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573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林中。時,有阿耆毘ⓐ外道①是質多羅ⓑ長者先人親厚②,來詣質多羅長者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住。
質多羅長者問阿耆毘外道:「汝出家幾時?」
答言:「長者!我出家已ⓒ來二十餘年。」
質多羅長者問言:「汝出家來過二十年,為得過人法,究竟知見,安樂住不?」
答言:「長者!雖出家過二十年,不得過人法,究竟知見,安樂住,唯有躶形③、拔髮④、乞食,人間遊行,臥於土中。」
質多羅長者言:「此非名稱法、律,此是惡知,非出要道⑤,非曰等覺⑥,非讚歎處,不可依止。唐⑦名出家過二十年,裸形、拔髮、乞食,人間遊行,臥灰土中。」
阿耆毘問質多羅長者:「汝為沙門瞿曇作弟子,於今幾時?」
質多羅長者答言:「我為世尊弟子過二十年。」
復問質多羅長者:「汝為沙門瞿曇弟子過二十年,復得過人法,勝、究竟知見不?」
質多羅長者答言:「汝ⓓ今當知ⓔ,質多羅長者要不復經由胞胎而受生,不復增於丘塜,不復起於血氣⑧,如世尊所說五下分結⑨,不見一結而不斷者,若一結不斷,當復還生此世。」
如是說時,阿耆毘迦悲歎涕淚ⓕ,以衣拭面,謂質多羅長者言:「我今當作何計?」
質多羅長者答言:「汝若能於正法、律出家者,我當給汝衣鉢供身之具。」
阿耆毘迦須臾思惟已,語質多羅長者言:「我今隨汝ⓖ,示我所作。」
時,質多羅長者將⑩彼阿ⓗ耆毘迦往詣諸上座所,禮諸上座足,於一面坐。白諸上座比丘言:「尊者!此阿耆毘迦是我先人親厚,今求出家作比丘,願諸上座度令出家,我當供給衣鉢眾具。」
[校勘]
ⓐ 「阿耆毘」,巴利本作 (Ājīva)Acela。
ⓑ 「質多羅」,巴利本作 Citta。
ⓒ 「已」,宋、元、明、聖四本作「以」。
ⓓ 「汝」,聖本作「如」。
ⓔ 聖本無「知」字。
ⓕ 「淚」,宋、元、明、聖四本作「泗」。
ⓖ 「汝」,大正藏原為「喜」,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汝」。
ⓗ 「阿」,元本作「何」。
[註解]
① 外道:佛教以外的宗教。另譯作「異學」。
② 親厚:朋友。
③ 躶形:裸體;不穿衣服。
④ 拔髮:拔自己的頭髮,以產生痛苦,作為苦行。
⑤ 非出要道:不是出離生死的方法。
⑥ 等覺:真正的覺悟、證悟。又譯為「正覺」。
⑦ 唐:徒然;虛。如在「功不唐捐」一詞中的意思。
⑧ 不復經由胞胎而受生,不復增於丘塜,不復起於血氣:不會再投生人間成為胎兒出生,不再多一座墳墓,不再有血肉之軀。
⑨ 五下分結:身見(執著於有恆常不變的自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貪欲、瞋恚。斷除五下分結,即為第三果聖者,這一世結束後就不再生於欲界,例如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
⑩ 將:率領。讀音同「匠」。
⑪ 袈裟:出家人所穿的衣服,須經染色,以別於在家人所穿的白衣。又作「染色衣」。
⑫ 善男子:信佛的好男人。
[對應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