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討論] 易經群經與中華文化之關係
#1
晨星
發信站: 楓橋驛站 (bbs.cs.nthu.edu.tw )
第十四屆世界易學大會論文
2002年11月3至7日  馬來西亞 吉隆坡

   我本來已經寫好了一篇論文,準備在這次大會發表,可是後來聽說大會主題
要談到「新時代的處世之道」,所以臨時再趕寫這一篇文章。

   易經本來是卜筮之書,沒有什麼很高的哲理;但是預測未來、趨吉避凶,是
人類本能的期望,所以易經的道理雖然高深,可是在學界、在民間,一直是
研究不衰的。

一、易經哲理乃孔子所融入

    易經的哲理,乃是到了孔子作十翼(易傳)的時候,才融入進去,易經也就
成為我國所有經典之首,也是中華文化核心的核心。

   所謂中華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主的。雖然,在《漢書藝文志》有九流十家
之說,但是作為主流的思想,仍是儒家。

二、儒家為中國思想的主流

    儒家能成為中國主流的思想,是因為漢武帝時,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罷
黜百家、獨尊孔子」開始;這大家都知道。但是千百年來,儒家思想一直能成為
主流,不能只靠那一時的政治動作,而是因為儒家思想有他特長的地方,足以安
邦定國、提昇作人的境界。

    我們知道,歷史上中國也曾多次被異族所征服,但是他們佔據了中華國土,
發現沒有文化是不能持久的,於是他們發現了儒家思想、中華文化。他們自動地
向儒家思想、中華文化歸順,走向漢化的方向,結果中華民族更加擴充、更加凝
結,五千年來,只有日漸壯大、沒有滅亡,這都是儒家思想、中華文化的功勞。

三、四書五經是中華文化的核心

   這裡我要指出四書和五經的關係。不錯四書是比較易懂、易讀的書;五經就
比較難懂、難讀。可是要知道,四書是讀懂五經、理解五經的鑰匙。你讀通了四
書,才會有效地掌握孔、孟思想,儒家思想,然後你在再來看五經,你就會理解
,這些書先聖先賢為什麼這樣解釋的,你自然就能真懂五經、甚至所有儒家的經
書。

    提到中華文化,就必須知道儒家的經典;儒家經典,主要的是四書五經。五
經是真正的經書,包括易、詩、書、禮、春秋,都經過孔子之手的整理;四書本
來不算經的,它是在南宋淳熙時期,由新安大儒朱熹,取論語、孟子與禮記的大
學、中庸合編而成。最初稱為四子書,以後才稱為四書。


四、讀懂四書就可理解五經特別是易經

    論到層次,在所有儒家的經書中,易經當然是首屈一指的。為什麼呢?因為
它講的是天、人之道,這是宇宙間最高的道理。而天道是人道的根源,所以〈中
庸〉才會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孔孟教人行仁義、盡
忠孝,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保衛民族的生機和生存。其根源就是把天道運用在
人的身上,而天人關係實際上就是易經主軸。

    你懂了四書,就知道孔孟思想的要義。孔子主要是講「仁」,孟子主要是講
「義」,而仁義的根源,是從天來的。有天才有地,有地才有人。天地人合在一
起叫做「三才」。人道的仁義是可以與天地配合的。故《易經、說卦傳》說:「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
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爻而成卦。」所以《易
》道是孔孟儒家思想的根源。

五、結論

    我考察易經所提到的作人之道,也就是「新時代的處世之道」,有幾個重點
,要向諸位來請教的:

    易經的「天人感應」之學,其實不能說完全是迷信。因為天道是人道的基礎
,中庸也說人的性善是天所賦予。可見人與人相處少不了善性、善意,那就要找
天道。

    《易經》的陰陽和諧論,也是人與人和諧的理論依據,這是很重要的。

    《易經》也有「物極必反」的觀念,這就走向了儒家的中庸。凡事不要走極
端,要恰到好處。對人如此(寬嚴並濟),對事更是如此(例如做菜,太鹹難吃
、太淡也不好;太陽太大,受不了;沒太陽,人也不能活)。

    「物極必反」的看法,遇禍不會過份絕望;遇福不會過份得意。讓人達觀,
保持平常心,安祥的情緒,這都有益於人際關係的發展。

    《易經》注重自然變化之規律,要人「知幾」「識時位」,那更是一種絕好
的智慧。與人交往,看到別人不高興了、人際關係發生問題了,還懵然不知,這
不會把人際關係搞壞嗎?

    我們能掌握情與理來詮釋易經,就很正確。因為理是剛性的,情是柔性的。
情理相濟,變化乃能圓融。用情來聯繫人的感情,用理來規範人的行為,那就會
恰到好處,不會有過、不及之患。

    《易經》,還有「以一統眾」的智慧,那就是「以簡馭繁」的意思。對人、
對事,能用簡單的原理來控制複雜的現象,複雜的問題,那是相當高的智慧。所
以這是偉大的哲學,哲學就是求智慧的。用於經營、用於人際關係、用於工商管
理,都是畫時代的見解。

    讀《易經》,要尊重聖人、孔子。因為孔子的道德觀有兩點值得一題:一是
「仁」的觀念,它不像法家的無情,也不像墨家的濫情。乃是理智與情感的適度
調和;另外,他的社會關懷,是與要愛的對象之遠近親疏成正比的,這也合乎人
情、人性。而這些都是我們詮釋易經所得的智慧,值得我們堅守勿忘。
2012/05/04 Fri 22:41:2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