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禪修與情緒
#1
ToiletWasher
禪修與情緒 

葛榮居士禪修講座錄 
南傳佛教叢書編譯組 譯
 

導師:再次歡迎大家。今晚講座的內容是關於情緒的。什麼是令我們產生苦惱的不
愉快情緒呢?我們會想到以下這些情緒:忿怒、恐懼、焦慮、悲傷、寂寞、內疚、
妒忌……我想在座每一位都曾有過這些情緒。我相信沒有人從未體驗過它們吧,我
亦相信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經歷過以上所提到的情緒。 

事實上是這些情緒令我們生起苦惱及帶來內心衝突的。所以,去找出禪修如何能幫
助我們處理這些情緒是非常重要。我希望給大家提供一些方法。其中一些方法也許
大家已曾聽我提及過的。 

第一個方法是什麼呢?這方法可能是不容易做到的,就是我曾多次提及的學習用開
放的態度去面對這些不愉快情緒。我們習慣了不喜歡這些情緒,憎恨它們,討厭它
們,因為它們使我們不愉快。所以,學習用一種開放和友善的態度去對待它們是非
常重要的。我們必須循序漸進、柔和、友善地去實習。 

第二個方法是學習去探索、審查及探究那些不愉快情緒,並努力去認識它們。由於
我們不喜歡它們、憎恨它們,所以我們從不會努力去認識和探究這些不愉快情緒。
其實,我們是可以從這些情緒中學到很多東西的。例如,我們可以學習去看清楚思
想和情緒之間的聯繫,使我們明白到情緒是如何產生的。當我們明白到情緒是如何
產生時,我們大概可以應付和處理它們了。還有,當我們準備去認識和探究它們的
同時,亦即是開始以開放的態度去對待它們,正如我剛才所說的了。 

另一個有趣的方法是:當內心沒有這些情緒時,我們去邀請它們,容許它們出現。
非常有趣,當我們邀請它們時,它們卻不出現。或許今天當我們禪修時試試邀請這
些我們厭惡的怪物來。正當我們害怕它們、討厭它們的時候,實際上正給予它們更
大的動力和能量,但若我們開放地去邀請它們時,我們給予它們的力量就會消失
了。 

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方法,就是當這些不愉快情緒沒有出現的時候,要知道它們並
沒有出現。剛才提到,當我們不喜歡它們時,反而給予它們力量。另外,由於害怕
它們,當它們沒有出現的時候,我們便難於覺察到它們並沒有出現。透過去知道不
愉快情緒也有沒出現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正面。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吧:當
牙痛時,我們的而且確被牙痛所折磨,但當沒有牙痛時,我們卻不會說:「真好
了!我現在沒有牙痛。」我們會這樣想:「縱使我的牙現時沒有痛,或許它明天會
痛呢。」明白到不愉快情緒也有沒出現的時候,這的確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因此,
「當沒有不愉快情緒的時候,知道它們並沒有出現。」這個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或
許當下現在你沒有不愉快的情緒,那麼就請你知道當下現在你沒有不愉快的情緒。 

另一個很有深意的方法,就是去明白這些情緒並不屬於我們。我們有一種「擁有事
物」的執著,即使是情緒也一樣。所以當憤怒出現時,會認為這是我的憤怒;當恐
懼時,會認為這是我的恐懼。大家都知道,我們是不願意放下自己認為擁有的東
西。在佛典裡曾有趣地提到這一點,意思是學習把這些情緒看作為自己的訪客,自
己的客人。我們必須做一位友善的主人,那樣才能好好地向到來的訪客學習。我們
應當清楚知道這些訪客的到來、停留及離去。當訪客來訪時,我們該說:「歡迎,
請進來。真高興你來了,你今次會逗留多久呢?看看你會逗留多久是多麼有趣
啊!」當訪客離去時,我們說:「再見,請下次再來啊。」這不是一種和訪客相處
的美好方式嗎。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子跟不愉快的情緒打交道,那就像玩遊戲那樣輕
鬆和愉快的了。 

或許還有一個方法。每當我們感受到這些不愉快情緒時,我們總會給它們一個名
字。有時候我們會被這些名字所規限。所以這個十分有趣的方法就是:當這些情緒
出現時,只顧去跟它們相處,去體驗它們,不要去想它們的名字。把名字拿掉,看
看我們實際在經驗著些什麼。若果給情緒一個名字,我們便會以過去的經驗來跟它
相處;但把名字拿掉後,就變成真正地去體驗每一個時刻的情緒,那麼,這情緒就
能幫助我們活在當下現在了。 

現在讓我重溫一下我所介紹過的處理不愉快情緒的方法吧。第一個方法是學習以開
放的態度對待它們。第二個方法是嘗試去認識它們,拿情緒來做實驗。第三個方法
是當它們不出現時去邀請它們出來。第四個方法是在它們沒有出現時,就知道它們
並沒有出現。第五個方法是不要認為它們是屬於自己的,把它們看作為走了又來、
來了又走的訪客。第六個方法是把它們的名字拿掉,弄清楚我們體驗的實際是些什
麼。 

有一點很重要的,是當你能掌握這些方法並知道這些方法是可行的時候,你便有很
強的自信心去應付不愉快的情緒。我們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自信心。在某程度來說,
缺乏自信心已經是不戰而敗,已成為不愉快情緒的受害者了。當我們充滿自信時,
就能開放地面對不愉快的情緒,繼而便會達到一個階段,就是無論這些情緒出現或
沒有出現對於我們的內心都有沒分別了。 

另一方面,當我們有愉悅的感受、愉快的情緒時,我們便會喜歡它們,給它們一個
非常正面的評價,還會嘗試去抓住它們不放。但當抓不住時,便又再生起苦惱了。
當有不愉快情緒時,我們不喜歡它們,給它們負面的評價。我們能否不給情緒任何
正面或負面的評價,而僅是去看清楚它們的真實面目呢? 

