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1097經
如是我聞:
時,石主釋氏聚落多人疫死。處處人民,若男若女,從四方來受持三歸,其諸病人,若男若女,若大若小,皆因來者自稱名字:「我某甲等,歸佛、歸法、歸比丘僧。」舉村舉邑,皆悉如是。
爾時,世尊勤為聲聞說法。
時,諸信心歸三寶者,斯則皆生人、天道中。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於釋氏石主釋氏聚落,勤為四眾說法。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化作年少,往住佛前,而ⓐ說偈言:
「何為勤說法, 教化諸人民,
相違不相違, 不免ⓑ於驅馳②,
已ⓒ有繫縛故, 而為彼說法?」
爾時,世尊作是念:「惡魔波旬欲作嬈亂。」即說偈言:
「汝夜叉當知, 眾生群集生,
諸有智慧者, 孰能不哀愍?
以有哀愍故, 不能不教化,
哀愍諸眾生, 法自應如是③。」
惡魔波旬作是念:「沙門瞿曇已知我心。」內懷憂慼,即沒不現。
[校勘]
ⓐ 「而」,宋、元、明、聖四本無「而」字。
ⓑ 「免」,聖本作「勉」。
ⓒ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已」。
[註解]
① 石主釋氏聚落:位於拘薩羅國的釋迦族村落。「石主」為以石頭砌成的圍欄,為此釋迦族村落的特徵。
② 相違不相違,不免於驅馳:(人們聽了法後)有的排斥、有的不排斥,難免造成勞心、費力。按:舉例而言,聽法的人排斥,則可能引起世俗說法者的瞋心,聽法的人喜愛,則可能引起世俗說法者的貪心。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在順從與排斥上執著」。
③ 法自應如是:本來就應該如此;自然就應該這樣。又譯為「法爾如是」。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波旬化作的少年質疑佛陀說法是否是因為有執著?佛陀當然不執著,而是哀愍眾生所以說法,有智慧的人自然會哀愍眾生。
不只波旬曾這麼質疑,卷二十二第577經記載曾有天人也問佛陀為何要說法?佛陀回答:「一切眾生類,悉共相纏縛,其有智慧者,孰能不愍傷?善逝哀愍故,常教授眾生,哀愍眾生者,是法之所應。」(CBETA, T02, no. 99, p. 153, c27-p. 154, a1) 意義和本經偈誦相同。
許多人說法是為了獲得認同,甚至是為了名聞利養,那麼來人排斥說法就起瞋心、來人接納說法就起貪心,而無法解脫。相較之下,佛弟子說法是為了解脫而自利利他,也可參照《中阿含經》卷八〈未曾有法品4〉第33經侍者經:「我從如來受持八萬法聚,初無是心:『我受此法,為教語他。』諸賢!但欲自御自息,自般涅槃故。」(CBETA, T01, no. 26, p. 473, b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