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911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摩尼珠髻聚落主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先日國王集諸大臣,共論議言:『云何沙門釋子比丘自為受畜金銀寶物,為淨耶?為不淨耶?』其中有言:『沙門釋子應受畜金銀寶物。』又復有言:『不應自為受畜金銀寶物。』世尊!彼言沙門釋子應自為受畜金銀寶物者,為從佛聞?為自出意說?作是語者,為隨順法?為不隨順?為真實說?為虛妄說?如是說者,得不墮於呵責處耶?」

佛告聚落主:「此則妄說,非真實說、非是法說、非隨順說,墮呵責處。所以者何?沙門釋子自為受畜金銀寶物者,不清淨故;若自為己受畜金銀寶物者,非沙門法、非釋種子法。」

聚落主白佛言:「奇哉!世尊!沙門釋子受畜金銀寶物者,非沙門法、非釋種子法,此真實說。世尊!作是說者,增長勝妙,我亦作是說:『沙門釋子不應自為受畜金銀寶物。』」

佛告聚落主:「若沙門釋子自為受畜金銀珍寶清淨者,五欲功德悉應清淨。」

摩尼珠髻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知摩尼珠髻聚落主去已,告尊者阿難:「若諸比丘依止迦蘭陀竹園住者,悉呼令集於食堂。」

時,尊者阿難即受佛教,周遍宣令依止迦蘭陀竹園比丘集於食堂。比丘集已,往白世尊:「諸比丘已集食堂,惟世尊知時。」

爾時,世尊往詣食堂,大眾前坐,坐已,告諸比丘:「今日有摩尼珠髻聚落主來詣我所,作如是言:『先日國王集諸大臣,作如是論議:「沙門釋子自為受畜金銀寶物,為清淨不?」其中有言清淨者,有言不清淨者。今問世尊,言清淨者,為從佛聞?為自妄說?』……」如上廣說。「彼摩尼珠髻聚落主聞我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諸比丘!國王、大臣共集論議,彼摩尼珠髻聚落主於大眾前師子吼說:『沙門釋種子不應自為受畜金銀寶物。』諸比丘!汝等從今日,須木索木、須草索草、須車索車、須作人索作人,慎勿為己受取金銀種種寶物。」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摩尼珠髻聚落主」,巴利本作 Maṇicūḷaka gāmaṇi。

「詣」,大正藏原為「諒」,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詣」。

[註解]

自為受畜金銀寶物:為自己而收受金錢財寶。

自出意說:隨自己的意思(編造)而說。

隨順法:依從正法。指所說是正確的。

墮於呵責處:被他人呵罵責難。

隨順說:正確的說法。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法隨法地回答」。

釋種子:釋迦族血統的人,這裡指佛陀的弟子。

若沙門釋子自為受畜金銀珍寶清淨者,五欲功德悉應清淨:假如佛教的出家人為自己而收受金錢財寶是清淨的話,那麼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這五種欲的功能應該都是清淨的了。也就是說出家人為自己而收受金錢財寶其實是不清淨的。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如斯沙門,得捉金等及以錢寶,亦應恣令受於五欲」,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對任何人來說,如果金銀是適當的,則五種欲對他也是適當的;對任何人來說,如果五種欲是適當的,村長!則你絕對能認為他是非沙門法、非釋迦人之子的法。 」

食堂:飯廳。

須木索木:須要木材時,向在家人化緣索取木材。

作人:僕人、工人。

[對應經典]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