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1081經
如是我聞:
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㮈[*]城乞食。時,有異比丘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於其路邊,住一樹下,起不善覺①,以依惡貪②。
爾時,世尊見彼比丘住一樹下,以生不善覺,依惡貪嗜③,而告之曰:「比丘!比丘!莫種苦種④,而發熏ⓑ生臭⑤,汁漏流出。若比丘種苦種子,自發薰ⓒ生臭,汁漏流出者,欲令蛆ⓓ蠅⑥不競集者,無有是處。」
時,彼比丘作是念:「世尊知我心之惡念。」即生恐怖,身毛皆豎。
爾時,世尊入城乞食畢,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入室坐禪。晡時從禪覺,至於僧中,於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我今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見一比丘住於樹下,以ⓔ生不善覺,依惡貪嗜。我時見已,即告之言:『比丘!比丘!莫種苦種,發熏生臭,惡汁流出。若有比丘種苦種子,發熏生臭,惡汁流出,蛆[*]蠅不集,無有是處。』時,彼比丘即思念:『佛已知我心之所念。』慚愧恐怖,心驚毛豎,隨路而去。」
時,有異比丘從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世尊!云何苦種?云何生臭?云何汁流⑦?云何蛆[*]蠅?」
佛告比丘:「忿⑧怒⑨煩⑩怨⑪,名曰苦種。五欲功德,名為生臭。於六觸入處⑫不攝律儀,是名汁流。謂觸入處不攝已,貪、憂、諸惡不善心競生,是名蛆[*]蠅。」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耳目不防護, 貪欲從是生,
是名為苦種。 生臭汁潛流,
諸覺觀氣味, 依於惡貪嗜,
聚落及空處, 若於晝若夜,
遠離修梵行, 究竟於苦邊,
若內心寂靜, 決定諦明了⑬。
臥覺常安樂, 諸惡蛆[*]蠅滅,
正士所習近, 善說賢聖路。
了知八正道, 不還更受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㮈」,宋、元、明三本作「奈」。*
ⓑ 「熏」,聖本無「熏」字。
ⓒ 大正藏無「薰」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 「蛆」,宋、聖二本作「疽」。*
ⓔ 「以」,聖本作「坐」。
[註解]
① 不善覺:不好的念頭。這裡「覺」是「尋」的舊譯,是投向的注意力。
② 惡貪:嚴重的貪欲。
③ 貪嗜:即貪欲。「嗜」即喜愛、貪求。
④ 苦種:使人苦惱的來源。種子,指原因、來源。經文指,忿、怒、煩、怨。 (刪除)
⑤ 生臭:這裡指由忿怒煩怨所引起的苦惱情緒。 (刪除)
⑥ 蛆蠅:蛆,是幼蟲;蠅,是成蟲。此處用來比喻貪、憂等不善心,一個一個的出生、增長。 (刪除)
⑦ 汁流:此處指在乞食時,沒有攝心,持守威儀。放縱不善心,好像湯汁從發臭的物品流出來。 (刪除)
⑧ 忿:憤怒。(忿怒煩怨:忿、怒、怨皆為瞋心的表現。「忿」與「怒」同義,偏向內心的不滿表現於外;「怨」則偏向內心的不滿抱著不放。「煩」為內心躁動不安,能引發瞋心。)
⑨ 怒:比忿更強烈生氣的情緒。 (刪除)
⑩ 煩:熱頭痛,所產生不愉快的情緒。 (刪除)
⑪ 怨:輕微的恨情緒。埋怨、抱怨。 (刪除)
⑫ 六觸入處:由「六觸」進入身心的管道,常特指六觸使人心意動搖、產生貪愛的過程、時空、或情境。六觸是「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這裡的「觸」特指感官、外境、識,三者接觸,是十二因緣之一。
⑬ 決定諦明了:確定、真實不虛地明白了知。「諦」是真實不虛的意思。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對於有修行止觀的人,可以發現享受五欲雖然快樂,卻也時時有苦。以享受米其林五星級美食為例,想要美食的當下,這個渴望就有「求不得苦」;享受美食的當下,在色香味俱全麻痺感官的背後是「五陰熾盛苦」;享受完美食,吃完了,則是「愛別離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