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無」,發展出「清淨無為」,這就是「無為政治」的最高陳義。我們知
道,漢朝是實行黃帝老子的「無為政治」的。但是真正建立「無為政治」的理論
基礎的,乃是晉朝的王弼。
《老子》三十七章:「道常無為」。注:「順自然也」。
「而無不為。」注:「萬物無不由之以始以成也。」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這是說,無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根本原理。它能形成萬
物,還有什麼是它做不成的?所以君主只要守著自然,萬物將自然受到感化,不
需要費力,就可以天下大治。
無為是徹底根本之圖,掌握無為,ㄧ切問題可以消彌於無形。〈老子微旨例
略〉申之曰:
故不攻其為也,使其無心於為也。不害其欲也,使其無心於欲也。謀之於
未兆,為之於未始,如斯而已矣。故竭聖智以治巧偽,未若見質素以靜民
欲;興仁義以敦薄俗,未若抱樸以全篤實;多巧利以興世用,未若寡私慾
以息華競。
意思就是說,根本不要人民有知識、智慧、欲望,及作為之心。任何正面的
作為,都會引起人民更多的騷動。那是天下大亂的原因。
有為之政,就是凡事都查得清清楚楚,這樣真正好嗎?未盡然也。《老子》
四十九章云:
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聖人皆孩之。
(注:各用聰明。)
後面還有很長的注,就不引證了。王弼闡釋其主要意義,是說如果君王治國
,不用智慧,而糊裡糊塗,大智若愚,百姓反而會發揮他們的聰明,自然把分內
事做好,則天下大治。反之,如果君王賣弄自己的小智慧,想保住自己的富貴,
則天下人誰不想學樣,也用自己的小聰明,博取富貴。君王用ㄧ個人的小聰明,
抵擋千萬人的小聰明,怎是對手?則天下之敗亡,也是意料中事。
四、王弼如何注《易》
基本上,王弼以前的漢代《易》學,是象數《易》,也就是重視陰陽讖緯相
命風水的《易》學,在他以為這都是迷信色彩很重的東西,所以他強調《易》的
哲理,而這哲理是偏重道家思想的闡釋的。
王弼注《易》,有大原則與小原則。唐四門助教邢鑄說:
王輔嗣〈略例〉,大則總一部之指歸,小則明六爻之得失。
此處之「大」,大約是指「卦」言;「小」,大約是指每ㄧ個「爻」言。如
此綱舉目張,不至錯亂。
另外,他能掌握情與理。理是剛性的,情是柔性的。情理相濟,變化乃能圓
融。錢穆說:
《周易略例》首明彖,即專言理;次明爻通變,即專言情。ㄧ切人事,情
理二字足以盡之。此弼注之大旨。(王弼郭向注易老莊用理字條錄,137
頁)
在他的觀念中,「理」也就是「道」,在宇宙中是獨ㄧ的。但這獨ㄧ的「理
」,卻能支配、管理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正如同一個國家,只需要ㄧ位元首,無
論多麼複雜的國家機器,都能夠治理得很好。如果元首、領袖多了,非但無益反
而會增加紛擾。那就違背《易經》的簡單之理了。所以他說:
夫眾不能治眾,治眾者至寡者也。夫動不能制動,制天下之動者,貞夫一
者也。故眾之得以咸存者,主必致一也;動之所以得以咸運者,原必無二
。物無妄然,必由其理,統之以得咸存者,原必無二也。物無妄然,必由
其理,會之有元,故繁而不亂,眾而不惑。(略例、明彖篇)
這裡固然是說宇宙自然的原理,其實也是很好的領導、統馭、經營、管理之
學。
至於對《易經》的理解,也要從大處入手。其〈明彖篇〉說:
故舉卦之名,義有主矣,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品制萬變,宗主存焉;〈彖〉之所尚,斯為盛矣。
繁而不憂亂,變而不憂惑,約以存博,簡以濟眾,斯為盛矣。
所以,他的基本原則是,ㄧ、以卦名而見卦義。二、以主爻(三爻之中爻)
而見卦義。三、以而二體(上下兩卦)而見卦義。另外還有時位的問題,時就是
哪一卦,位就是那一爻的位置,從最低的初、到最高的上,總共六位。還有爻的
屬性,是陰爻還是陽爻,都與那吉凶悔吝有關係的。那不只是表面現象,其中還
有ㄧ個理,把理說得清清楚楚,就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台大林麗真教授《王
弼及其易學》,內有許多資料和證據,就不抄錄了。民國 66 年 2 月,國立台灣
大學文學院文史叢刊之47)
未完、待續
--
▄ ◢ ▄▄▄ ▄▄▄ ▄ ▄▄▄ 清大資工
█ █◣◢█ █▄█ █▄█ █ █▄▄ chanz 從 180.177.110.97
█ █◥◤█ █ █ █ █▄▄ █▄▄ 【楓橋驛站】 telnet://imaple.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