現在各位若有疑問,特別是關於剛才所談及的方法的實修問題,或是你個人處理情
緒的問題,現在請提出來。 

聽眾:若是普通的情緒不會帶來很大的感覺,但上一堂你提到邀請內心的傷痕出
來,便有很大的反應了,我支持不下去,會很緊張、恐懼、傷感。除了這些方法之
外,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導師:可否給我一個例子,有什麼在你心中呢? 

聽眾:可能是很多年前,或是多生以前受過的傷害。那感覺就像是一隻被針刺的老
鼠,還有很多人在旁恥笑那樣。 

導師:昨日我講慈心,花了許多時間告訴大家怎樣去治療這類創傷,所以不再重覆
了。只想提提你,如果這些創傷是你給別人造成的,就去學習去原諒自己,接受自
己的人性弱點和不完美。如果創傷是別人帶給你的,這亦都是去原諒他們,因為明
白到他們的人性弱點和不完美。還有其他問題嗎? 

 
聽眾:最近發生了一件事情,我觀察自己的情緒時,感到很奇怪的,就好像有道很
冷的水流過我的心一般,那是一股強烈的失望情緒。但當觀察到它後很快我便回復
過來了。我想問:情緒是否跟我們的心關系較密切,而思想則跟我們的腦較有關連
呢? 

導師:我的好朋友,是否關乎我們的心或腦這個並不重要,這不過是些理論上的問
題罷了。我們需要做的是十分簡單,當運用這些方法時,只需要簡單、實際、直接
地去做便可以。這也是佛陀的教導美麗之處。我想重覆這幾個字:十分簡單、十分
實際、十分直接就是了。還有其他問題嗎? 
 

聽眾:你先前講過,我們不要給情緒起名字,那麼我們如何能夠觀察情緒呢? 

導師:這問題很實際,非常好。我喜歡這類問題。假設你感到悶。把這個「悶」字
拿掉,然後去找出你實際所體驗的是什麼,是一種你稱為「悶」的身體感覺嗎?是
一種你稱為「悶」的心念嗎?是一種你稱為「悶」的內心感受嗎?當我們能夠這樣
子去審查它時,「悶」也變得非常有趣了。 
 

聽眾:導師,人類有許多壞習慣,例如飲酒、吸煙、賭博、好色等等。禪修是怎樣
對治這些東西呢? 

導師:好有意思的一張的清單啊。事實上,禪修的其中一面就是要對治壞習慣。對
於習慣,我們早已聽命於它們了,例必作出機械式的反應。當它們的名字一出,我
們就屈服了。首先,我提供第一個建議,這亦是關於正念的修習的--知道這些習
慣何時出現,意識到它們的存在,有正念地對待它們。這樣做的話,起碼可以對治
自己的機械式反應。 

第二個建議提供給大家的,是請去看清楚究竟這些習慣是怎樣給自己及他人製造苦
惱;它們有給你帶來歡欣、快樂和心靈上的提昇嗎?

第三個建議,是當這些習慣沒出現,或是你沒有屈從於這些習慣時,看看有什麼不
同。那麼你就能親身體驗到這些習慣對你有什麼影響、沒有它們時又會怎樣。然
後,它們將會自然地消失。再者,我先前曾說過,建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對自
己說:「我知道自己有這些習慣,但讓我付出真正的努力去對治它們吧!」對治這
些習慣,立志、決心、熱切的態度是極之有用的。 

還有一個建議,是多跟一些善知識和情操高尚的朋友交往,這是很有幫助的。與他
們分享你的經驗,他們也會給你在心靈的道路上莫大的支持。 

最後的建議,是請不要因為自己有這些習慣而內疚,不要難過,也不要認為自己是
個罪人。不要將這些習慣看作是難題,而把它們看作為需要面對的挑戰。 

 
聽眾:我們不應該給情緒起名字。但若果我有憤怒,而把它放下了,但其實我應該
去觀察它的。可是,既然沒有了情緒,那又怎能觀察它呢? 

導師:假設我們要對治忿怒吧。忿怒是一種常見的情緒,跟誰都扯得上關係。當我
們沒有忿怒時,就知道:「呀,我現在沒有忿怒。」你可以回想一下,然後說:
「我整個上午都不曾生過氣。」到一天完結時,你可能會說:「哦,今日我一整天
都沒生過氣呢!」你會驚訝自己原來是這樣的一個好人。然後,你會越來越正面地
看待自己。 

 
聽眾:有些情緒會帶來報復心,有時候能把它放下,能夠原諒別人,但它會再次出
現。我們能怎樣做呢? 

導師:很好的問題,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所以我想給大家一些建議去處理這
些情況。首先,請不要驚訝,因為情緒本來就是這樣的,有時候它們不會出現,有
時候它們又浮現出來;當它們出現時,請別感到意外。我們又不是覺悟了的人,怎
可以下結論說情緒已完全清除呢?所以,若果我們認定它們不該再來,那才是問題
的所在。 

第二個建議是去重溫剛才談及過的所有對治方法。當情緒再起時,去覺知它們的出
現,並採用各種方法去處理它們,但不要給自己一個負面的評價,這點很重要。從
這個問題中我想帶出非常重要的一點,這亦是我曾經講過的,就是我們不應該認定
自己不會再有這些情緒。取而代之,當它們出現時,如果我們能夠對它們感恩,把
它們看成是一個機會,可以從中學習;那麼就達到了一個階段,就是無論有沒有情
緒出現,心裡都沒有分別,這才是我們的目標。請不要下結論說:「我的情緒現已
2003年10月27日 10:19:58 星期一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