忿怒
一、一旦忿怒生起,他能將之調伏,如及時藥能減緩迅速蔓延的蛇毒,如是比丘
捨斷今生和來世,如蛇蛻去舊皮。
第一首偈頌把忿怒-強烈的生氣或盛怒,比喻為被蛇咬後,在體內迅速蔓延的蛇
毒。一般總將蛇(至少某些品種的蛇)視為易怒的有毒生物。忿怒是瞋恨的結果,
是一切邪惡和痛苦的三個強而有力的根源之一。
「瞋恨」(dosa)一詞涵蓋一切的厭惡,從最弱的不喜歡到最強烈的暴怒。偈頌
所用的巴利語 kodha,此處譯為「忿怒」,實際上是遍及一切的反抗情緒。但因為
譬喻及其較溫和的形式,將在第六個偈頌-「忿恨」的項目下出現,所以我們選用
最極端的一型-「忿怒」。
佛陀說,在不善根裡,瞋恨「是十分邪惡,但(比較)容易克服的」(《增支部
》3:68)。可能由於這兩個理由,瞋恨在此比其它偈頌中的各種煩惱還要先談到。
瞋恨是大毒,比起三不善根中的欲貪,會引發更大的危機,即直接落入非人行為的
深淵,並墮入惡道。
另一方面,瞋恨比較容易克服,是因為它造成內心的不愉快,與人希冀快樂的通
性背道而馳。但只有對那些已經瞭解必須淨化內心,並願意努力的人而言,瞋恨才
是「容易克服」的。至於對那些完全認同自己的嫌惡,或甚至想為發脾氣找正當理
由的人,瞋恨不只難以克服,還可能因而強化成為易怒的個性。
正如被蛇咬到需要緊急治療,以避免毒液快速擴散全身;同樣地,任何生起的忿
怒都應當馬上抑止,以免爆發為惡口、暴行等可能的嚴重後果。
真正能治癒瞋恨的解毒劑,是由耐心、寬恕和同情所組成的慈心(mettA),但
是除非心受過良好的訓練,否則在盛怒時,慈悲的想法很難立刻取代。儘管如此,
心仍應立即踩煞車,並迅速抑制生氣的念頭,如果不這麼做,可能會因為不斷
爆發的怒氣,而導致情況完全失控。
這種暫時抑止忿怒的方法,與《中部》第二十經所提到,滅除不善想法的第五個
方法相同,也就是強烈地抑制忿怒。藉由如此堅定的抑制行為,爭取時間讓心
情平靜下來,以便仔細並平靜地面對情境。但這樣鎮壓下來的怒氣仍留有餘燼,將
來可能會爆發得更為猛烈。因此,必須在當天找個安靜的時刻,用適當的方法完全
消融怒氣。對於這點,佛法能夠提供許多的幫助。
瞋恨和「貪」一樣,能使眾生牢牢地綁住彼此,它可能在「今生」或某個投生為
人的來世,成為一種開端,而在生生世世中互相報復,拖累彼此。但是持久的瞋恨
含藏著一定的危險,會將懷恨者導入悲慘的非人世界-「脫離了人界」;或是懷恨
者將投生為阿修羅-好戰、自傲且主張侵略的天神,其中的一些人似乎相繼地轉世為
人,成為偉大的征服者和統治者。
瞋恨與忿怒所激發的暴力巨浪與侵略的強力風暴,已經一次又一次地襲捲人類的
歷史,並留下肆虐的痕跡。雖然同樣起因於不善根-瞋恨,但這些動亂卻展現出各
種形式,如種族的、國家的、宗教的、階級仇恨與其它各種派系、政治上的狂熱。
那些渴望成為領導者的人早就明瞭,以共同的仇恨為旗幟,比用分享的愛來號召人
群更為容易。這些領導者總是昧著良心利用他們的知識,以達成自己熾熱的野心與
權力慾望的目的;甚至為了發洩他人或自己無法消除的瞋恨,而利用幾百萬人作為
工具,或使他們成為受害者。數不清的悲劇已如是發生,至今仍是如此,歷史課本
與每天的日報即足以證明。如今人類面臨致命的危機-利用現代科技的暴力和侵略所
導致的徹底毀滅,以及透過現代大眾媒體與狡猾的操控心思,造成瞋恨的氣氛四處
擴散。
所以,我們確實有充分的理由去抑止個人的忿怒,並協助社會降低忿怒。在今天
的世界裡,我們再也不能把減少瞋恨和暴力的呼籲,當作是不切實際的說教而加以
拒絕了。為了個人與全人類,減少瞋恨現今已成為我們身心的生存問題。
然而,「在微小的錯誤中看到危險」,而且知道即使是微細但持久的怨恨,也可
能成為強烈的瞋恨與暴力的人,會認真努力地去除任何嫌惡的根源,如是成就第三
果-「不來」(anAgAmitA)的階段。在此階段,不再回到欲界的「此生」,並確保
「來生」-色、無色界「有」的滅盡 。
若想快樂地生活,必須殺死忿怒;若想不再哭泣,必須殺死忿怒。殘殺怒氣及其
毒源、興奮的頂點、致命的甜蜜-是聖人稱許的殺戮;為了不再哭泣,必須將之滅
除。(《相應部》11:21)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敬拜 彼 有幸者. 阿羅漢. 已正確完全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