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bstsai@ms1.hinet.net (Post Gateway), 信區: BudaHelp
標題 [學佛入門]
時間 由 獅子吼站 收信 (Sun May 3 18:55:23 1998)
>我看過你關於修學佛法上的次等
>。我自己有一點亂。比較每樣都想學。
>但是﹐也覺得這樣態度是不對。所
>以﹐現在再一次請教老師我們(修行者
>)應如何修學佛法。
沒有不對,佛子本來自然而然就會都想學每一樣的。
修學之法最好就是 "時空情境" 的方式進行:
1)想像我們在古時,聽聞世尊說法,那麼一定是和阿難、大迦葉他們
一起學。當然就會由《阿含》法聽起。
因此先 "聽" 阿含法。是故 "看經" 是錯誤的,展開阿含時,一面
讀要一面 "聽"。
線上許多同學都能領略在 "聽" 阿含時的快樂,老老老師兄們
的個性、辯才躍然紙上,因而我們也樂趣無窮,更因此能體會阿含
諸法的要點。
能 "聽" 阿含,自然能守戒,能戒則能有定,自然有慧。自然
的戒,就是 "無心法忍" --不必刻意的去 "嚴守" 。
2)當我們有了基本的 "能力" (如五戒能守、禪定自在),那麼進一步
讀方等、華嚴、般若諸經時,因為有了基本功夫,經上所言的境界
我們更可以印証,經上的種種便能明白。在這一階段上培養基本功
的方法是戒、定,能戒就是慈悲,能定就是智慧,入了慧地,便是
具有菩薩身的資格了。
3)隨著境界的開展,最後我們必須要為我們自己的入滅作準備,密部
經典便是入滅的功課。密部的功夫無他,也是守戒、禪定。
我們比古時先賢幸運的地方是,三時期的經典可以同時參看對
照,這給我們更多觸類旁通的機會,但是也由於如此,大量的偽經、
偽法、以明的或暗的方式擾亂行者的判斷。這也是一種困境。
我想世尊入滅前強調以戒為師、眾善奉行,這當中 "何為戒?
何為眾善?" 正是修行者要一再思索的主題。
菩薩行者無戒相,不像比丘有標記,因而我們常受環境壓力、
引誘,因此守戒更難,要行善法也是一樣,何者為善法?六波羅密
的實踐似乎很難貫徹、落實,因而需要付出更大的功夫。
祝您順利。
發信人: abstsai@ms1.hinet.net (Post Gateway), 信區: BudaHelp
標 題: Re: 請問一個問題!
>末學看了下面的文章,有點看不懂呢!
>1."聽經"與"看經"的差別在哪裡?
>2."聽經"是指到廟裡聽師父講經嗎?還是有其他的"聽法"?
當您在讀經時,想像自己就是坐在大眾中的一位,聽著世尊
講法,如果在坐的是“比丘千二百五人俱”,您就那千二百五十
人當中的一人,如果是十方世界眾生來集,您就是那十方眾生之
一。
坐在課堂上您是打盹呢?還是認真聽講?隨您的意,但是每
次打開經文時,您就要化身的佛經裡面去。
現在我們來想,這次如果世尊是對四眾說法,如果您是當時
一位在家居士,世尊說法時一定是說四眾能了解的法,所用的比
喻、邏輯一定簡單易懂的,那麼我們就要想到:
為何世尊這樣說?為何用這比喻?為何有人這樣發問?..等
等。思考這問題時要用當時的人的水平來思考。雖然漢譯是經過
漢化了的,但是古譯經大師一定會考慮到當時的中國地方的語法
和實例,而採用適當的語彙,一些無法找到合適語的就是保留的
“五不翻字”。
這樣子借讀經而“聽經”,才會有深的體驗。所以我們提倡
由“阿含經”入手,因為阿含是世尊最初的課程,讀過阿含後,
再讀後期出現的“大乘”經典,我們比較會知道有些地方可能和
世尊的說法相抵,從而不會走偏。
這就是“聽經”的正確方法,因為阿含經包含很多實修的禪
法在內,因此也要學習著禪坐,以便清淨我們的意識。
這樣一面讀一面作,還可以上網和大伙討論經義、禪坐的問
題,學佛之路會順一些。
Ξ Origin: 獅子吼站 <cbs.ntu.edu.tw> ◇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
▲▲▲ ╮╔╯ ╰╦═╭══╗╔═╮╰═╗╭
███ ═╬╬═╮╔╬╮ ╭╯║ ║ ╭╯║ ▲▲▲
◥█◤ ╭╬╬═╝║║╠══╬═╣ ║╭╬═╣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Ξ ║╠═╗║║║ ║ ╰═╩╯║ ║ ◥█◤ 歡迎加入交流討論
╰◣ ╰╝╰═╩╯║ ╰═╯ ╰═╯ ╚═╯◢Ξ http://cbs.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