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試析印順導師對咒語的態度~9
#1
jt5354
發信站: 中山計中美麗之島 (bbs.nsysu.edu.tw )
                   [1]  筆者案:「佛法」指原始佛教教法。
                   依於筆者研讀印順導師作品的經驗,導師
                   所講述有引號的「佛法」,即指:「原始
                   佛教教法」。

                   [2] 《中阿含經》(181)「多界經」(大
                   1.p.724a)。

                   [3]  以上錄自:印順導師《華雨集II》
                   p.38。

                   [4]  錄自:印順導師《教制教典與教學》
                   pp.217-8。

                   [5]  摘錄自:印順導師《教制教典與教
                   學》p.218。

                   [6]  錄自:印順導師《教制教典與教學》
                   p.219。

                   [7]  可參:印順導師《教制教典與教學》
                   pp.222-3。

                   [8]  Brahman 的「語源」:由梵文文法學
                   的分析,可從語根為 k? 的 samsk?ita
                   (造作)之梵文語形,來說明 B?h + man
                   意為「增大的東西」,故 Brahman 即「咒
                   力」的意思,甚至此意義漸成其本義。亦
                   請詳參:中村元編、葉阿月譯《印度思
                   想》,幼獅出版社(1984,p.48)。

                   [9]  詳見:蚌尾祥雲《曼荼羅攴研究》,
                   密教文化研究所(1958,pp.435-7)。

                   [10]  亦見:蚌尾祥雲《曼荼羅攴研
                   究》,密教文化研究所(1958,
                   pp.435-7)。

                   [11]  詳:藍吉富編《中華佛教百科全
                   書》,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
                   p.2457b)。

                   [12]  對此,印順導師有如下之說明:
                   原印度文明以《梨俱吠陀》為本;次組織
                   補充之,成為《沙磨》、《夜柔》二吠
                   陀。是三者,雖崇事神權,而末流成「祭
                   祀萬能」,意象尚稱高潔,總名之曰「三
                   明」。別有《阿闥婆吠陀》,以咒術為中
                   心,乃鬼魅幽靈之崇拜,用以適應低級趣
                   味者。釋尊出世,斥婆羅門「三明」,而
                   猶略事含容。於咒法、幻術,則拒之唯恐
                   不及。《雜阿含》云:「幻術皆是誑法,
                   令人墮地獄」。巴利藏之《小品》,《三
                   明經》,《釋塔尼波陀經》,並嚴禁之。
                   其後,「阿含」、「毘奈耶」間有雜入,
                   然見於現存經、律者,以治病為主。詳
                   參: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p.305。

                   [13]  請見: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
                   末。

                   [14]  波膩尼(P??ini)的出生地為「犍
                   陀羅國娑羅闍邏(?al?tura)」,根據考
                   證即現屬「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附近」。此
                   推論與考證可詳見:金克木《印度文化論
                   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p.326)。

                   [15]  參考:楊惠南《印度哲學史》,東
                   大圖書公司(1995,p.326)。

                   [16]  詳參:塚本善隆等編《望月佛教大
                   辭典》,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1936,
                   p.4516)。

                   [17]  詳:黃心川《印度哲學史》,
                   p.403。

                   [18]  可以參考:《成唯識論》卷一、
                   《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因明大疏》
                   卷六、《大日經疏》卷十二、《大唐西域
                   記》卷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瑜伽師地
                   論》卷六、七、十五、《百論疏》卷上、
                   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等也有多處記
                   載。

                   [19]  參考:楊惠南《印度哲學史》,東
                   大圖書公司(1995,p.335)。

                   [20]  詳見:蚌尾祥雲《曼荼羅攴研
                   究》,密教文化研究所(1958,
                   pp.435-7)。

                   [21]  名為「聲」,是加上了「真言」信
                   仰。即「唵」、「薩婆訶」等神秘力關
                   係,這與「真言宗」及希臘的 "Logos" 哲
                   學有類似之點。請參:李世傑《印度六派
                   哲學綱要》,臺灣佛教月刊社(1978,
                   p.51)。

