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388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是名比丘斷五支成六分守護於一依倚於四捨除諸諦離四衢證諸覺想自身所作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純一清白,名為上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倚」,大正藏原為「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倚」。

[註解]

斷五支:斷除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成六分:成就對六根的守護;當六根對六境時,不喜不憂而安住於捨,有正念、正知。

守護於一:以正念守護心。

依倚於四:依於四種事;《成實論》表示可解讀四種事為著糞掃衣、常行乞食、依樹下坐、服陳棄藥,也可解讀為熟思而遠離(惡象、惡馬等)、熟思而習近(衣服、飲食等)、熟思而除遣(散亂、疲勞等)、熟思而忍受(寒熱等)。相當的南傳經文解釋為後者。相當的《增壹阿含經》經文解釋作四神足

捨除諸諦:捨棄外道以為真實的各種邪見。

離四衢:遠離種種的希求、執著。「四衢」是十字路口,《雜阿含經》卷十第265經將「識無堅實」比喻為幻師在四衢道頭變出各種幻境,其中「四衢」可對應到卷二第39經所說的「四識住」。

證諸覺想:契合真理地了知各種念頭;捨斷欲貪的念頭(欲覺)、生氣的念頭(恚覺)、加害的念頭(害覺)。

自身所作:對應經典作「身行猗息」、「離身行」,指入第四禪。

心善解脫:心徹底地解脫。

慧善解脫:以智慧徹底地斷除煩惱而解脫,即斷無明。

純一清白:完全清淨的修行。又譯為「純一滿淨,梵行清白」。

[讀經拾得]

本經、《雜阿含經》卷三第71經、《長阿含經》卷九第10經十上經、《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二〈結禁品46〉第2經、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0〈救護品2〉第20經、南傳《長部尼柯耶》第33經,都有「斷五支、成六支……」這十項比喻。這幾經的主題以及比喻項目,整理如下:

《雜阿含經》卷三第71經:知有身,斷有身集,證有身滅,修斷有身道
斷五枝成六枝守護一依四種棄捨諸諦離諸求淨諸覺身行息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純一立梵行,無上士
《雜阿含經》卷十五第388經: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
斷五支成六分守護於一依倚於四捨除諸諦離四衢證諸覺想自身所作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純一清白,名為上士
《長阿含經》卷九第10經十上經:十難解法;十賢聖居
除滅五枝成就六枝捨一依四滅異諦勝妙求無濁想身行已立心解脫慧解脫
《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二〈結禁品46〉第2經:聖賢所居之處有十事,三世諸聖常處其中
五事已除成就六事恒護一事將護四部眾觀諸劣弱平等親近正向無漏依倚身行心善解脫智慧解脫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0〈救護品2〉第20經:十個過去、現在、未來聖者的住所
五支已捨斷六支已具備有一個守護有四個倚靠各自真理已除去尋求已捨並徹底衰滅無混濁意向身行已寧靜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南傳《長部尼柯耶》第33經:十個聖者的住所
五支已捨斷六支已具備有一個守護有四個倚靠各自真理已除去尋求已捨並徹底衰滅無混濁意向身行已寧靜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這十項比喻的佛法解說,已白話解釋於「註解」中,若有興趣探究各經、論中對這十項比喻的解說異同,可參考線上的「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