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975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補縷低迦外道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先日眾多種種異道出家沙門、婆羅門集於未曾有講堂,作如是論議:『沙門瞿曇智慧猶如空舍,不能於大眾中建立論議,此應此不應,此合此不合。譬如盲牛,偏行邊畔,不入中田;沙門瞿曇亦復如是,無應不應,無合不合。』」

佛告補縷低迦:「此諸外道論議,說應不應,合不合,於聖法、律,如小兒戲。譬如士夫,年八、九十,髮白齒落,作小兒戲,團治泥土,作象作馬,種種形類,眾人皆言:『此老小兒。』如是。火種!種種諸論,謂應不應,合不合,於聖法、律,如小兒戲,然於彼中,無有比丘方便所應。」

補縷低迦白佛言:「瞿曇!於何處有比丘方便所應?」

佛告外道:「不清淨者令其清淨,是名比丘方便所應。不調令調,是名比丘方便所應。諸不定者令得正受,是名比丘方便所應。不解脫者令得解脫,是名比丘方便所應。不斷令斷、不知令知、不修令修、不得令得,是名比丘方便所應。

云何不淨令淨?謂戒不淨者,令其清淨。云何不調伏令其調伏?謂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不調伏,令其調伏,是名不調伏者令其調伏。云何不定令其正受,謂心不正定,令得正受云何不解脫者令得解脫?謂心不解脫貪欲、恚、癡,令得解脫。云何不斷令斷?謂無明、有愛,不斷令斷。云何不知令知?謂其名色,不知令知。云何不修令修?謂止、觀,不修令修。云何不得令得?謂般涅槃,不得令得,是名比丘方便所應。」

補縷低迦白佛言:「瞿曇!是義比丘方便所應,是堅固比丘方便所應,所謂盡諸有漏。」

時,補縷低迦外道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校勘]

宋、元、明、聖四本無「議」字。

宋、元、明三本無「年」字。

大正藏無「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其」,明本作「具」。

「止」,聖本作「正」。

[註解]

空舍:空屋。

此應此不應,此合此不合:如是應做的,如是不應做的;如是合宜的,如是不合宜的。(?? 應、合是不是指相應、契合?)

邊畔:田的邊界。

無應不應,無合不合:沒有制定應做不應做(的戒律),合不合宜(的儀軌)。(??見上)

團治泥土:捏泥巴。

方便所應:所應該努力的。(??所應是不是指所相應、契合,不是應該之意?)

名色:即色、受、想、行、識五陰。其中「名」是「受、想、行、識」四陰,即所有心理的運作,沒有形體而只能用名字來詮釋,因此稱作「名」;「色」即色陰,也就是物質及物理世界的現象。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五取蘊」。

盡諸有漏:斷盡所有的煩惱。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表示外道的妄語猶如兒戲,而修行人應勤修戒定慧以解脫:

  1. 不清淨者令其清淨:戒
  2. 不調令調:六根
  3. 諸不定者令得正受:心
  4. 不解脫者令得解脫:心的貪、恚、癡
  5. 不斷令斷:無明、有愛
  6. 不知令知:名色
  7. 不修令修:止、觀
  8. 不得令得:般涅槃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