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1178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彌絺羅菴羅園中。

時,有婆四吒婆羅門尼,有六子相續命終,念子發狂,裸形被髮,隨路而走,至彌絺羅菴羅園中。

爾時,世尊無量大眾圍繞說法,婆四吒婆羅門尼遙見世尊,見已,即得本心,慚愧羞恥,歛身蹲坐。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取汝鬱多羅僧與彼婆四吒婆羅門尼,令著聽法。」尊者阿難即受佛教,取衣令著。

時,婆羅門尼得衣著已,至於佛前,稽首禮佛,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為其說法,、教、照、喜已,如佛常法,說法次第……乃至信心清淨,受三自歸,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彼婆四吒優婆夷於後時,第七子忽復命終,彼優婆夷都不啼哭憂悲惱苦。時,婆四吒優婆夷夫說偈而告婆四吒優婆夷言:

「先諸子命終,  念子生憂苦,
 晝夜不飲食,  乃至發狂亂。
 今喪第七子,  而不生憂苦?」

婆四吒優婆夷即復說偈答其夫言:

「兒孫有千數,  因緣和合生,
 長夜遷過去,  我與君亦然。
 子孫及宗族,  其數無限量,
 彼彼所生處,  更互相殘食。
 若知生要者,  何足生憂苦
 我已知出離,  生死存亡相,
 不復生憂苦,  入佛正教故。」

時,婆四吒優婆夷夫說偈歎言

「未曾所聞法,  而今聞汝說,
 何處聞說法,  不念子憂悲?」

婆四吒優婆夷說偈答言:

「今日等正覺,  在彌絺羅國,
 菴羅樹園中,  永離一切苦,
 演說一切苦、  苦習、苦寂滅、
 賢聖八正道,  安隱趣涅槃。
 則是我大師,  深樂其正教。
 我已知正法,  能開子憂苦。」

其夫婆羅門復說偈言:

「我今亦當往,  彌絺菴羅園,
 彼世尊亦當,  開我子憂苦。」

優婆夷復說偈言:

「當觀等正覺,  柔軟金色身;
 不調者能調,  廣度海流人。」

爾時,婆羅門即嚴駕乘於馬車,詣彌絺羅菴羅園。遙見世尊,轉增信樂,詣大師前。

彼時,大師即為說偈,開其法眼,苦、習[*]、滅、道,正向涅槃。彼即見法,成無間等。既知法已,請求出家。

時,婆羅門即得出家,獨靜思惟,乃至得阿羅漢。世尊記說:「於第三夜,逮得三明。」得三明已,佛即告之:「命遣御者乘車還家,告婆四吒優婆夷,令發隨喜,語言:『婆羅門往見世尊,得淨信心,奉事大師,即為說法,為開法眼,見苦聖諦、苦集、苦滅、賢聖八道,安趣涅槃,成無間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世尊記說:「於第三夜,具足三明。」』」

時,彼御者奉教疾還。時,婆四吒優婆夷遙見御者空車而還。即遙問言:「婆羅門為見佛不?佛為說法,開示法眼,見聖諦不?」

御者白言:「婆羅門已見世尊,得淨信心,奉事大師,為開法眼,說四聖諦,成無間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專精思惟。世尊記說:『於第三夜,具足三明。』」

時,優婆夷心即隨喜,語御者言:「車馬屬汝,加復賜汝金錢一千,已汝傳信言:『婆羅門宿闍諦,已得三明。』令我歡喜故。」

御者白言:「我今何用車馬金錢為?車馬金錢還優婆夷,我今當還婆羅門所,隨彼出家。」

優婆夷言:「汝意如此,便可速還。不久亦當如彼所得,具足三明,隨後出家。」

御者白言:「如是,優婆夷!如彼出家,我亦當然。」

優婆夷言:「汝父出家,汝隨出家,我今不久亦當隨去。如空野大龍,乘虛而遊,其餘諸龍、龍子、龍女悉皆隨去,我亦如是,執持衣鉢,易養易滿。」御者白言:「優婆夷!若如是者,所願必果,不久當見優婆夷少欲知足,執持衣鉢,人所棄者,乞受而食,剃髮染衣,於陰、界、入斷除愛欲,離貪繫縛,盡諸有漏。」

彼婆羅門及其御者、婆四吒優婆夷、優婆夷女孫陀槃梨,悉皆出家,究竟苦邊。

[校勘]

「示」,大正藏原為「云」,今依據前後文改做「示」。

「第」,大正藏原為「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第」。

「要」,宋、元、明三本作「惡」。

「言」,大正藏原為「曰」,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言」。[*]

宋、元、明三本無「說」字。

「習」,元、明二本作「集」。[*]

宋、元、明三本無「羅」字。

「婆羅」,大正藏原為「羅婆」,今依據前後文改做「婆羅」。

[註解]

彌絺羅:中印度的古城,是鞞陀提國的首都,屬於跋耆族。《中阿含經》卷十四第67經記載,佛陀在過去世曾於此城的林中作轉輪聖王,之後出家修行但沒有解脫。又譯為「彌梯羅」、「彌薩羅」。

如佛常法,說法次第:如同佛陀通常對人說法開示的過程、次序,例如《中阿含經》卷三十二〈大品1〉第133經優婆離經:「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毀呰欲為災患,生死為穢,稱歎無欲為妙,道品白淨。世尊為彼說如是法已,佛知彼有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昇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蓋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謂如諸佛所說正要,世尊便為彼說苦、習、滅、道。」(CBETA, T01, no. 26, p. 630, c1-7)

三自歸:自己宣誓歸依佛、法、僧三寶。

若知生要者,何足生憂苦:如果知道生死的關鍵,又何須(因喪子而)生起憂苦。

優婆夷言,汝父出家,汝隨出家:《雜阿含經》本句之前疑似經文有闕漏。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在本句之前有一段記載:「婆私吒言:「汝若如是,實為甚善。若汝出家,速能獲得阿羅漢道。」婆私吒語其女言:「汝善治家,受五欲樂,我欲出家。」女孫陀利即白母言:「我父尚能捨五欲樂,出家求道,我今亦當隨而出家,離念兄弟眷戀之心,如大象去,小象亦隨,我亦如是,當隨出家,執持瓦鉢而行乞食。我能修於易養之法,不作難養。」婆私吒言:「汝所欲者,真為吉善,所願必成。我今觀汝不久必當得盡於欲,離諸結使。」時,婆羅門婆羅闍、婆私吒、并孫陀利,悉共相隨,俱時出家,皆得盡於諸苦邊際。」(CBETA, T02, no. 100, p. 406, a15-25)

陰、界、入:五陰、十八界(或六界)、六入處。其中「界」是「差別、分界、種類」的意思,「十八界」為: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有人將此處的「界」解為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界」,則此段經文指觀五陰、觀六界(界分別觀)、觀六入處,而解脫執著。

[對應經典]

 

[進階辨正]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