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智慧厭足者
#1
@Facebook
這一篇在解釋「慧解脫阿羅漢」的依據,因為修行慧解脫,雖然為得到定,但是因為
深觀五欲過患,所以能夠不隨順於欲望執著,遠離欲望纏縛,得到解脫。

所以什麼是修行慧解脫?就是知曉世間一切貪愛不實,不取不著,如同諸佛世尊和阿
羅漢一般,遠離貪愛纏縛,不染著於欲念。

而這種慧解脫,可以得到「總持」的功德。哪些叫做總持呢?總一切法,持一切善。

總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惡法不使起之力用。

分之為四種:

一法陀羅尼,於佛之教法聞持而不忘也,又名聞陀羅尼。

二義陀羅尼,於諸法之義總持而不忘也。

三咒陀羅尼,依禪定發秘密語,有不測之神驗,謂之咒,咒陀羅尼者,於咒總持而不
失也。

四忍陀羅尼,於法之實相安住,謂之忍,持忍名為忍陀羅尼。聞義咒忍之四者為所持
之法也。

由能持之體言之,法義之二者以念與慧為體,咒以定為體,忍以無分別智為體。

大乘義章十一末曰:「陀羅尼者,是外國語,此翻為持。念法不失,故名為持。」

佛地論五曰:「陀羅尼者,增上念慧,能總任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

智度論五曰:「陀羅尼者,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
。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惡不善心生,能遮不令生。若欲作惡罪,持令
不作,是名陀羅尼。」

法界次第下之下曰:「陀羅尼,是西土之音,此土翻雲能持,或言能遮。(中略)又
翻為總持。隨有若名若義,若行地功德,皆悉能持,故名總持。」

瑜伽略纂十二曰:「論云:陀羅尼有四種:一法二義三咒四能得忍。(中略)法陀羅
尼以法為境,即能詮名言,以念慧為體。義陀羅尼其體同法,唯境界異。其異者何?
所詮義為境,謂無量義意越等,即唯在意地。咒陀羅尼以定為體,依定持咒令不忘故
,以咒為境也。能得忍陀羅尼者,以無分別智為忍體,即證真如。」

**********************

在賢愚經卷九,有這樣的一則故事:

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比丘們興起這樣的疑問:「賢者阿難過去生是修
持何種德行,今世得以有如此殊勝果報,能將佛陀所宣說的微妙教法,全部憶持不忘
,一字也不漏失?」於是眾比丘便前往佛陀的住所,請求世尊開示。慈悲的佛陀於是
將阿難尊者過去生的因緣果報娓娓道來。

無數劫前,有位比丘和一沙彌住在一起修行。師父愛徒心切,要求非常嚴格,除了須
托缽外,每天還規定弟子精進用功,背誦經典。這位沙彌原本就很喜歡誦經,只是苦
於飲食等資具不足,需要外出托缽。托缽若是順利,便有充足的時間用功,若是不順
利,回寺時間晚了,便會耽誤功課而見責於師父。

一天,沙彌托缽時間結束得晚,想到今日又無法完成師父所規定的功課,回去必定會
被師父呵責一番,於是心裡愈想愈愁苦,不禁落下淚來。這時恰逢一位長者經過,見
到這位沙彌邊走邊哭,便上前關心詢問。沙彌回答:「長者,您有所不知,我師父非
常關心我的道業,所以規定我要每天誦經。如果誦經足數,師父便很歡喜,如果沒有
完成功課,便會加以責備。不過,因為我每天還要外出托缽,所以誦經時間的多寡,
就端看托缽順不順利。今日我托缽結束得晚,想到回去無法完成功課,必定會惹師父
生氣,所以才忍不住難過掉淚。」

長者聽了之後,很懇切地告訴沙彌:「請您不要再難過了,以後就請您天天到我家來
接受我的供養,我很歡喜能供養您飲食,讓您能專心誦經用功。」從此以後,沙彌在
長者的供養下,每天都能專心誦學,師父規定的功課再多,也都能如期完成。

佛陀告訴大眾:「故事中的那位比丘,即是定光佛,沙彌即是我,供養飲食的長者就
是阿難。阿難由於過去生誠心護持修行人用功辦道,修了大福報,所以今生才能聽聞
法音一字不失,獲得如此殊勝的果報。」諸比丘聽佛宣說阿難的總持因緣,都生大歡
喜心,信受奉行。


智慧厭足者,何以故言智慧厭足者?與諸世尊共同法室,與真人羅漢觀不淨行起厭患心,除諸患苦知苦原本。 諸佛世尊思惟智慧,是故說曰:「智慧厭足者,不復觀欲愛,欲者知其體,實而不親近。曾所愛著,今已遠離,智者謹慎,不染著欲。」 是時眾會聞說此欲興不淨想,即於坐上逮得摠持。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