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根對社會的影響
〔貪、瞋、癡是暴力與壓迫之根〕
諸比丘!有三不善根:貪、瞋、癡。
任何種類的貪、瞋、癡都是不善。貪婪、瞋恚、愚癡的人以其身、語、意造作 (1) 的任何
業,也都是不善。受貪、瞋、癡所操控,思想受其牽制的人,以虛妄的借口 (2),以「我有
權力,我要權力」的想法而殺人、禁錮他人、奪人財產、誣告或流放、逐出,將種種痛苦加
諸於人——這些都是不善。依這種方式,由貪、瞋、癡所生,以貪、瞋、癡為因、為緣,心
邪惡、不善的種種狀態於彼生起。(《增支部》3: 69)
正如經文栩栩如生的描述,這三不善根對社會有很大的影響,是殘暴的根源、痛苦的磨難,
佛陀說明這三者是權力濫用的主因,而經中所舉的例子,明顯可看出佛陀所指涉的是政治權
力——統治者的濫權,無論是在戰時用以對付國家的敵人,或太平時針對自己的人民。佛陀
終其一生,必定觀察到許多暴力與壓迫的事件,他也必定深知不論戰時與太平盛世時,用來
為濫權合理化的托辭。在統治者自己的國度內,到處散佈有關敵人的錯誤宣傳,與被列為受
害者的不實流言,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明顯地存在。事實上,佛陀提到的所有暴力與壓迫
的例子,今日看來仍令人感到熟悉,當然,其背後的驅動力仍舊不變:貪、瞋、癡。然而,
在現代史上,「癡」儼然躍升為要角,在各種侵略好鬥的宗教、政治或種族主義下運作。
佛陀在《執杖經》(AttadaNDa Sutta)一開始所說的感人偈頌,或許是他回想起身為王子
而在父王宮中的生活:
使用暴力生怖畏,
試看國亂於鬥爭,
此景如何慟我心,
如何驚懼我當說。
見人群於狂暴中,
猶如池水漸少魚,
見人如何斗彼此,
我於此中起怖畏。(《經集》vv, 935-936)
佛陀鮮少言及當時社會的黑暗面,但這些少數的經文卻顯示出:佛陀是位敏銳且富同情心的
觀察者。
一般而言,本經所提到的暴力與壓迫行為,都受到三不善根所操控,但在某些例子中,三者
之一可能就是首腦,雖然癡或無明是無所不在的要素。以戰爭來說,統治者或許主要因為貪
求領土、財富、經濟主控權或政治霸權而發動戰爭,但要讓他的人民也支持戰事,通常會利
用宣傳仇恨,以激起人民戰鬥的意志。在過去的宗教戰爭中,「癡」是主要的動機,現今仍
出現在意識型態的鬥爭與革命,以及國境內宗教、政治與種族的迫害中。在所有這些例子裡
,「癡」產生「瞋」,時常與「貪」一起隱藏在幕後。那些壓迫人民的政權,在其壓制部分
人民的行徑中,有著同樣的動機。不善根之間的交互作用有時相當複雜,因為它們會藉由相
互滋養而增強。
佛陀十分瞭解這普遍的心理,千百年來基本上未曾改變。這些錯誤的行為,從屠殺到驅逐無
辜的受害者,都出自於對權力的渴望——享有權力,希望保有它並向外擴張的驅策力。這種
對權力的瘋狂,當然是種執著的「癡」,它與權力複雜地纏縛在一起,從舊式的君主到現代
的獨裁者,威脅著要除去那些於他人之上行使權威的人,即使是小小的官吏也不例外,他也
樂於行使自己那份小小的權力,展現其權威的圖章。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敬拜 彼 有幸者. 阿羅漢. 已正確完全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