                   [22]  可詳: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
                   起源與開展》pp.745-6。

                   [23] 「善男子!當善學分別諸字,亦當善
                   知一字乃至四十二字。一切語言,皆入初
                   字門!一切語言亦入第二字門,乃至第四
                   十二字門。一切語言皆入其中。一字皆入
                   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亦入一字。是眾生應
                   如是,善學四十二字。善學四十二字已,
                   能善說字法。善說字法已,善說無字
                   法。」摘錄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24)「四攝品第七十八」(大8,
                   p.396b)。

                   [24]  印順導師採《大智度論》及《四分
                   律》的文獻,說明如下:
                   誦持一切佛法,都依文字語言而施設,所
                   以四十二字義,有了根本的、重要的地
                   位,如《大智度論》卷四八說:「諸陀羅
                   尼法,皆從分別字語生,四十二字是一切
                   字根本。因字有語,因語有名,因名有
                   義。菩薩若聞字,因字乃至能了其義」。
                   四十二字,「初阿(A)後荼(dha)中有
                   四十」。「字」是字母(也叫「文」),
                   印度的文字——名句文,是依音聲而施設
                   的。從發音的字母而有語言,所以說「因
                   字有語」。字母與字母的綴合,成為名,
                   名就有了意義。名與名相結合,就成為句
                   了。依《大智度論》,四十二字是拼音的
                   字母。《四分律》卷11(大22,p.639a)
                   說:「字義者,二人共誦,不前不後,阿
                   、羅、波、遮、那(A-Ra-Pa-Ca-Na)」。
                   「阿、羅、波、遮、那」,正是四十二字
                   的前五字。律制比丘與沒有受戒的人,是
                   不許同時發聲誦經的,因而說到同誦的,
                   有「句義非句義,句味非句味,字義非字
                   義」。這就是句、名(味)、文
                   (字)——三類,可見這確是古代字母的
                   一種。摘錄自: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
                   之起源與開展》pp.745-6。

                   [25]  漢譯《大智度論》(大25,
                   p.408b-c)和《般若經》(大8,
                   p.396b-c)等記錄。

                   [26]  請詳: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
                   起源與開展》p.746。

                   [27]  詳見:林光明編《梵字悉曇入
                   門》,嘉豐出版社(1999,pp.6-7)。

                   [28]  請詳:林光明編《梵字悉曇入
                   門》,嘉豐出版社(1999,pp.341-9)。

                   [29]  茲摘錄這些已經意譯的中文片段,
                   並附上所對應的字門,如下:
                   時一萬童子,與菩薩俱在師所學。見菩薩
                   威德建大聖慧,分別書字而宣之曰:「其
                   言無者,宣於『無常(A)』苦空非我之
                   音。其言『欲(Ra)』者,出淫怒癡諸貪
                   求音。其言『究(Pa)』者,出悉本末真
                   淨之音。其言『行(Ca)』者,出無數劫
                   奉修道音。其言『不(Na)』者,出不隨
                   眾離名色之音。其言『亂(La)』者,出
                   除濁源生死淵音。其言『施(Da)』者,
                   出布施戒慧明正音。其言『縛(Ba)』
                   者,出解刑獄考治行音。其言『燒』者,
                   出燋燒罪塵勞欲音。其言『信』者,出信
                   精進定智慧音。其言『殊』者,出超越聖
                   無上道音。其言『如』者,出於如來無所
                   壞音。其言『寂』者,出觀寂然法惔怕
                   音。……(文長故略)」所摘錄請見:
                   《普曜經》(大3,p.498c)。

                   [30]  梵、巴、吠陀等文字之製表,請參
                   考:平川彰《佛教漢梵大辭典》,株式會
                   社⑧け广⑥巛え卩ヾ社。M. Monier
                   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New York:The Clarendon Press。荻原
                   雲來編《梵和大辭典》,新文豐出版社。
                   雲井昭善《も-エ語佛教辭典》,東京:
                   山喜房。水野弘元《も-エ語辭辭典》,
                   東京:春秋社。

