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典新式分段之上下引號問題 (fwd)
#1
Post Gateway
發信站: 由 獅子吼站 收信 (ccstudent.ee.ntu.edu.tw , 信區: BudaTech)
以下是吳寶原居士的來信:
---------- Forwarded message ----------
Date: Tue, 03 Dec 1996 15:57:59 +0800
From: Maha Wu <maha@tpts1.seed.net.tw>
Subject: 佛典新式分段之上下引號問題 

各位關心電子佛典的朋友好!

底下是徐言輝來函討論「佛典新式分段之上下引號問題」以及我的答覆。請指教。

----------------------------------------------------------------------

>    佛說陀羅尼曰:

>    「囊摩悉底  悉底  蘇悉底  悉底伽羅羅耶俱琰參摩摩悉利
>      阿闍麼悉底娑婆訶

在這裡有個疑問,此段尾字不加(」),與下一段首字加(「),是不是有什麼原因
在?

------

很抱歉,讓你再次問我這個問題。我本預定在新式標點符號別論中會詳加說明,
那麼現在就大略讓你知道一下原因。請看下文(摘自羅什所譯《金剛經》):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上文第一段,為什麼只有上引號,而無下引號?第二段為什麼又有上下引號?我
在這裡的原則是:「引號的意思,一般是以一上及一下引號來含括說話內容。但
若是說話內容特長,必須加以分段時,則於每段段首只加上引號,至最末一段才
加上下引號,以此來更為明確的表示說話內容的開始與結束。」

若不依此原則處理,則上文第三段及第五段的答話,將會跟其它的段落混成一團
,就符號邏輯上,你會分不清問與答。上述的經文結構非常普遍,至少我在般若
、華嚴、阿含中皆有發現——沒有明白指出說話者是誰,而直接陳述其說話內容
。

因為上文通俗,或以為不依此原則處理,讀者亦應可明白區分;但若遇上生澀難
通的經文時,那將如何呢?所以一種符號的使用原則,必須考慮到其是不是可以
在各式各樣的狀況中發揮作用。

跟一般白話文比較起來,佛經的文字敘述自有其特殊性,那麼要將這個跟白話文
一起發展出來的新式標點運用在佛經上,除了依常情常理來論衡外,經驗是很重
要的。

這個引號原則是我們在編輯文殊藏時確立的,所以後期的文殊藏皆做如此處理。
另外,我手頭上有一本沈家楨講述的《金剛經的研究》亦做如是處理;還有,佛
光山的阿含藏好像也是如此(待查證)。

----------
摩訶工作室
吳寶原
Tel:(02)6741715
E-mail:maha@tpts1.seed.net.tw
Tue Dec 3 08:37:07 199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典新式分段之上下引號問題 (fwd)
#2
Post Gateway
發信站: 由 獅子吼站 收信 (ms1.hinet.net , 信區: BudaTech)
>From: Maha Wu <maha@tpts1.seed.net.tw>
>底下是徐言輝來函討論「佛典新式分段之上下引號問題」以及我的答覆。請指教。
>----------------------------------------------------------------------
>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                                                            
>    「不也,世尊!」                                        
>                                                            
>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                                                            
>    「不也,世尊!」                        
>                                                            
>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                                                            
>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                                                            
>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
>上文第一段,為什麼只有上引號,而無下引號?第二段為什麼又有上下引號?我
>在這裡的原則是:「引號的意思,一般是以一上及一下引號來含括說話內容。但
>若是說話內容特長,必須加以分段時,則於每段段首只加上引號,至最末一段才
>加上下引號,以此來更為明確的表示說話內容的開始與結束。」

     在下認為一句話發話者尚未結束,則引號的啟用不能再出現,這是有違引號
 當初設計的目的,照理上段文句應該如此處理較恰當:
+-----------------------------------------------------------------------
|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                                                            
|    「不也,世尊。」                                        
|                                                            
|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                                                            
|    「不也,世尊。」                        
|                                                            
|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
|  所教住。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

     如果為了美觀或易讀起見,末句可以考慮這樣排:
+-----------------------------------------------------------------------
|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                                                            
|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                                                            
|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
     這樣的引號才合於當初設計引號為 "成對" 的目的。同時在閱讀時才有一氣
 呵成的感覺,讓讀者能領會到世尊當時 "耳提面命" 的 "著急" 意思。

>若不依此原則處理,則上文第三段及第五段的答話,將會跟其它的段落混成一團
>,就符號邏輯上,你會分不清問與答。上述的經文結構非常普遍,至少我在般若
>、華嚴、阿含中皆有發現——沒有明白指出說話者是誰,而直接陳述其說話內容
>。

   只要有上引號和下引號,當中無論多長都應該不必再加引號才是。

   例如《華嚴》卷十七:
   *****************************************

       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佛子,一切世界諸菩薩眾,依如來教染衣
   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淨、從菩薩位逮於無上菩提之道?」

       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
   ....................................................................
   ................乃至戒是梵行耶?

