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讀經] 雜阿含458經 論因說因
#1
阿建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58.htm


北傳:雜阿含458經 南傳:相應部14相應12經 關涉主題:教理/論因說因
 (04/08/2012 22:47:05 更新)

雜阿含458經[正聞本721經/佛光本457經](界相應/雜因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因生欲想,非無因;有因生恚想、害想,非無因。

  云何因生欲想?謂:緣欲界也;緣欲界故,生欲想、欲欲、欲覺、欲熱、欲
求,愚癡凡夫起欲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口、心。如是,邪因緣故,
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是名因緣生欲想。

  云何因緣生恚想?……害想?謂:害界也;緣害界生害想、害欲、害覺、害
熱、害求,愚癡凡夫起害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口、心。起三處邪因緣已
,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是名因緣生害想。

  諸比丘!若諸沙門、婆羅門如是安於生,生危嶮想,不求捨離,不覺,不吐
,彼則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譬如:城邑
、聚落不遠有曠野,大火卒起,彼無有力能滅火者,當知彼諸野中眾生悉被火害
,如是,諸沙門、婆羅門安於生,生危嶮想,身壞命終,生惡趣中。

  諸比丘!有因生出要想,非無因。

  云何有因生出要想?謂:出要界;緣出要界生出要想、出要欲、出要覺、出
要熱、出要求,謂:彼慧者出要求時,眾生三處生正,謂:身、口、心。彼如是生正因
緣已,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是名因緣生出要想
。

  云何因緣生不恚?……不害想?謂:不害界也;不害界因緣生不害想、不害
欲、不害覺、不害熱、不害求,彼慧者不害求時,眾生三處正,謂:身、口、心。
彼正因緣生已,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
是名因緣生不害想。

  若諸沙門、婆羅門安於生,生不害想,不捨離、不覺、不吐,現法樂住,不苦、
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譬如:城邑、聚落邊有曠野,大火卒起,
有人堪能手足滅火,當知:彼諸眾生依草木者悉不被害,如是,諸沙門
、婆羅門安於生,生正想,不捨、不覺,不吐,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
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應部14相應12經/有因緣經(界相應/因緣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住在舍衛城,……(中略)。

  「比丘們!有因緣生起欲尋,非無因緣;有因緣生起惡意尋,非無因緣;有
因緣生起加害尋,非無因緣。而,比丘們!怎樣有因緣生起欲尋,非無因緣;有因緣
生起惡意尋,非無因緣;有因緣生起加害尋,非無因緣呢?

  比丘們!緣欲界生起欲想;緣欲想生起欲的意向;緣欲的意向生起欲的意欲
;緣欲的意欲生起欲的焦熱;緣欲的焦熱生起欲的遍求,比丘們!當遍求欲的遍
求時,未受教導的一般人以三處錯誤地行動:以身、語、意。

  比丘們!緣惡意界生起惡意想;緣惡意想生起惡意的意向;……(中略)惡
意的意欲……惡意的焦熱……惡意的遍求,比丘們!當遍求惡意的遍求時,未受教
導的一般人以三處錯誤地行動:以身、語、意。

  比丘們!緣加害界生起加害想;緣加害想生起加害的意向;……(中略)加
害的意欲……加害的焦熱……加害的遍求,比丘們!當遍求加害的遍求時,未受教導
的一般人以三處錯誤地行動:以身、語、意。

  比丘們!猶如男子如果掉落燃燒的草炬到乾草中,如果不以手、腳急速地熄
滅,比丘們!這樣,那些依止草木的生物類,牠們會遭到不幸與災厄。同樣的,
比丘們!凡當任何沙門、婆羅門已生起不正之想時,不急速地捨斷、驅離、剷除
、使之走到不存在者,則他在當生住於苦,有惱害,有惱愁,有熱惱;身體崩解
,死後預期向於惡趣。

  比丘們!有因緣生起離欲尋,非無因緣;有因緣生起無惡意尋,非無因緣;
有因緣生起不加害尋,非無因緣。而,比丘們!怎樣有因緣生起離欲尋,非無因
緣;有因緣生起無惡意尋,非無因緣;有因緣生起不加害尋,非無因緣呢?