                   [31] 《佛本行集經》(大3,p.703c):
                   「佉盧虱吒書(隋言驢脣)」。另外,M.
                   Monier 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New York:The Clarendon
                   Press.1988, p.337a:「Khara,陽性詞,
                   驢(a donkey,取其叫聲)」。

                   [32]  參考:徐真友〈佉留文字與四十二
                   字門〉,收錄於《正觀9》(1999,
                   pp.16-8)。

                   [33]  參考:徐真友〈佉留文字與四十二
                   字門〉。另外,季羨林也提出:印度雅利
                   安語的音變同伊朗語的音變有密切的關
                   係。古代印度雅利安語同古代伊朗語是兄
                   弟關係。這兩者都沒有-am > -u,-o 的現
                   象。請參考:季羨林《季羨林佛教學術論
                   文集》,東初出版社(1995, p.337)。

                   [34]  由於印順導師當代的歷史考古學及
                   碑銘文獻資料的缺乏,若僅由漢譯《大智
                   度論》(大25,p.408b-c)和《般若經》
                   (大8,p.396b-c)等的文字記錄,即推論
                   「四十二字門,是古代南印度的一類方
                   言」這是有問題的。
                   依於筆者近幾年的研究,認為:經論的文
                   字記錄,是可以虛構一套有利於自己派別
                   的鋪陳方式。這也就是近代先進佛學研究
                   者,專注於「中亞區域佛教的研究」或
                   「南方區域佛教之研究」,在現代佛學學
                   術的研究方法上,顯得特別有意義的地
                   方。
                   此處,亦將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
                   源與開展》一段文字摘錄:現在的印度,
                   沒有四十二字母的拼音文字,然可以決定
                   的,這是古代南印度的一類方言。《大智
                   度論》說:「若聞荼 da 字,即知諸法無
                   熱相。南天竺荼闍他,秦言不熱」。「若
                   聞他(?ha)字,即知諸法無住處。南天竺
                   他那,秦言處」;「若聞拏(?a)字,即
                   知一切法及眾生,不來不去,不坐不臥,
                   不立不起,眾生空法空故。南天竺拏,秦
                   言不」。對字義的解說,引用南天竺音來
                   解說,可見《般若經》的四十二字門,所
                   有的解說,是與南印度方言有關的。請
                   詳: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
                   展》pp.745-6。

                   [35]  說此章句者,蛇毒不能中其身,身
                   亦不壞,如糠糟聚。舍利弗白佛言:世
                   尊!優婆先那未曾聞此偈,未曾聞此咒術
                   章句。世尊今日說此,正為當來世耳。尊
                   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摘錄
                   請見:《雜阿含經》卷九(大2,
                   p.61b)。

                   [36]  摘錄自:《雜阿含經》卷九(大2,
                   p.61a-b)。

                   [37]  請參: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
                   起源與開展》p.511。

                   [38]  南傳《相應部》「六處相應」(南
                   傳15,pp.64-6)。

                   [39]  參考: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
                   起源與開展》pp.510-1。

                   [40]  詳: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
                   源與開展》p.511。

                   [41]  摘錄於:《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卷18(大22,121c)。

                   [42]  摘錄自:《十誦律》卷38(大23,
                   272b)。

                   [43]  參考: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
                   起源與開展》p.503。

                   [44] 「mantra」梵語的詞構分析,亦可參
                   考《集密後續釋》(Guhyasam?jatantra)
                   :
                   「咒(mantra)」字云「末那達惹」:
                   「依彼彼根境,為緣所生意,是意名末那
                   (manas),達惹(tra)能救義解脫世間
                   行,謂三昧耶律,金剛遍房護,名之為咒
                   行。」請詳:法尊譯《密宗道次第廣
                   論》,普賢有聲出版社(1999,p.11)。

                   [45]  請參考:法尊譯、宗喀巴著《密宗
                   道次第廣論》,普賢有聲出版社(1999,
                   p.11)。

