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觀世音
#1

發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觀世音Avalokite$s/vara,或譯為觀自在,是以大悲救濟苦難著名的菩薩。觀
世音的來源,或以為基於波斯的女性水神Ana^hita;或以為是希臘的阿波羅Apolla
神,與印度溼婆(自在)I^s/vara神的混合。然從佛教的立場來說,這不外乎釋尊
大悲救世的世俗適應。試從觀世音所住的聖地說起。觀世音所住的聖地,梵語為Po
tala,或Potalaka,漢譯作補陀洛、補陀洛迦等。傳說在南印度,如『大方廣佛華
嚴經』卷六八(大正一0•三六六下)說:

    「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見其西面巖谷之中
,……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

    晉譯『華嚴經』所說相同,但作「光明山」(60.001)。『大唐西域記』卷一0
(大正五一•九三二上)也說:

    「秣剌耶山東,有布呾洛迦山。山徑危險,巖谷攲傾。山頂有池,其水澄鏡。
……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遊舍。其有願見菩薩者,不顧生命,厲水登山
,忘其艱險;能達之者,蓋亦寡矣」!

    觀世音菩薩的聖地,深山險谷,是那樣不容易到達。聖地到底在那裡?考論者
也沒有確定的結論。然在佛教所傳,古代確有名為補多洛或補多羅迦的,這應該就
是觀世音菩薩聖地的來源。傳說古代的王統,開始於摩訶三摩多Maha^sammata,年
壽是無量的(不可以年代計的)。其後,先後有王統成立,並說到所住的城名。大
天王Maha^deva王統以後,有姓瞿曇Gautama的善生王Suja^ta,以後有甘蔗種Iks!v
a^ku,都住在補多羅城,就是釋迦族S/a^kya的來源。這一傳說的譜系,雖不完全
統一,但在傳說的王統住地中,有補多羅,卻是一致的,今列

  舉不同的傳說如下(60.002):圖片Ⅰ富多羅………[又]布多羅………[善生]補多
羅…………[甘蔗]補多勒迦Ⅱ布多羅迦……[又]補多羅迦……[瞿曇]補多落迦……
…[甘蔗]補多落迦Ⅲ逋多羅………[又]逋多羅………[瞿曇]逋多羅…………[甘蔗]
逋多羅Ⅳ逋多羅………[又]逋多羅………[瞿曇]逋多羅…………[甘蔗]逋多羅Ⅴ褒
多那………毘褒多那…………[大茅草王]褒多那……[甘蔗]ⅥPakula

    傳說的名稱不統一,主要為方言的變化。如Ⅵ說是銅鍱部Ta^mras/a^t!i^ya所
傳,作Pakula。Ⅴ說是法藏部Dharmaguptaka所傳,「褒怛那」的原語,應與銅鍱
部所傳,『典尊經』的七國七城中,Assaka國的Potana相合。ⅠⅡ說(ⅢⅣ 可能也
是)是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所傳。譯名不統一,但可斷定是:Potala或Pot
alaka。傳說的十大王統中,有阿波──阿溼波As/vaka,或作阿葉摩As/vama,也
就是七國中的Assaka;首府與傳說中的褒怛那、補多羅相當。阿溼波的補多落迦,
與觀世音的聖地,完全相合。

    『長阿含經』的『典尊經』,傳說以瞻波Campa^為中心的七國七城,其中有阿
婆(阿溼波國)的布和(褒怛那),是東方的古老傳說(60.003)。在釋尊時代,僅
有央伽An%ga的瞻波城、迦尸Ka^s/i的波羅奈Va^ra^n!asi^,是佛所經常遊化的地
區,其他的古代城市,不是已經毀廢,就是湮沒而地點不明。如迦陵伽Kalin%ga的
檀特補羅Dantapura,已因仙人的「意憤」而毀滅。毘提訶Videha的彌絺羅Mithila^
,已經衰落。阿槃提Avanti的首城──摩醯沙底Ma^hisatti^,已移轉到優禪尼Ujj
ayaini^。蘇尾羅Sovi^ra的勞鹿迦Roruka,傳說紛歧。『雜事』譯為「勝音城」,
此地與大迦旃延Maha^ka^tya^yana有關,應在阿槃提,但『雜事』卻傳說在西北。
勝音城人,用土來撒大迦旃延,因而城為沙土所掩沒(60.004)。