       若身是梵行者,當知..............................................
   ....................................................................
   ......屈伸俯仰。

       若語是梵行者,梵行則是..........................................
   ....................................................................
   ......顯了說。

       若意是梵行者,當知..............................................
   ....................................................................
   ......苦樂憂喜。

       ....

       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
   ....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義。」
   
   ******************************************   
       以上首尾兩個引號就可以了,讀者不可能錯認為中間的經文不是法慧菩薩
   說的。有縮排和引號兩個工具,經文的易讀性增加不少。

>跟一般白話文比較起來,佛經的文字敘述自有其特殊性,那麼要將這個跟白話文
>一起發展出來的新式標點運用在佛經上,除了依常情常理來論衡外,經驗是很重
>要的。

     經驗是要件,所以一定要真正研讀佛經的人才能合理的指出何句為引,何句
 為結,也才能不致於造成大的困擾。

     總之,在下以為縮排當加運用,引號不能單行。

>這個引號原則是我們在編輯文殊藏時確立的,所以後期的文殊藏皆做如此處理。
>另外,我手頭上有一本沈家楨講述的《金剛經的研究》亦做如是處理;還有,佛
>光山的阿含藏好像也是如此(待查證)。

     弟當年看文殊藏時便覺得 "引號單行" 之法有待商榷,惜後來文殊祝融一役,
 失卻申素之機,今提出淺見,不知吳兄意下如何?
+---- AB Tsai ----------------------------------------------------+
| Email:abstsai@ms1.hinet.net                                     |
+-----------------------------------------------------------------+
Tue Dec 3 11:56:23 199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佛典新式分段之上下引號問題 (fwd)
#3
Post Gateway
發信站: 由 獅子吼站 收信 (ccstudent.ee.ntu.edu.tw , 信區: BudaTech)
以下是吳寶原居士的回信:
---------- Forwarded message ----------
Date: Fri, 13 Dec 1996 02:31:25 +0800
From: Maha Wu <maha@tpts1.seed.net.tw>

> > 標  題: Re: 佛典新式分段之上下引號問題 (fwd)
> 發信站: 由 獅子吼站 收信 (Tue Dec  3 11:56:23 1996)
> 
> >From: Maha Wu <maha@tpts1.seed.net.tw>
> >底下是徐言輝來函討論「佛典新式分段之上下引號問題」以及我的答覆。請指教。
> >----------------------------------------------------------------------
> >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 >
> >    「不也,世尊!」
> >
> >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 >
> >    「不也,世尊!」
> >
> >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 >
> >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 >
> >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 >
> >上文第一段,為什麼只有上引號,而無下引號?第二段為什麼又有上下引號?我
> >在這裡的原則是:「引號的意思,一般是以一上及一下引號來含括說話內容。但
> >若是說話內容特長,必須加以分段時,則於每段段首只加上引號,至最末一段才
> >加上下引號,以此來更為明確的表示說話內容的開始與結束。」
> 
>      在下認為一句話發話者尚未結束,則引號的啟用不能再出現,這是有違引號
>  當初設計的目的,照理上段文句應該如此處理較恰當:
> +-----------------------------------------------------------------------
> |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 |
> |    「不也,世尊。」
> |
> |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 |
> |    「不也,世尊。」
> |
> |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
> |  所教住。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 +-----------------------------------------------------------------------
> 
>      如果為了美觀或易讀起見,末句可以考慮這樣排:
> +-----------------------------------------------------------------------
> |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 |
> |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 |
> |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 +-----------------------------------------------------------------------
>      這樣的引號才合於當初設計引號為 "成對" 的目的。同時在閱讀時才有一氣
>  呵成的感覺,讓讀者能領會到世尊當時 "耳提面命" 的 "著急" 意思。
> 
> >若不依此原則處理,則上文第三段及第五段的答話,將會跟其它的段落混成一團
> >,就符號邏輯上,你會分不清問與答。上述的經文結構非常普遍,至少我在般若
> >、華嚴、阿含中皆有發現——沒有明白指出說話者是誰,而直接陳述其說話內容
> >。
> 
>    只要有上引號和下引號,當中無論多長都應該不必再加引號才是。
> 
>    例如《華嚴》卷十七:
>    *****************************************
> 
>        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佛子,一切世界諸菩薩眾,依如來教染衣
>    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淨、從菩薩位逮於無上菩提之道?」
> 
>        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
>    ....................................................................
>    ................乃至戒是梵行耶?
> 
>        若身是梵行者,當知..............................................
>    ....................................................................
>    ......屈伸俯仰。
> 
>        若語是梵行者,梵行則是..........................................
>    ....................................................................
>    ......顯了說。
> 
>        若意是梵行者,當知..............................................
>    ....................................................................
>    ......苦樂憂喜。
> 
>        ....
> 
>        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
>    ....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義。」
> 
>    ******************************************
>        以上首尾兩個引號就可以了,讀者不可能錯認為中間的經文不是法慧菩薩
>    說的。有縮排和引號兩個工具,經文的易讀性增加不少。
> 
> >跟一般白話文比較起來,佛經的文字敘述自有其特殊性,那麼要將這個跟白話文
> >一起發展出來的新式標點運用在佛經上,除了依常情常理來論衡外,經驗是很重
> >要的。
> 
>      經驗是要件,所以一定要真正研讀佛經的人才能合理的指出何句為引,何句
>  為結,也才能不致於造成大的困擾。
> 
>      總之,在下以為縮排當加運用,引號不能單行。
> 
> >這個引號原則是我們在編輯文殊藏時確立的,所以後期的文殊藏皆做如此處理。
> >另外,我手頭上有一本沈家楨講述的《金剛經的研究》亦做如是處理;還有,佛
> >光山的阿含藏好像也是如此(待查證)。
> 
>      弟當年看文殊藏時便覺得 "引號單行" 之法有待商榷,惜後來文殊祝融一役,
>  失卻申素之機,今提出淺見,不知吳兄意下如何?

