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分享] 緣起法
#1
hank
看了這集,終於能明白「俗數法與非俗數法的差別」

摘要(2)

☆☆☆對滅苦有幫助的緣起:俗數法與非俗數法的差別☆☆☆

佛陀發現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緣
起緣滅自然法則,又將此涵蓋一切緣起緣滅法則,建立在十二支緣起
緣滅上,使它貫通一切的緣起緣滅法則,能在有生命的身心上,自覺
苦集苦滅,這是一個偉大的智慧!

只有如此,才能將俗數法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的自然法則,運用在非俗數法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出世間自然法則上。

如果只發現緣起緣滅法則,而沒有將此緣起緣滅法則,建立在苦集滅
道的十二緣起法則上,那麼就不可能對滅苦有所幫助了,所以才會分
為俗數法和非俗數法。

要了解緣起緣滅法則雖然不簡單,但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
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法則,建立在人生的苦與苦滅的問題上,這才
是無上的智慧,也對人類作了最大的貢獻,這種的貢獻是人間無上的
至寶,如實知見緣起緣滅法則,是完成佛道的不二條件,也就是說每
一位要完成佛道者,必須先經由開法眼見緣起,否則是完成不了聖果
的,因此開法眼見緣起是任何一位想要完成聖者的人,人人都必須經
過的過程,如此一來,你說這不神聖嗎。

雖然開法眼見緣起是那麼重要,但大多數的修行者,對緣起緣滅法則
疏忽於靜慮思惟和觀察,因此你問他了解緣起緣滅法則嗎,大多數的
人都說知道,甚至有人也會說出十二緣起緣滅的名詞,可是如果你再
進一步的詳細問緣起緣滅法則的內容時,他就說不出來了,然而一旦
有說時,不是說一些真正與緣起緣滅無關的因果論,就會說緣起法則
是甚深不可說,只能意會。



☆☆☆正法的特色☆☆☆

佛陀所教導的緣起法則不是一般因果論,當然不是不可說的玄學,而
是只要有善知識的開示,一般人都能了解,甚至人人在當今的生活中
都能親自發現到的,這才是正法的特色,否則就是無記了。

《雜阿含經二一五經》這麼記載,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
獨園,那時尊者富留那,富留那尊者就是十大弟子之一的比丘,來到
佛陀住所,頂禮佛陀之後,退在一邊坐下來,對佛陀說世尊,你曾經
說現法,說滅熾燃,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等法,世
尊,到底什麼叫做現法呢,乃至什麼叫做緣自覺呢,佛陀對富留那比
丘說,善哉,富留那,你能問這種法,富留那,你要注意聽,聽後要
善加思惟,現在就為你解說…

由以上的經文中可發現正法有正法的特色,正法的特色是現見法,意
思就是正法的特色只要經由解說,然後思惟觀察,任何人都可以釐清
楚甚至做到,例如佛陀說,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時,
覺知對色聲香味觸法生貪,也就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時
,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生起,由識而生觸,由觸生
貪,這一切都能在思惟觀察中如實的覺知,因此正法的特色不是玄,
也不是由任何人自由心證出來的,既然如此,只要是玄或是個人自由
心證出來的,那麼就不是正法了。

正法的特色除了現見之外,它可滅熾然,就是說滅熱惱熾盛的煩惱就
對了,所以滅熾燃是指滅除煩惱,因為熾然的意思在此是指煩惱,所
以滅除熾然就是滅除煩惱,

正法的特色除了現見,能滅熾然之外,還有不待時,不待時所指的就
是,無論是行住坐臥一切時中皆可現見、滅熾然,而不是現在修行要
死後才到他方世界獲得利益,或者是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夠完成
佛道。

如《雜阿含經二一五經》中這麼記載,佛陀對富留那尊者說,比丘眼
見色境之後,雖然覺知這是色境,但並沒有生起貪欲色境的感受,雖
然在內處有眼根,眼識與色境和合生觸,但並不生起貪欲色境的感受
,都能夠如實的覺知,這叫做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就是正向於解脫
,即此見,緣自覺,所以對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的覺知。

如果所說的法是現見法,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的正
法特色,那麼就離不開佛法的內容了。

◎當然對未聞正法的人他也不知道什麼是現見,所以人說就信,甚至
誤認為佛教是玄學,誤認為佛教是種種,所以這都是對正法特色不了
解的緣故。



==甚深的意思不要誤解成很難了解,是難發現==

如《雜阿含經第二九三經》這麼記載…(詳細請觀看講述)