  後來,勞鹿迦又傳說在于闐,也是為沙土所掩沒的(60.005)。年代太久遠了,古
城不知所在,就成為神話的地區。阿溼波,銅鍱部傳寫為Assaka,首都名Potali(
即Potala),解說為在瞿陀婆利Godha^vari^河岸。『望月佛教大辭典』也許覺得
太在南方,所以推定在摩偷羅Mathura^與優禪尼之間(60.006)。其實,阿溼波是在
東方的。『正法念處經』說到東方地區,有毘提醯河與安輸摩河。又說

  :橋薩羅Kos/ala^屬有六國:橋薩羅、鴦伽、毘提醯、安輸、迦尸、金蒲羅(60.
007)。金蒲羅所在不明,其餘的都在恆曲以東的東方。安輸摩與安輸,就是阿溼波
(或譯阿葉摩)。又釋尊的時代,確有名為阿溼波的,如『中阿含經』卷四八『馬
邑經』(大正一•七二四下、七二五下)說:

    「佛遊鴦騎國,與大比丘眾俱,往至馬邑,住馬林寺」(60.008)。

    As/vapura──馬邑,為as/va與pura的結合語,就是阿溼波邑。佛世是屬於央
伽的;與『正法念處經』的東方相合。阿溼波的Potala,雖不能確指,而屬於東方
,是可以確定的。央伽的東方,現有阿薩密Assam,與阿葉摩、安輸摩的語音相近
。古代的地名,年代久了,不免傳說紛歧,或與神話相結合。如迦陵伽的檀特補羅
,蘇尾囉的勞鹿迦。所以古代阿溼波的補多羅、補多落迦,傳說為觀世音菩薩的聖
地──補怛洛迦,傳說到南方或他方,是非常可能的。

    『法華經』說: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60.
009)。現種種身,說種種法,傳為觀世音救世的方便。或以為是受了印度教毘溼笯
Vis!n!u的影響,這是可能的,但受影響最早的,是『長阿含經』(世間悉檀)所
說的釋尊。如『長阿含經』卷三『遊行經』(大正一•一六中──下)說:

    「阿難!世有八眾。何謂八?一曰剎利眾,二曰婆羅門眾,三曰居士眾,四曰
沙門眾;五曰四天王眾,六曰忉利天眾,七曰魔眾,八曰梵天眾。我自憶念,昔者
往來,與剎利眾坐起言語,不可稱數。以精進定力,在所能現。彼有好色,我色勝
彼。彼有妙聲,我聲勝彼。……阿難!我廣為說法,示教利喜已,即於彼沒,彼不
知我是天是人。如是至梵天眾,往反無數,廣為說法,而莫知我誰。……如是微妙
希有之法,阿難!甚奇甚特,未曾有也」!

    八眾,是人四眾,天四眾,該括了佛所教化的一切。佛以神力,到他們那裡去
。「在所能現」,就是在什麼眾中,能現什麼身。可是色相與聲音,比他們還勝一
著。等到離去,他們並不知道是佛,不知道是誰。這不是「應以何身而得度者,即
現何身而為說法」嗎?不過觀世音三十二現身,比八眾要分類詳細些,但總不出人
天八眾以外。所以觀世音菩薩救世的方便──「應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
說法」,是繼承通俗教化中,釋尊的「普入八眾」而來的。

    「大悲」,是觀世音菩薩的特德,被稱為「大悲觀世音」。在早期佛教中,大
悲是佛所有的不共功德。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不護,總為佛十八不共法。在
凡夫與聲聞聖者,只能說「悲」,不能說是「大悲」。佛的大悲是怎樣的呢?如『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二(大正二四•二一一中)說:

    「世尊法爾於一切時觀察眾生,無不聞見,無不知者。恆起大悲,饒益一切。
……晝夜六時,常以佛眼觀諸世間,於善根處,誰增誰減?誰遭苦厄?誰向惡趣?
誰陷欲泥?誰能受化?作何方便拔濟令出」!

