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心要能夠平靜,才能夠當下映出一切
#1
@Facebook
「心要能夠平靜,才能夠當下映出一切」

心就算是追尋好的目標,也有可能因為好的目標而心自己騙自己

故事:

今天早上我在準備 一些學分事項,下午的時候,放逸跑去看漫畫,但還是沒有忘記
去森林走走獨處的時間,走著走著突然想到:

早上算有進度

下午吃飽飯1430,1430看漫畫到1800,共花了3.5 hr

雖然說,我是已經預計下午進度大概會差而自己放逸的

但是若就以往來看,以往就會想:哎呀,趕快補上進度,一天至少要4~6小時工作時
數,晚上就會很趕很趕,但下午沒休息+看漫畫用掉的精神力=>晚上再怎麼趕,必然
會被很差的身心狀態吃掉可以用功工作的時間,但是以前的自欺欺人理想模式會告訴
自己:

「沒關係,晚上可以暴氣努力從1930努力到2330整整四小時」

但實際上是根本做不到完整4hr一直做事的,工作時數是怎麼樣都喚不回了

對比理想狀態:

早上算1.5hr,下午理想是:

1430-1530 走森林

1530-1600 睡覺

1600-1730 工作時數

1730-1900 吃飯兼彈性時數

晚上只要再做1.5~2.5hr即可

表面上來看,晚上暴氣4小時似乎可以趕上理想狀態的晚上2.5hr加上下午的1.5hr,
但這是大大大的「錯誤」,也是我今天走森林時直觀所察覺的

理想狀態下的下午 1.5hr 是精神好、放鬆的做事,而理想狀態下的晚上1.5~2.5hr 
,更是有著下午已經調查完學分事項,可以好好閱讀 認知矯正、作帳領錢的閒暇並
且高效能時段

比對 很趕的晚上 4hr:要一直看學分事項,而且失去方向,雖說做久了還是會有方
向,但畢竟心情緊張(人心很奇怪,越能放鬆沉澱,越能產出東西),會變成忙碌的一
頭做,作完學分事項想做帳,已經累了,這時候大概才過1.5~2hr而已,之後不太可
能再繼續做,效能降的更快,大概近11點了,也就是現在的我

因此可以發現,因為投入某事物而造成的時間的流逝,不只帶來事件之後的認知、外
界的反饋(果報)。

不同事物上的時間投入,也要去考慮投入後對自己身心狀態的影響,已經那樣的身心
狀態是否能夠再做接下來的事,是一種動態的思考,而不是把自己當作超人,認為自
己何時都能夠做事(不過,這樣自欺欺人的認知,我也持續很久了)

因此,符合佛法思考以及生活觀察的是,一念之差往往導致:

正確的時間點做對的事、提早面對問題的正面效應:

趁勝追擊、勢如破竹、錦上添花

正確的時間放逸的失去,時間流逝而問題依舊:屋漏偏逢連夜雨

差別只在一開始的一念:我要去看漫畫 or 回研究室

以往因為過度執著要達到每天工作時數的目標,反而看不到這樣的循環,今天雖然下
午放逸了,但去森林獨自行走時,這樣的模式卻浮現在意識中,也代表過度想要達成
某目標,其實也會讓心欺騙自己,讓心不帶批判、不帶追求、純粹的觀察,反而比較
會看到真相

而這樣案例的思考,佛經中只用短短的兩個名詞就囊括了

等流因果、異熟因果
Tue Aug 09 23:11:17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心要能夠平靜,才能夠當下映出一切
#2
@Facebook
「心要能夠平靜,才能夠當下映出一切」

心就算是追尋好的目標,也有可能因為好的目標而心自己騙自己

故事:

今天早上我在準備 一些學分事項,下午的時候,放逸跑去看漫畫,但還是沒有忘記
去森林走走獨處的時間,走著走著突然想到:

早上算有進度

下午吃飽飯1430,1430看漫畫到1800,共花了3.5 hr

雖然說,我是已經預計下午進度大概會差而自己放逸的

但是若就以往來看,以往就會想:哎呀,趕快補上進度,一天至少要4~6小時工作時
數,晚上就會很趕很趕,但下午沒休息+看漫畫用掉的精神力=>晚上再怎麼趕,必然
會被很差的身心狀態吃掉可以用功工作的時間,但是以前的自欺欺人理想模式會告訴
自己:

「沒關係,晚上可以暴氣努力從1930努力到2330整整四小時」

但實際上是根本做不到完整4hr一直做事的,工作時數是怎麼樣都喚不回了

對比理想狀態:

早上算1.5hr,下午理想是:

1430-1530 走森林

1530-1600 睡覺

1600-1730 工作時數

1730-1900 吃飯兼彈性時數

晚上只要再做1.5~2.5hr即可

表面上來看,晚上暴氣4小時似乎可以趕上理想狀態的晚上2.5hr加上下午的1.5hr,
但這是大大大的「錯誤」,也是我今天走森林時直觀所察覺的

理想狀態下的下午 1.5hr 是精神好、放鬆的做事,而理想狀態下的晚上1.5~2.5hr 
,更是有著下午已經調查完學分事項,可以好好閱讀 認知矯正、作帳領錢的閒暇並
且高效能時段

比對 很趕的晚上 4hr:要一直看學分事項,而且失去方向,雖說做久了還是會有方
向,但畢竟心情緊張(人心很奇怪,越能放鬆沉澱,越能產出東西),會變成忙碌的一
頭做,作完學分事項想做帳,已經累了,這時候大概才過1.5~2hr而已,之後不太可
能再繼續做,效能降的更快,大概近11點了,也就是現在的我

因此可以發現,因為投入某事物而造成的時間的流逝,不只帶來事件之後的認知、外
界的反饋(果報)。

不同事物上的時間投入,也要去考慮投入後對自己身心狀態的影響,已經那樣的身心
狀態是否能夠再做接下來的事,是一種動態的思考,而不是把自己當作超人,認為自
己何時都能夠做事(不過,這樣自欺欺人的認知,我也持續很久了)

因此,符合佛法思考以及生活觀察的是,一念之差往往導致:

正確的時間點做對的事、提早面對問題的正面效應:

趁勝追擊、勢如破竹、錦上添花

正確的時間放逸的失去,時間流逝而問題依舊:屋漏偏逢連夜雨

差別只在一開始的一念:我要去看漫畫 or 回研究室

以往因為過度執著要達到每天工作時數的目標,反而看不到這樣的循環,今天雖然下
午放逸了,但去森林獨自行走時,這樣的模式卻浮現在意識中,也代表過度想要達成
某目標,其實也會讓心欺騙自己,讓心不帶批判、不帶追求、純粹的觀察,反而比較
會看到真相

而這樣案例的思考,佛經中只用短短的兩個名詞就囊括了

等流因果、異熟因果
Tue Aug 09 23:11:17 201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