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經》 --心之探討
DC> 請問一下這一段:
DC> 《占察善惡業報經》:
DC> 「
DC> 又此妄心,與前境界,雖俱相依,起無先後。而此妄心,能夠為一切
DC> 境界源主。所以者何?謂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依無
DC> 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非依一切境界自
DC> 不了故,說境界有無明,亦無依境界故,生於無明。以一切諸佛於一
DC> 切境界不生無明故也。又復不依境界滅故,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
DC> 從本已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
DC> 為本。
DC> 當知一切諸法攝,悉名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
DC> 」
DC>主要在於這句:「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境界有無明,亦無依境界故,
DC>生於無明。」看不大懂,看白話本反而越來越模糊。
DC>還有「義體不異,為心所攝」這句。謝謝您!!
以下就記憶所及說說我的看法, 或許和您的有所出入:
《占察經》以善惡業報為主題, 故依唯識和般若為原理, 探討人們因
心識所起的各種「境界(業報)」吉凶。兩者雖依互而生,但是無有先後,
(如雞先或蛋先)故曰「雖俱相依,起無先後」。
但是「心(或妄心)」和「境界(善惡業&報)」畢竟有些不同..否
則就不必分兩個來討論了..心有「無明」, 但是不能說「境界也有
無明」, 因為「心, 可能知道它自己是處於無明的狀態」, 但是「境
界(善惡業報)的本身, 並沒有知道它自己是無明的」這種能力。
例如: 信徒因為供大藏經、佛像而轉凶為吉、日有精進, 那麼這種
境界( 凶轉吉 ) 改為供光碟, 佛像轉放在 MONITOR 上時, 是否仍有
那種境界呢( 善惡業報 )? 一般信徒不會認為兩者相等。這是境界不會
再生(助長)心的例子。( 對「心」的「無明」沒有影響 )
但是, 如果 MONITOR 上放的是色情光碟, 對看的人的心會不會助長
心中更多無明呢? 答案是大多數會的。
因此境界和心倒底有無關聯是不一定的, 「不能說境界滅( 業報滅)
無明就滅」, 不能說「無明心滅, 業報也滅」, 因為諸佛菩薩本身的行
為( 境界 )是和無明無關的。因為諸佛菩薩的心滅之後, 仍然有境界的
示現, 這些示現並不是依心而起。這點和眾生的境界全是依著心識的善
惡而起是大不相同。
因此這一段是主要說明「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
所指的「一切境界依心為本」是指人們的心, 不是諸佛菩薩的心。
總之, 人們的「境界」和「心」雖然沒有直接的關聯, 但是其實仍是以心
為本。
DC> 主要在於這句:「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境界有無明,亦無依境界故,
DC> 生於無明。」看不大懂,看白話本反而越來越模糊。
不能說「一切境界(善惡業報)不能明白境界自身」就說「境界「有」無明」。
但是也不能說「是因為境界的關係」人們才有無明。主要的原因都是因
為「心(妄心)」的緣故。例如對嬰兒, 一切善惡具無意義。這一句難解的
原因在於「生於」, 佛經的語文不是文言文, 因為作者大都是意譯:
甲生乙, 甲生於乙, 有時是指相同的一件事。要很小心的看先後的文意,
而有時會全部弄反了, 或者弄混了。
DC> 還有「義體不異,為心所攝」這句。
就境界的意義或實體來說, 都是心所控制的。( 這個把主題回歸到唯識{心}
論) , 「境界虛妄無所有」在於「心」之無所有。因此禪宗有一個公案:
「禪思苦思{無心}不能悟, 有日路過妓戶, 妓女高唱「你今天無心來找我」
禪師聽了當下悟道」。
-- AB Tsai --
/End of line
===============================================================================
AT>> 「境界虛妄無所有」在於「心」之無所有。因此禪宗有一個公案:
DC> 不過縱使無心之過,不是仍有業報?
DC> 例如過失殺人?
無心殺人和過失殺人兩者有別。例如: 修馬路修得不直, 以致於
車禍連連, 如果因為炒地皮, 議會諸公把路規劃成 S 形, 那麼
有業報。如果是因為陽明山長得太不平, 只好修成 S 形, 那麼
就沒有業報。前者是過失殺人, 但是沒有人追究, 後者是無心殺
人, 是老天爺造的陽明山和議會修路無關, 可是有人會罵路沒修
好。當然這種說法很有爭議性, 重要的是在「心」的定義。
因此有無業報和死不死人無關, 是和當初「發心」修馬路的
動機有關, 因此在馬路留下洞來, 沒有加以防護的人, 因而致人
於死者, 其業報是「無慈心」不替人想的結果, 而不是過失( 沒
把洞蓋好 )的業報。
因此, 菩薩戒比起比丘戒還多的原因是「起心動念」的惡緣
更多, 所以非常難。《地藏本願經》所說「起心動念, 無不是業
無不是罪」的原因也在此。
DC> 當時那些比丘為什麼要買妓呢?
世尊認為這些是人的本能( 內魔[欲-MARA]), 一個人性好女人
和性好美食、性好音樂本質上並無不同。但是為了女人可以殺人放
火丟王位, 為了美食或音樂則無此危險。然而這些對修行者都同樣
是不行的, 因為「心」的緣故。
DC> 經中有這個記載呀? 是阿含嗎?
這些都在律藏中詳細記載著, 有些戒實在很有生活意味, 例如:
「不得在團體禪坐時抓癢」, 因為當年提婆達多( 問題學生?)
不洗澡( 世尊規定學生要澡浴的 ), 大家一入坐, 他老兄大抓
特抓, 抓得ㄍㄚㄍㄚ叫, 吵得大伙不能打坐, 世尊才又加上這
一條。要是沒有愛心的老師真的是會被這些學生煩死呢。
-- AB Tsai --
/End of line
--
▲▲▲ ╮╔╯ ╰╦═╭══╗╔═╮╰═╗╭
███ ═╬╬═╮╔╬╮ ╭╯║ ║ ╭╯║ ▲▲▲
◥█◤ ╭╬╬═╝║║╠══╬═╣ ║╭╬═╣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Ξ ║╠═╗║║║ ║ ╰═╩╯║ ║ ◥█◤ 歡迎加入交流討論
╰◣ ╰╝╰═╩╯║ ╰═╯ ╰═╯ ╚═╯◢Ξ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