  比丘們!緣離欲界生起離欲想;緣離欲想生起離欲的意向;緣離欲的意向生
起離欲的意欲;緣離欲的意欲生起離欲的焦熱;緣離欲的焦熱生起離欲的遍求,

比丘們!當遍求離欲的遍求時,已受教導的聖弟子以三處正確地行動:以身、語、意。


  比丘們!緣無惡意界生起無惡意想;緣無惡意想生起無惡意的意向;……(中略)
無惡意的意欲……無惡意的焦熱……無惡意的遍求,比丘們!當遍求無惡意的遍求時,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以三處正確地行動:以身、語、意。

  比丘們!緣不加害界生起不加害想;緣不加害想生起不加害的意向;……(中略)
不加害的意欲……不加害的焦熱……不加害的遍求,比丘們!當遍求不加害的遍求時,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以三處正確地行動:以身、語、意。

  比丘們!猶如男子如果掉落燃燒的草炬到乾草中,如果立即以手、腳急速地
熄滅,這樣,比丘們!那些依止草木的生物類,牠們不會遭到不幸與災厄。同樣的,
比丘們!凡當任何沙門、婆羅門已生起不正之想時,就急速地捨斷、驅離、
剷除、使之走到不存在者,則他當生住於樂,不惱害,不惱愁,不熱惱;身體崩
解,死後預期向於善趣。」



註解:

1.「無恚覺(SA);無恚念(MA)」,南傳作「無惡意的意向」(aby糂p糂
dasa?kapp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無有害意志的意向」(the intention of non-ill
will)。

2.「正志出要覺(SA);無欲念(MA)」,南傳作「離欲的意向」
(Nekkhammasa?kapp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放棄的意向」(intention ofrenunciation)。

3.「欲欲」,南傳作「欲的意欲」(k糂macchanda劏),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感官
的想要;肉慾的想要」(sensual desire)。

4.「害覺」,南傳作「加害尋」(vihi劏s糂vitakk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
「殘酷的想法」(thought of cruelty),或「傷害的想法」(thought of harming,
SN.22.80)。

5.「樂住」,南傳作「住於安樂」(sukha劏 viharati,直譯為「樂住」),菩提
比丘長老英譯為「幸福地住著」(dwells happily)。「安樂」(另譯為「若樂」),
南傳作「樂住」(ph糂suvih糂ro,另譯為「安住;安穩住」),菩提比丘長老英
譯為「住於安樂」(dwell at ease)。

6.「緣出要界」,南傳作「緣離欲界」(Nekkhammadh糂tu劏……pa?icca),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依於放棄元素」(In dependence on the renunciation
element),並引註釋書的解說:這是指放棄的想法與所有善的狀態(但除去「無惡意」
與「不加害」)。「離欲」(nekkhamma),另譯為「出離」。



感想:
文意比較

諸比丘!若諸沙門、婆羅門如是安於生,生危嶮想,不求捨離,不覺,不吐,彼
則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譬如:城邑、聚
落不遠有曠野,大火卒起,彼無有力能滅火者,當知彼諸野中眾生悉被火害,如是
,諸沙門、婆羅門安於生,生危嶮想,身壞命終,生惡趣中。

此段 「安於生,生危嶮想,不求捨離,不覺,不吐,彼則現法苦住」

若諸沙門、婆羅門安於生,生不害想,不捨離、不覺、不吐,現法樂住,不苦、
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譬如:城邑、聚落邊有曠野,大火卒
起,有人堪能手足滅火,當知:彼諸眾生依草木者悉不被害,如是,諸沙門、婆
羅門安於生,生正想,不捨、不覺,不吐,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
,身壞命終,生善趣中。」

此段「安於生,生不害想,不捨離、不覺、不吐,現法樂住」

第二段,一樣是「不捨離、不覺、不吐」沒有做到 捨離、覺、吐,卻能轉為現法樂住?

難道文義是只要緣不害想,還不需要做到 捨、覺、吐,就能現法樂住,生善趣中?
此段有疑義。

以下為 出離所緣討論(南北傳差不多)

諸比丘!有因生出要想,非無因。

  云何有因生出要想?謂:出要界;緣出要界生出要想、出要欲、出要覺、出要熱、
出要求,謂:彼慧者出要求時,眾生三處生正,謂:身、口、心。彼如是生正因緣已,
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是名因緣生出要想。

此段內容則是,「出要」界是可以當成所緣的,若以南傳註釋來說,出要界是離
欲界,我們可以緣「離欲」這樣嗎? 或是說,在離欲前,我們一樣是有一個「離欲」
的所緣

在我的理解上,的確修行時會有念頭:我要離欲!這樣的想法

(與現今一些修行學派強調「禪修無所緣」、「無分別」、「動念即乖」
是很大的差別,高唱「當下放下」而不知從何下手,不善觀因緣,
這樣的教法容易令人誤解吧)

此段是個人疑問,希望能提出來討論,祝各位法安



(近日小弟準備考試,po文節奏將會變慢)
--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

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Wed Jun 13 17:05:38 2012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讀經] 雜阿含458經 論因說因
#2
蘿蔔
《雜阿含經》
2018年12月 3日 2:41:35 星期一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