我們再來看長部大緣經如何記載緣起甚深之法…(詳細請觀看講述)

我們大家想一下,如果緣起法則沒有甚深,為何那麼多的宗教家,哲
學家,心理學家等等,他都沒有發現到呢,直到喬達摩悉達多透過內
觀修行才發現到,然後講解給世間人聽,因此被稱之為佛陀,也因為
如此,佛陀才會說緣起是甚深,雖然緣起法甚深,但解脫法更是倍復
就是說更加倍,甚深難解。



==有為法與無為法的差別==

《雜阿含經二九三經》中說,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緣
起法則雖然比一般因果宿命論等更甚深,但緣起法則中的無明緣行,
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
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就聚集,這就是有為法。

《雜阿含經二九三經》中說,有為法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當
然無明滅生明,無明緣無明行為就滅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集滅,因
此滅無明法就是無為法。

《雜阿含經二九三經》中說,無為法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
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

所以簡單說有為法,十二緣起就是有為法;無為法就是十二緣滅,這
麼說較聽得懂,因為無明緣行不斷的在流轉輪迴中,這就是有為法;
你若把無明一切斷盡,無明行為也就盡了,這不是無為法嗎。

以後的人對有為法、無為法拿出很多的爭議,隨人自由心證說一套,
但是我們若以緣起法則來比對的話,並不困難,很簡單。



==★★★世尊已將緣起法則說出★★★==

雖然佛陀發現緣起緣滅的自然法則真理,已經講說出來了,但有一些
人卻仍然感覺到艱深難以理解,難以自體證,而這個問題其實不是在
於緣起法則,而是在於一般人都是以自我為主,依著世間學問為出發
點而思惟,研究,既然如此,縱使佛陀所發現的緣起法則有如何的殊
勝,仍是落入世間的思惟研究,因而偏離了緣起的本質,當然就難以
了解以及自證了。

何謂世間思惟呢,世間思惟的範圍實在太廣泛了,但都不離自私自利
和自我我所,雖然有一些人的思惟並不是為了自私自利,例如一些宗
教家等,他們有熱情的宗教情操,不為自己求安樂,但可惜他們所從
事的都屬於世間思惟之事,不離我和我所有,而不是符合緣起法則的
真理,既然不符合緣起法則的真理,那麼當然就不離世俗的俗語了,
因此是離不開苦的啊。

雖然在各宗教中有很多關於緣起緣滅的說法,但其內容並非是真正的
符合十二緣起,而是由各自的主觀提出一套因果理論的分析法,以為
這就是佛陀所說的緣起法則,諸如心理學的唯識緣起、生物學的無盡
緣起等,洋洋大觀等哲學思想,都以為就是佛陀所說的緣起法則,以
致甘願一生投入研究,其實這些理論和佛法的緣起法則都沒關係,既
然和佛法沒有關係,那麼就對開法眼證聖果沒有幫助了。

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出家修行的目的,是要獲得解脫苦就是斷除煩惱,
因此他發現十二緣起自證解脫苦之後,就將解脫苦的苦集滅道四聖諦
,與十二緣起法則教導憍陳如等五比丘,所以這很有名的就是初轉法
輪,說四聖諦度五比丘,然後創立了佛教。

佛陀創教的目的不為名利,只是為了引導眾生超越苦,獲得究竟解脫
苦,既然如此,當然佛陀所弘揚的法就不離十二因緣和四聖諦了,因
為無論是當今的憂悲惱苦,未來生死輪迴的憂悲惱苦,或者是究竟滅
苦的涅槃,都依十二緣起緣滅的道理而集滅,因此佛陀才會說緣起甚
深倍復難見。

全世界上有數不盡的哲學家,諸如心理學家,生物學家,經濟學家,
歷史學家等,都沒有發現緣起法則這道理,佛陀雖然發現了,並講說
出來希望人類能了解,但人類受限於先入為主,或是信仰寄託的依賴
心態太強,加上佛陀在世之時的印度思想界,異說紛紜,外道林立,
因此真正依法不依人思惟緣起法則者並不多,既然思惟緣起法則者不
多,那麼觀察緣起法則者自然就少了,何況佛教成立初期想要取得民
眾的信心就不容易…(時間到了,今天說到這裡,有因緣下集再見,
感恩,謝謝)

轉貼自 台南慈蓮寺  http://www.tzulien.org.tw/?p=1897

(若有不當,請版主刪除)
Sat Dec 8 23:45:07 2012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