                   [46]  詳參: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
                   起源與開展》pp.510-1。

                   [47]  詳參: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
                   起源與開展》pp.510-1。

                   [48]  詳參: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
                   起源與開展》p.513。

                   [49]  詳參:印順導師《教制教典與教
                   學》pp.217-8。

                   [50]  摘錄於:《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
                   耶》卷43(大23,861b)。

                   [51]  摘錄自:《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卷
                   23(大23,753c)。

                   [52]  請參: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
                   起源與開展》p.513。

                   [53]  錄自:《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
                   事》卷6(大24,27b-c)。

                   [54]  所以印度的後期佛教,為了適合當
                   時印度人的口味,大乘經中都附有密咒。
                   千年以後,密教更不斷高揚。這不失為方
                   便適化之一。(請參:印順導師《般若經
                   講記》p.204,2-4行。)

                   [55]  如近人說法,每論及近代思想,雖
                   所說的不盡合佛義,也每每引起近代學者
                   對於佛法的好感。(請參:印順導師《般
                   若經講記》p.204,4-5行。)

                   [56]  人們的思想是散亂的,而般若慧是
                   要從靜定中長養起來,此密咒不加以任何
                   解說,一心持誦,即能使精神集中而達心
                   專一境的定境,也可為引發智慧的方便。
                   這種方便,佛法裏還不只一種,如讀經、
                   禮佛、念佛等皆是。(請參:印順導師
                   《般若經講記》p.204,5-8行。)

                   [57]  如從慧悟說:密咒不可解說,而解
                   說起來,實與教義一致。如「揭諦」是去
                   義,「波羅」是到彼岸義,「僧」是眾
                   義,「菩提」是覺義,「薩婆訶」是速疾
                   成就義。綜合起來,即是:去啊!去啊!
                   到彼岸去啊!大眾都去啊!(請參:印順
                   導師《般若經講記》p.204,8-11行。)

                   [58]  這末一句,類似耶教禱詞中的「阿
                   門」,道教咒語中的「如律令」。(請
                   參: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204,
                   11-12行。)

                   [59]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
                   「第一分初波羅夷法」(大22,p.8b)。

                   [60] 《四分律》(卷56)「調部之一」
                   (大22,p.981a)。

                   [61] 《摩訶僧祇律》(卷4)「盜戒之
                   一」(大22,p.256a)。

                   [62] 《十誦律》(卷2)「明四波羅夷法
                   之一」(大23,p.8c)。

                   [63]  不同之處請詳:《根本說一切有部
                   苾芻尼毘奈耶》(卷4)「八波羅市迦法,
                   斷人命學處第三」、(卷7)「斷人命學處
                   第三」(大23,p.662b、p.925c)。

                   [64]  摘錄自:《增壹阿含經》(卷42)
                   「結禁品第四十六」(大2,p.777b)。

                   [65]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
                   12(大24,p.161b)。

                   [66]  請參考: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
                   史》〈自序〉p.3。

                   [67]  導師對於「印度佛教思想史」分期
                   判攝的三種說法,有開合的不同。試繪一
                   表, (導師之作品書名過長,故以略名表
                   示)如下所示:
                   《印度之佛教》    《法海探珍》 
                    《印佛思》    《有部論書與師》
                   「五期判攝」     「大乘三系」 
                    「四期判攝」   「三期判攝」
                   1. 聲聞為本之解脫同歸—————┐
                   2. 傾向菩薩之聲聞分流—————
                   ┴———1. 佛法——————— 1. 佛法
                   3. 菩薩為本大小兼暢——「性空唯
                   名」——2. 初期大乘佛法—┐
                             「虛妄唯識」——
                   ————————┼  2. 大乘佛教
                   4. 傾向如來之菩薩分流—「真常唯
                   心」——3. 後期大乘佛法— ┘
                   5. 如來為本之佛梵一
                   如—————————4. 秘密大乘佛
                   法——— 3秘密大乘佛教
                   請參考: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pp.5-9
                   、《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p.3、《說
                   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自
                   序〉、《華雨集IIII》p.9。

