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930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勤修佛法不怕命終時忘了三寶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迦毘羅衛國安隱豐樂,人民熾盛①,我每出入時,眾多翼ⓐ從②,狂象、狂人、狂乘③常與是俱。我自恐與此諸狂俱生俱死,忘於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終之時,當生何處?」
佛告摩訶男:「莫恐,莫怖,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譬如大樹,順下、順注、順輸,若截根本,當墮何處④?」
摩訶男白佛:「隨彼順下、順注、順輸。」
佛告摩訶男:「汝亦如是,若命終時,不生惡趣,終亦無惡。所以者何?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塚間,風漂ⓒ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
時,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 「翼」,大正藏原為「羽」,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翼」。
ⓑ 宋、元、明、聖四本無「之」字。
ⓒ 「漂」,大正藏原為「飄」,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漂」。
ⓓ 「曝」,宋、元、明三本作「暴」。
ⓔ 「末」,聖本作「沫」。
[註解]
① 人民熾盛:人口眾多,相當熱鬧。
② 翼從:隨從。
③ 狂象、狂人、狂乘:失控的大象、失控的人、失控的車輛。按:這一段是講在人多熱鬧的地方,也可能是非多、意外多。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狂象奔車、逸馬、狂走之人」,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遊走的象,遊走的馬,遊走的車,遊走的貨車,遊走的人」。
④ 譬如大樹,順下、順注、順輸,若截根本,當墮何處:譬如有一棵大樹,生長的過程中一直順著某個方向垂下、傾斜、偏向,如果把這棵樹從基部砍斷,它會倒到哪邊?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譬如大樹初生長時,恒常東靡,若有斫伐,當向何方,然後墜落?」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猶如樹木向東彎下、向東傾斜、向東偏斜,被切斷根的它往哪邊倒下?」。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命終的去處
對於凡夫命終後會往生到哪裡,佛陀常強調業力是根本,例如本經所說:「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昇,向安樂處」,《中阿含經》卷三〈業相應品2〉第17經伽彌尼經則以重石沈水比喻惡貫滿盈的人:「十種不善業道,黑有黑報,自然趣下,必至惡處。」
隨業受報時也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例如《中阿含經》卷四十四〈根本分別品2〉第171經分別大業經:「或復死時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見相應,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也就是說臨終時的心念也會有所影響,尤其憶念三寶或六念有助於往生善處,如《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二〈力品38〉第10經所說:「眾生身、口、意行惡,彼若命終,憶如來功德,離三惡趣,得生天上;正使極惡之人,得生天上,是謂第六如來功德。」
相對地,橫死或被陷害而死的人,由於不甘願或瞋心,也可能對往生去向造成負面影響。釋氏摩訶男怕遭遇這種意外而問佛,佛陀則表示釋氏摩訶男已長久修習念佛、念法、念僧,長久熏習信,戒、施、聞、慧,所以縱使意外身亡,也會往生善處。
後世的論師也有將這些因素整理為隨重、隨習、隨念,例如提婆達兜造五逆惡業而墮地獄是隨重,本經提到釋氏摩訶男長期薰習佛法而上昇天界是隨習,臨終時憶念三寶或六念而往生善處則為隨念。
平日持之以恆地修習佛法,不僅能確保本經所提到的隨習去向,也能預防重大惡業,甚至成就禪定等重大善業,並成為臨終時隨念的基礎。
- 釋氏摩訶男捨身救人
從本經中釋氏摩訶男的提問來看,他可能性格較為小心謹慎,深怕任何的意外導致命終時不能往生善道。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等見品34〉第2經、《出曜經》卷三〈無常品1〉下、《五分律》卷二十一等經律記載,流離王揮兵入釋迦族的城中屠城時,釋氏摩訶男請求流離王在他潛入水中的這段時間讓釋迦族人逃生,浮起後才繼續殺戮。流離王答應後,釋氏摩訶男潛到水底,將頭髮綁在樹根上而溺斃,不再浮起,因此救了非常多釋迦族人,並讓流離王生起了一絲悔意。
若就釋氏摩訶男小心謹慎的個性,縱然可以救許多人,或許也不敢溺斃自己,畢竟這可能算是某種程度的自殺,而自殺通常會感召地獄惡報。或許,佛陀在本經的這番開示,讓他更深入瞭解因果的原理,也才能從容赴義、無所畏懼地捨己救人,不再擔憂往生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