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後,儒家兩位繼承人,孟子和荀子,在人性論上有明顯的不同。孔子只說「性相近」,而孟子卻主張「性善」,荀子卻主張「性惡」。此一問題,應當如何解決?
其實,說人性是善或惡,都有道理。主張性善,是因為看中人性中的良知、良能,理智。主張性惡,是因為看中人性裡也有動物性的情慾,基本上是食慾和性慾,以及器官上的欲望。這些欲望如果不加約束,就會形成罪惡。《聖經》上說,聖靈與情慾相爭。聖靈就是至善,情慾自然是罪惡的根源。
孟子因為看中前者,所以主張性善;荀子為看中後者者,所以主張性惡。告子說:「生之謂性」,那也是看中後者,所以孟子多次反駁他。中庸「天命之謂性」,是孟子性善論的根源,他不但認為人有良知良能,而且天心接人心,天理就是良心的根源。所以不能因為人有情慾,就說人性是惡。
而荀子主張性惡,就是看中人類動物性的情慾,因而提出這樣的主張。告子的出發點走下去,也一定是性惡。
主張性善,就應該鼓勵人發揚良知良能,達到人格的完美;
主張性惡,就應該鼓勵人控制情慾,把惡性化掉,產生人工的禮義、道德,達到人格的完美;
殊途同歸,目的是一樣的。
而我基督教則認為人都有罪、人人都是罪人,是因為人自從始祖亞當夏娃墮落之後,就把罪惡的生命接受到人的裏面,讓人受罪惡控制,不得自由。雖然也有良心的作用,可是能力薄弱。誠如使徒保羅所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
所以世人、人人需要一位救主,就是耶穌基督來拯救他,給他力量,使他脫離罪惡的轄制,過得勝、光明的生活。希望你也能接受基督,作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