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討論] 要倚靠主
#1
晨星
發信站: 楓橋驛站 (bbs.cs.nthu.edu.tw )
    秋按:王長老這篇文章,在主前頗有深度。不錯,我們的主是大能者,祂是我們的
倚靠,我們要多多倚靠祂。

    但是,我們該盡的責任,也不可放棄。如果你偷懶,還想讓  神祝福,那也是不可
能的。

    我們基督徒另有一個福氣,就是當你努力,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的主是你應時的幫
助。「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

    有一件事基督徒大半不知道,就是在行善、勝過罪惡這件事上,我們的努力是無效
的。你必須在主耶穌面前完全倒下,流淚地說,主,憑我自己真是無力,必須求你,從
我裡面顯出那莫大的能力來,這樣,你就得勝了,耶穌基督也就得榮耀了。

    在行善、勝過罪惡的這件事上,神不希望人作一半,神自己作一半。要就讓神全作
,要就人自己去做。

王柱恩習作

     我近日又謅了一點心得,「要倚靠主」,謬誤之處,敬請核閱教正。謝謝!
     .................................................................

    「你要專心倚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的事上,都要認定衪,祂必指
引你的路。」(箴 3:5、6)凡事倚靠主,是我們對主信心的表現。我們對主有了信心,則
遇到任何事,不會緊張、驚慌,而能沉著處理。因為主是我們的磐石、避難所、智慧、力量
,會隨時、隨地看顧我們,幫助我們。

    我們倚靠主,必會得幫助,這是肯定的,但是我們遵行這個教訓的時候,依我的體驗,
必須先有個認知,就是主對於我們自己能作的事、該自己作的事,不會替我們作,一定要我
們自已先作。理由一:主降世雖然是來服事人的,但是祂是我們的主,不是我們的僕人,主
是幫助我們成事的,而不是替我們作事的。以前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渡過約但河,準備攻打
耶利哥時,上帝的化身出現在約書亞面前,約書亞問:你是來幫助我們的嗎?上帝回答說:
不是的,我是來作耶和華軍隊的元帥的。(書 5:13 、14)理由二:主賜給我們每人許多
恩賜和資源:能活動的身體、能記憶和思攷的頭腦、時間、財富等。我們所領受的,各人或
有所不同,無論是領五千兩、三千兩或一千兩,我們的責任就是實踐、發揮主的恩賜,對所
遇到的事,必先行竭盡心力以赴,然後把結果交給主,主才會幫助我們,完成我們所不能作
的。這不是倚靠自己的聰明,乃是克盡自己的責任。

    所謂人必須先窮盡心力,走到盡頭,然後才是主的起頭。人必須先自助,然後才得天助
。人必須先盡人事,然後才可以俟天命。理由三:常有人遇到事情,不論大小,自己毫不用
心、動手、使力,一律交託主,甚至把「交託主」當作口頭禪了。這樣有口無心的禱告,怎
麼會蒙主喜悅?上帝會看顧飛鳥,養活牠們。(路 12:24)但是上帝養活飛鳥不是把食物
放在牠們面前,而是讓飛鳥運用能飛、能看、勤勞的天性,不斷的尋覓,才能得到上帝所賜
的食物。人是必須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的(創 3:14)。

    你若不先汗流滿面,主怎麼糊你的口呢。人在出門之前,心中常作簡短的禱告,求主保
守一路平安。但是,我們走路時若不是善用能轉動的脖子、眼睛,能聽的耳朵,眼觀四面、
耳聽八方,隨時注意路況,躲避危險,而是大搖大擺、打手機、看手機,不遵守交通規則,
不盡自己的本分,這叫主如何保守你平安呢。

    多年前,有位愛主、倚靠主的弟兄,清晨五點鐘騎機車前往批發菜場買菜,路上空無一
人,又是一路下坡,越開越快,大享兜風之快哉,不料轉彎時沒有減速,摔了個人仰馬翻,
雖蒙主恩未傷及要害,卻已是遍體鱗傷。多年前,我秉此「倚靠主」的信念,體驗到「倚靠
主」的前提與認知,曾多次完成了挑戰性的工作。這絕不是倚靠自己的聰明才幹,全是主的
恩惠。要倚靠主,感謝讚美主,一切榮耀歸與主。

--
   ********************************
基督教網路傳道中心」歡迎參觀:
用滑鼠左鍵點一下下面位址,可立即進入。
   Christian missionary on Web, Blog:
To enter, press the left key on adress blow
   http://tw.myblog.yahoo.com/chanzcu
--
  ▄       ◢ ▄▄▄ ▄▄▄ ▄     ▄▄▄  清大資工
  █ █◣◢█ █▄█ █▄█ █     █▄▄  chanz 123.195.12.61             
  █ █◥◤█ █  █ █     █▄▄ █▄▄ 【楓橋驛站】 telnet://imaple.tw
2012/11/09 Fri 05:41:38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