                   [68]  念佛與念咒的融合:在阿彌陀佛思
                   想的流傳中,又與「阿彌唎都」相融合,
                   如「拔一切業障得生淨土陀羅尼」(簡稱
                   「往生咒」)所說的「阿彌唎都」。「阿
                   彌唎都」amrta,為印度傳說中的「不死
                   藥」,譯為甘露。佛法中用來比喻常住的
                   涅槃。參:印順導師《淨土與禪》p.25。

                   [69] 《般若》、《法華經》等,說讀經,
                   (背或諷)誦經,寫經,布施經典等,有
                   重於現生利益的不可思議功德,並稱般若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一
                   切咒王」。咒術,本是「佛法」所禁止
                   的,漸漸的滲入「大乘佛法」,主要是為
                   了護法,降伏邪魔。誦經與持咒,有共同
                   的傾向,也與稱名的念佛相通;音聲佛
                   事,特別是咒語,成為「秘密大乘」修持
                   的要目。「念佛」、「念法」外,「念
                   天」是非常重要的!亦參:印順導師《華
                   雨集IIII》p.1249。

                   [70]  如:「文殊法門」所說:「貪欲是
                   實際」,「生死是涅槃」等,表現為肯定
                   的「表詮」。表詮的肯定說,如認為「密
                   意」,經過解說,可以會通而無礙於佛
                   法;如傾向於表詮,作為積極的(妙有,
                   顯德)說明,一般化起來(這是「隨
                   宜」,是不應該一般化的),那就要面目
                   一新了!「金剛」,「陀羅尼」,「字
                   門」,「印」,「種子」,這一融合的傾
                   向,就是「秘密大乘」的前奏。不過,在
                   大乘經中,「字門」,「陀羅尼」,都是
                   法義的總持,以咒語為陀羅尼,大乘經中
                   是稀有的!詳參: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
                   教之起源與開展》p.26。

                   [71] 《長阿含經》(19)『大會經』(大
                   1,pp.80a-81b)。

                   [72] 《三論玄義》(大45. p.9c)。

                   [73] 《大智度論》卷五四(大正25.
                   p.448a)。

                   [74]  語言音聲的神秘性,從古以來,就
                   有人信仰的。在印度,或稱為 mantra,或
                   稱為vidya,vijja,說起來淺深不一,而
                   與神秘的語言有關,卻是一致的。在中
                   國,都可以譯為咒。嚴格的說,(原始)
                   佛法是徹底否定了的,出家人是禁止的。
                   如《長阿含經》卷一四『梵動經』(大正
                   一.八九下)說:「如餘沙門、婆羅門,
                   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為人
                   咒病,或誦惡咒,或誦善咒,……沙門瞿
                   曇無如此事」。「如餘沙門、婆羅門,食
                   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咒水
                   火,或為鬼咒,或誦剎利咒,或誦象咒,
                   或支節咒,或安宅符咒,或火燒、鼠囓能
                   為解咒,……沙門瞿曇無如此事」。神秘
                   的迷信行為,佛教出家眾是不許學習的。
                   南傳的《沙門果經》、《梵網經》,都有
                   同樣的敘述。詳參:印順導師《初期大乘
                   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p.508-9。

                   [75]  如《般若經》,《法華經》,《賢
                   劫經》,《持世經》,《華手經》,《佛
                   藏經》,《維摩詰經》等。不過以天神為
                   當機者的經典,如《思益梵天所問經》,
                   《密跡金剛力士經》,《海龍王經》等,
                   都有了天神護持的咒語。參:印順導師
                   《華雨II》p.314。

                   [76] 《大般若經》中尚有「是一切咒王」
                   句,喻讚「般若」為一切法門之王。印度
                   人誦咒,不外為了除苦得樂,今此般若依
                   之可以離生死苦,得涅槃樂。離一切苦,
                   得究竟樂,所以說:「能除一切苦,真實
                   不虛」。參: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
                   p.203。

                     
Wed Oct 8 02:37:24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