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 1.因果
#1
淨心
    1.因果

  因果分為兩類︰①有漏因果(凡夫的因果),②無漏因果(聖人的
因果)。因緣亦分為兩類︰①因緣有,②因緣空。因緣有的有,是指
有因有緣而產生種種現象;因緣空的空,是指一切現象的自性本空。
自性不是哲學上所稱之本體,而是說,現象的本身即無不變的自性,
故稱自性本空。

  有漏因果,可分為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善因亦名白業,惡
因亦名黑業,白業指的是持五戒修十善的善因善業,當得人天果報的
善報福報,黑業則是造的十惡五逆之罪,當受餓鬼、畜牲、地獄等三
途惡道之果報。善因趨向光明面,惡因趨向黑暗面,實是一種自然法
則。

  光明面是通向人道、天道,人道當然是指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
。天道呢﹖除了六欲天及禪定天,人道中有些人身心特別強健,能力
智慧特別高超,能呼風喚雨,有的夫婦兒女如神仙眷屬般享有很大的
福報。從某個角度看,這些人就像是天道之神仙。

  從反方向看,除了實有三惡道之外,世間有一些人,鬼頭鬼腦、
鬼心眼,他們就像是鬼道之鬼;此外,人間尚充滿了酒鬼、色鬼、賭
鬼、貪心鬼等。

  此外,動物方面從單細胞的阿米巴原蟲到高等動物,也是與人類
並存於世。人類中也有一些心地險惡而被稱為人面獸心的人;其實動
物只是福報差、智慧低,在造作惡業方面,反不如人類之中某些人的
陰險兇惡。即如山王老虎、獸王獅子,通常只有在肚子餓或生命受到
威脅時才會傷人、吃人;而人類一旦起了惡心,任何傷天害理的事均
可做盡,可見有時候的人心比獸心還可怕。

  至於地獄,有些人在打禪七時,對禪期中所受身心的煎熬、感到
痛苦難耐,而謂地獄大概就是這般景況了。實則地獄之苦是人所無法
想像的,雖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人把慘痛的遭遇形容為人間地獄。例
如在醫院裡,一些病重的病人,身上插滿了各種管子,同時吊著好幾
瓶點滴,不能開口說話,不能自由行動,也沒有復原的希望,其身心
所受的煎熬,也有點像是陷身地獄了。

  造善業善因,得善果的福報;造惡業惡因,得苦果的罪報。縱然
是福報,也是有漏果報。所謂有漏及無漏,就像一個完整的杯子,裝
滿水之後,不再漏失,名為無漏;一個有洞有縫的杯子,也可裝滿水
,但會漸漸漏失,直到漏完為止。若以無我之心修福修慧,稱為無漏
功德;若以追求回饋的有我之心,修行布施持戒等功德,便稱為有漏
功德。

  有漏是指一邊告作善因一邊享福報,不斷地造因得果,生滅不已
,稱為有漏功德。就像我們在銀行開的戶頭,經常存款,又經常提款
,那便是有漏。

  凡夫眾生只知「有我」。「我」存在於因果交替中,因是對果而
說,果是從因而起。果從因起易知,因對果說難懂。

  在其他的宗教,認為神是最初的、自由的、永?琱£變的存在,神
是原始存在的第一因、唯一因,而宇宙萬物則是神所創造出來的果。
佛教則認為果從因而來,因也是由果而生。就像雞生蛋,蛋生雞的問
題一樣,是循環無端的關係,不是誰先誰後的關係。在我們這個世界
,最究竟的問題是永遠無從找到開端的。佛教重視「現在」的存在,
不推究最初的過去,不空想最後的未來。過去已過去,未來未可知,
重要的是「現在」的當下。唯有認真地「活在現在」,才能對自己的
過去負責,面對果報,無驕無餒;才能積極地準備將來,到達成佛的
境界。

  各位到法鼓山來參加禪修營,既是因、又是果、也是因果同時。

  首先是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原因,促成你們到了法鼓山的結果
。

  其次也是因︰在禪修營期間,每天從早到晚的各項學習和修行活
動,則是又在造作另一個人生目標的原因。

  再次也是因果同時︰造了這個因的同時,即是得到認識自我、肯
定自我、提昇自我、消融自我之結果的過程。可見,凡事都是互相循
環互為因果的,所以因果既是前後關係,也是同時發生的現象。

  有些人富可敵國,認為其偌大家產,可供其子孫世代享用不盡。
這是不可能的,依我們所見所知,能夠連續三代富貴者,已屬不易,
何況是永遠地世世代代。古今中外的許多王朝,都要歷經起起滅滅之
變化,更何況是小小的家族呢!因為世間現象,無非有漏,人間天上
,也都是無常。世事瞬息變幻,故當你自己在享受福報時,切記不要
作威作福,要知福、惜福,更要培福,如此下去,善因才能不斷增加
,善果方能繼續保持。如能不斷的知福、惜福、培福,卻不享福,那
麼總有一天你就能夠轉有漏因果為無漏因果了。

  無論善惡,都是根據所造的因,而受相類的果。佛教徒都知道有
「菩薩畏因。眾生怕果。」的兩句話,那是說,菩薩隨時隨地注意自
己的起心動念,深怕一不小心造了惡因,結果損失了自己的功德,也
傷害了眾生;凡夫眾生愚昧無知,不懂觀照自己的言行舉止,常常造
作惡業罪因,卻在感受苦報之時,一昧的怨天尤人。菩薩與眾生真是
智慧與愚痴的對照。菩薩不逃避苦果而知道不造惡因,眾生不知杜絕
惡因卻害怕接受苦果。

  一旦造了惡業,只要坦然接受,把該得的罪報受完之後,一樣可
得解脫。罪報的受報,分為被動和主動的兩種。被動的受報,就像欠
了人的債,不甘願償還,對方卻苦苦相逼,這種感覺是受罪、受苦、
受難。而主動的受報,則是在別人來逼債之前,自己已主動還清,甚
至還得更多些,例如布施,便是一種自發性的行為,是一種修行,心
中容易調適,便不會感到痛苦。

  前面說到凡夫的因果是有漏的,而聖人的因果則是無漏的,因為
聖人造無漏因,便得無漏果。無漏的果分為小乘的和大乘的兩種︰小
乘的又分獨覺和聲聞,大乘的又分為菩薩和佛。凡夫所修有漏的善業
,如透過不斷的修行,一再地累積福慧資糧,一切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為眾生得離苦,也能轉有漏為無漏的。


節錄自『聖嚴法師教禪坐』
http://ccbs.ntu.edu.tw/canon/PUBLIC/MEDIT/

--

▲▲▲   ╮╔╯  ╰╦═╭══╗╔═╮╰═╗╭    
███ ═╬╬═╮╔╬╮    ╭╯║  ║  ╭╯║    ▲▲▲
◥█◤ ╭╬╬═╝║║╠══╬═╣  ║╭╬═╣    ███   臺大佛學研究中心
  Ξ     ║╠═╗║║║╰═╩╯║  ║    ◥█◤    獅子吼佛學專站   
  ╰◣ ╰╝╰═╩╯║  ╰═╯      ╰═╯  ╚═╯◢Ξ     歡迎加入交流討論  
Tue Jan 14 17:12:28 2003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