要對應蔡老師這一問,我手頭上沒有充分足以引證的資料;而最近正忙著賺錢糊口,
一時不可能外出找資料。我心裡最想找的是七十卷《正法念處經》(FG0721),那是
我所處理過最不易分段的一部經,裡頭說話者的層次一重又一重,而所說內容又皆長
之又長。

======

這裡先提一個問題。

若按一般常態,佛經一開頭是阿難的「如是我聞」,這是第一個說話層次,直接的說
話人是阿難。照理說,在「如是我聞」之後,應接著一個冒號以及一個上引號,然後
再陳述其所聞內容。如下:

    如是我聞:「一時....

可是我們一般都不是這麼做。以我來說,我會將「如是我聞:」獨立成一段,下面也
不接引號了。如下:
    
    如是我聞:

    一時...

因為獨立成段,即與下面所述內容明確區隔,應不至於引起讀者誤解,如此也避掉一
個說話層次所須用到的引號。

再來,佛開始說話了,這是第二個說話層次,直接的說話人是世尊。這時,我們一般
都用上、下引號來含括其說話內容。如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諸異學來問汝等... 。」

那麼,若在世尊的陳述當中發生人物問答,如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諸異學來問汝等:『一切諸法以何為本?』汝等應當
如是答彼:『一切諸法以欲為本。』」(中阿含卷二十八)

這時候,第三個說話層次就出現了,直接的說話人是世尊所說話裡頭的人物。於是,
我們採用了雙引號來含括其說話內容。

就這樣子,一層又一層,沒引號、單引號、雙引號,再下去已經沒得用了。請問,這
該怎麼辦?這種例子在《正法念處經》多得是。

======

回過頭來談蔡老師所提,若依蔡老師上文所例舉《華嚴》卷十七來看,如下:

    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佛子,一切世界諸菩薩眾,依如來教染衣
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淨、從菩薩位逮於無上菩提之道?」

    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
....................................................................
................乃至戒是梵行耶?

    若身是梵行者,當知..............................................
....................................................................
......屈伸俯仰。

    若語是梵行者,梵行則是..........................................
....................................................................
......顯了說。
 
    若意是梵行者,當知..............................................
....................................................................
......苦樂憂喜。
 
    ....
 
    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
....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義。」

上面從第三段開始至最末倒數第二段,我們看到每段皆是首行縮排兩個中文字
,段落裡面什麼引號也沒有。如果經文中類似這樣的段落很多很多,譬如連續
來個二、三十頁,甚至跨越多卷,那麼對讀者來說,姑不論他搞不搞得清楚是
誰在說話,就連最起碼的說話層次都很難掌握。

因這緣故,所以我們當初會在類似上述段落中每段開頭的地方加上個上引號或
雙上引號,以讓讀者明確掌握我剛才所謂的說話層次。這個處理方式真的是經
驗累積出來的,不是我隨便說說。

重申那句老話:「跟一般白話文比較起來,佛經的文字敘述自有其特殊性。」
所以,不能局限於當初制定新式標點的符號意義;因為,當初並沒有考慮到會
有今天這樣的問題。

以上所筆,純屬個人主觀,還盼蔡老師及諸位大德指正。
 
----------
摩訶工作室
吳寶原
Tel:(02)6741715
E-mail:maha@tpts1.seed.net.tw
Sat Dec 21 10:16:29 1996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