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186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
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
佛告比丘:「頭衣燒然尚可暫忘,無常盛火當盡斷。為斷無常火[*]故,當修止。斷何等法無常故,當修止?謂斷色無常故,當修止;斷受、想、行、識無常故,當修止……」如是廣說,乃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亦如上說。
如修止八經,如是修觀八經,亦如上說。
如當斷十六經,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一一十六經,亦如上說。
「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知;受、想、行、識亦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正觀者,於色生厭,受、想、行、識生厭;厭已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如是動搖、旋轉、尫瘵①、破壞、飄疾、朽敗、危頓、不恒、不安、變易、惱苦、災患、魔邪、魔勢、魔器,如沫、如泡、如芭蕉、如幻,微劣、貪嗜、殺摽、刀劍、疾妬②、相殘、損減、衰耗、繫縛、搥打、惡瘡、癰疽、利刺、煩惱、讁罰③、陰蓋、過患、處愁、慼、惡知識,苦、空、非我、非我所,怨家、連鏁、非義、非安慰,熱惱、無蔭、無洲、無覆、無依、無護,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憂悲法、惱苦法、無力法、羸劣法、不可欲法、誘引法、將養法、有苦法、有殺法、有惱法、有熱法、有相法、有吹法、有取法、深嶮法、難澁法、不正法、兇暴法、有貪法、有恚法、有癡法、不住法、燒然法、罣閡ⓐ法、災法、集法、滅法、骨聚法、肉段法、執炬法、火坑法,如毒蛇、如夢ⓑ假ⓒ借、如樹果ⓓ、如屠牛者、如殺人者、如觸露、如淹水、如駛流④、如織縷、如輪涉ⓔ水、如跳杖ⓕ⑤、如毒瓶、如毒身、如毒華、如毒果[*]、煩惱動。如是,比丘ⓖ!乃至斷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乃至滅沒,當修止觀。
「斷何等法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乃至滅沒,修止觀?謂斷色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乃至滅沒,故修止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是故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生厭,於受、想、行、識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閡」,宋、元、明三本作「礙」。
ⓑ 「夢」,宋、元、明三本作「夢如」。
ⓒ 「假」,大正藏原為「價」,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假」。
ⓓ 「果」,宋、元二本作「菓」。[*]
ⓔ 「涉」,大正藏原為「沙」,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涉」。
ⓕ 「杖」,宋、元、明三本作「狀」。
ⓖ 宋、元、明三本無「丘」字。
ⓗ 宋、元、明三本無「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十八字。
[註解]
① 尫瘵:又弱又病。「尫」是「弱」,「瘵」是「病」。
② 妬:「妒」的異體字。
③ 讁罰:責罰。
④ 駛流:迅速的水流。
⑤ 跳杖:跳起的杖子。參見《雜阿含經》卷十六第430、431經及卷三十四第954經所說,擲杖空中不是杖頭、就是杖尾、杖腹落地,比喻輪迴當中一定曾墮地獄道、畜生道、或餓鬼道。
[讀經拾得]
觀五陰無常、苦、空、非我,不只是概念,更是需要實證的。實證的修法,最常見的就是「止觀」:「止」是心專注於一處(或一境)而不散亂,例如專注在呼吸上,止息想念與思慮,可以培養「定」;「觀」是洞察,例如觀無常,可以培養「慧」。止、觀配合,則可以實證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