能的。 2.漸進式的程度加強:先從否定直接觀察涅槃樂能得涅槃樂開始,漸漸引導聽者轉換觀察的對象,觀察欲火過患⇒有可能證悟,「能渡」有流、無明流⇒「已渡」有流、無明流 此處可參照證初果者斷三結:身見(我見)、戒禁取、疑,必得涅槃。 由於本經目前我沒看到南傳版本,個人嘗試以經解經,以暫時的假設提出來跟大家討論看看。(阿建)

[進階辨正]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