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本『大般涅槃經』,有一譬喻,如卷九(大正一二•六六三上)說:
「如牧牛女,為欲賣乳,貪多利故,加二分水,轉賣與餘牧牛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
,轉復賣與近城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轉復賣與城中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
詣市賣之。……取已還家,煮用作糜,無復乳味,雖無乳味,於苦味中猶勝千倍」。
活用這一譬喻,來說明佛法的長期流傳,集成不同聖典,倒是非常適合的。佛法,如牛乳
一樣。為了多多利益眾生,不能不求適應,不能沒有方便,如想多賣幾個錢,而加上水一
樣。這樣的不斷適應,不斷的安立方便,四階段的集成聖典,如四度加水去賣一樣。終於
佛法的真味淡了,印度的佛教也不見了!雖然這樣,佛法的「世間悉檀」,還是勝於世間
的神教,因為這還有傾向於解脫的成分。佛法在流傳中,一直不斷的集成聖典,一切都是
適應眾生的佛法。
《原始佛教聖典》880頁
******************************************************************************
個人以為:
「賣乳加水譬」的重點應該是:在佛涅槃後正法未滅餘八十年之時,廣佈於閻浮提之「大
般涅槃經」,即便有諸惡比丘「雜以世語錯定是經」,大涅槃經猶勝餘經足一千倍,就像
屢遭稀釋而沒有乳味的牛乳,還是勝出「苦味」足一千倍。
當然,若以「類比」的方式,是將原文中的「是經」拿來套用在:阿含、般若等經典,乃
至以視如來一代聖教為「一經」,活用「賣乳加水譬」來討論佛法流傳、聖典集成是合理
的。不過,若是將依導師「四階段的集成聖典,如四度加水去賣」之論述,而將最早集成
之聖典當成「原汁原味」之佛法來解,就有不妥了。
因為,文獻「由少變多」的現象,除了能用「安置世間莊嚴文飾無義之語」、「雜以世語
錯定是經」等觀點予以解釋;對於大乘、祕密乘等後期佛典,於早期經典集成的付之闕如
,何嘗不能視之為「抄前著後、抄後著前、前後著中、中著前後」的結果?
因此,關於佛法流傳與不同聖典的集成,我個人會參考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四:「譬如從牛
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眾
病皆除,所有諸藥悉入其中。」的經文,給予「漸趨完善」的詮釋。
因為時機、因緣、對象等因素的考量,佛陀說法有: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之順序與
分別;在佛法流傳與不同聖典的集成方面,祖師大德也可像佛陀說法一樣,因為時機、因
緣、對象等因素的考量,從「原本五味兼具」的佛法中,選擇出適合當代「口味」的佛法
予以流傳、聖典予以集成,而不是用「增添、刪減」的觀點,乃至於導師文中所謂「不斷
的安立方便」解釋前、後期佛教聖典的差異性。
--
┌─────◆KKCITY◆─────┐ ■ KKBOX 可立刻 聽音樂 ■
│ bbs.kkcity.com.tw │ ■■ 想聽什麼歌 通通不必等 ■■
└──《From:61.231.248.58 》──┘ ■■■ http://www.kkbox.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