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吳寶原居士的來信:
---------- Forwarded message ----------
Date: Tue, 03 Dec 1996 15:57:59 +0800
From: Maha Wu <maha@tpts1.seed.net.tw>
Subject: 佛典新式分段之上下引號問題
各位關心電子佛典的朋友好!
底下是徐言輝來函討論「佛典新式分段之上下引號問題」以及我的答覆。請指教。
----------------------------------------------------------------------
> 佛說陀羅尼曰:
> 「囊摩悉底 悉底 蘇悉底 悉底伽羅羅耶俱琰參摩摩悉利
> 阿闍麼悉底娑婆訶
在這裡有個疑問,此段尾字不加(」),與下一段首字加(「),是不是有什麼原因
在?
------
很抱歉,讓你再次問我這個問題。我本預定在新式標點符號別論中會詳加說明,
那麼現在就大略讓你知道一下原因。請看下文(摘自羅什所譯《金剛經》):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上文第一段,為什麼只有上引號,而無下引號?第二段為什麼又有上下引號?我
在這裡的原則是:「引號的意思,一般是以一上及一下引號來含括說話內容。但
若是說話內容特長,必須加以分段時,則於每段段首只加上引號,至最末一段才
加上下引號,以此來更為明確的表示說話內容的開始與結束。」
若不依此原則處理,則上文第三段及第五段的答話,將會跟其它的段落混成一團
,就符號邏輯上,你會分不清問與答。上述的經文結構非常普遍,至少我在般若
、華嚴、阿含中皆有發現——沒有明白指出說話者是誰,而直接陳述其說話內容
。
因為上文通俗,或以為不依此原則處理,讀者亦應可明白區分;但若遇上生澀難
通的經文時,那將如何呢?所以一種符號的使用原則,必須考慮到其是不是可以
在各式各樣的狀況中發揮作用。
跟一般白話文比較起來,佛經的文字敘述自有其特殊性,那麼要將這個跟白話文
一起發展出來的新式標點運用在佛經上,除了依常情常理來論衡外,經驗是很重
要的。
這個引號原則是我們在編輯文殊藏時確立的,所以後期的文殊藏皆做如此處理。
另外,我手頭上有一本沈家楨講述的《金剛經的研究》亦做如是處理;還有,佛
光山的阿含藏好像也是如此(待查證)。
----------
摩訶工作室
吳寶原
Tel:(02)6741715
E-mail:maha@tpts1.seed.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