    『大乘莊嚴經論』卷一三(大正三一•六六一上)說:

    「晝夜六時觀,一切眾生界;大悲具足故,利益我頂禮」。

    佛的大悲,是六時──一切時中觀察世間眾生的:誰的善根成熟?誰遭到了苦
難?於是用方便來救濟。「大悲觀世(間眾生)」的,是佛的不共功德。普入八眾
,現身說法的,也是佛的甚希有法。所以大乘的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大悲救苦
,與佛完全相同。觀世音菩薩,是在佛教通俗化中,繼承釋尊大悲觀世的精神而成
的。以釋迦族的故鄉──補怛洛迦為聖地,也許與淵源於釋尊救世說有關。

    觀世音Avalokites/vara,或譯觀自在Avalokites/vara,梵音有些微不同。玄
應(西元七世紀)『一切經音義』卷五(望月大辭典八0一上)說:

    「舊譯觀世音,或言光世音,並訛。又尋天竺多羅葉本,皆云舍婆羅,則譯為
自在。雪山以來經本,皆云娑婆羅,則譯為音。當以舍、娑兩聲相近,遂致訛失」
。

    玄應以為:譯為觀自在,是正確的;譯為觀世音,是訛傳的。然從所說的天竺
本,雪山以來──北方本的不同而論,顯然是方言的不同。『華嚴經』的『入法界
品』,是從南方來的,譯為觀自在。早期大乘──盛行於北方的,如『阿彌陀經』
、『法華經』等,作觀世音。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到底先起於南方,還是北方?起
初是舍婆羅,還是娑婆羅呢?這是不能以後代的梵本來決定的。『法華經』說:「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
其音聲,皆得解脫」(60.010)。「觀其音聲」,正是觀世音的確切訓釋。『雜事』
說如來大悲,「於一切時觀察眾生,無不聞見」(60.011);「聞見」,也含有觀其
音聲的意思。所以,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救苦,如確定為從釋尊大悲,於一切時觀察
世間眾生而來,那末觀世音才是原始的本意呢!

    註解~ 60.00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五一(大正九•七一八上)。

    註解~ 60.002Ⅰ『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一(大正二四•一0一中
──一0三中)。Ⅱ 『眾許摩訶帝經』卷一•二(大正三•九三四中──九三六
下)。Ⅲ『起世經』卷一0(大正一•三六三中──三六四上)。Ⅳ『起世因本經
』卷一0(大正一•四一八中──四一九上)。Ⅴ『佛本行集經』卷五(大正三•
六七三上──六七四上)。Ⅵ『島史』(南傳六0•一九)。

    註解~ 60.003『長阿含經』卷五『典尊經』(大正一•三三上)。『佛說大堅
固婆羅門緣起經』卷下(大正一•二一0下)。『長部』(一九)『大典尊經』(
南傳七•二四九)。

    註解~ 60.004『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四六(大正二三•八八0下)。

    註解~ 60.005『大唐西域記』卷一二(大正五一•九四五中)。

    註解~ 60.006『望月佛教大辭典』(二四一八上──中)。

    註解~ 60.007『正法念處經』卷六七(大正一七•四00中)。

    註解~ 60.008『中部』(三九)『馬邑大經』(南傳九•四六九)。又(四0)
   『馬邑小經』(南傳九•四八六)。

    註解~ 60.009『妙法蓮華經』卷七(大正九•五七上──中)。

    註解~ 60.010『妙法蓮華經』卷七(大正九•五六下)。

    註解~ 60.011『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二(大正二四•二一一中)。

 以上資料(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483~490P
 作者:印順法師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禮敬   彼   有幸者   阿羅漢    已正確完全覺者!  )

--
┌─────KKCITY─────┐        KKBOX 可立刻 聽音樂    
         bbs.kkcity.com.tw            ■■所有想找的歌通通不必等 ■■  
└──From:220.134.238.232    ──┘ http://www.kkbox.com.tw
Thu Sep 20 03:45:48 2007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