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分享十二因緣解說(輪迴因緣流轉圖)
#1
鐵板燒
輪迴因緣流轉圖  https://db.tt/6pm4yjqh

這原本是 鐵板燒 初學時想瞭解因緣十二支相互關係而有的略圖,後經多次修改並豐潤內
容而完成,可當成探討十二因緣(註)的工具。輪迴因緣流轉圖涵蓋無始劫以來,眾生六道
輪迴的現象、十二因緣流轉及現世習性的串習演變,並特別標示出修行重要關鍵的下手
處。

聲聞乘講善惡業、果報而獨覺乘講十二因緣,都是以觀察的事實現象為依據,在《菩提道
次第廣論》中是屬於下、中士道。學習菩提乘者(上士道、大乘道)仍應以此作為個人修
行的基礎,並作為廣度眾生的善巧條件或工具。所以,圖中之六道輪迴部分是屬於下士
道,十二因緣部分則是屬於中士道,而全圖的瞭解則是上士道應有的全面觀察或體認,才
能善巧的自度度人。

除了標示◎說明流轉圖外,標示※十煩惱、十二因緣是依據《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內容
彙整,以淺顯易懂的字詞解說,並穿插標示◆補充說明。首先對煩惱解釋,

※ 十煩惱解說:

一、貪:起於內心的妄念、妄想,或更與外境相聚合(對境、緣境)而產生的強烈喜愛或
執著。

二、瞋:對有情(眾生)、意境、器具等因苦受或不悅而起的強烈恚惱,甚至有無意義的
損壞、傷害心。

三、癡:亦可稱為「無明」,對四諦(苦集滅道)、因緣業果及三寶特質或事實真相不瞭
解。註:這裡只是粗略解說,在十二因緣中會有更詳細的解釋。

四、慢:以特殊高傲心態或優越感自認為比別人高貴,強烈的執著於貪愛自己而鄙視別
人。

五、疑:聽聞四諦(苦集滅道)、因緣業果及三寶(佛法僧)的特質或事實真相後,心存
懷疑而不願意相信,或相信卻不願意如法實踐。

◆以上五種煩惱可以合稱為五鈍使或見惑、見煩惱,是粗重的煩惱相(外相),偏重於情
緒方面。以下五種煩惱則可以合稱為五利使或思惑、思煩惱,是微細的煩惱相(內相),
偏重於理智、觀念方面。

六、壞聚見:亦稱有身見、身見、薩迦耶見(註)、我見。以執著「有我」的錯誤觀念緣
五蘊(色受想行識)而認知一切。事實上,一切的本質為空(性空),並沒「有我」的存
在,會有短暫存在的現象都是緣聚而生(緣起),即由因緣聚合而產生的和合相(包括
我),然而聚合終究會散滅(緣滅)而自然回歸性空,所以無常。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
電的有如虛幻。所以,一切皆是性空緣起、無而妙有,過程卻是變化無常而不可執著。

註:不同宗派對薩迦耶見(我見)與無明的關係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七、邊執見:亦稱邊見,這是偏執極端一邊的錯誤見解,如:否認輪迴,不是斷滅見
(無,死後沒有來世)就是常見、有見(有,死後我依然存在的靈魂說)。

八、見取見:強非為是而「非果計果」的錯誤認知。用錯誤的結果來認定事實的起因,是
由壞俱見、邊執見而來的錯誤見解,就是一般講的成見。

九、戒禁取見:強非為是而「非因為因」的錯誤認知,固執著以不正確的起因,妄求期盼
會有正確的結果,這就是一般講的迷信。例如:想藉由屠宰行規或外道禁忌而祈求能淨除
罪業、去除煩惱、脫離生死等等。

十、邪  見:為「非因非果」的大錯誤認知。強烈執著不正確的起因與不正確的結果來認
定事實,這根本就是脫離因果、輪迴事實的大錯誤見解。例如認定世間的一切是上天給與
或是自然而有(有自性而非性空),這種是屬外道、邪魔講的法。

◎ 六道輪迴流轉說明:

在輪迴流轉圖(以下簡稱:流程圖)中由「人道」略過「結生相續」直接往下跳到底端的
「死亡」,代表在人道的一生結束,須重返到最上端的「仍舊無明?」判定。由此可知,
唯有去除無明才可真正的脫離生死輪迴。若仍舊是「無明眾生」的狀況,則略過無明、
行、果位識來到無明的善惡業性質(真實義愚、業果愚)(註)判定「●?」,由此分別
到善、惡道輪迴。另有兩處的「●?」代表天道、阿修羅道、人道及地獄、餓鬼道、畜生
道的分歧點,可依相關因素選擇往下流程路徑。註:在十二因緣流轉說明會有詳細解釋。

※ 六道輪迴:

臨終時,引業是優先以重業、近業、串習習性、累世先後業果的順序條件,依個人所造福
(善)、非福業及不動業(禪定)在六道輪迴流轉。行是推動輪迴的主要力量,來自眾生
所造的業(無明)而展現,與他人完全無關。

眾生對善惡性質的不同瞭解,先簡略說明,後面會有詳細解說,可分兩種型態:

1.真實義愚:知行善而有福報,常會在三善道流轉。

2.業果愚:不知行善造惡業,當然常在三惡道流轉了!

◆依地藏本願經,罪業深重者墮入地獄,須經歷無數劫(過是劫已)才得轉生到餓鬼道
(貪性夠重),再須經歷千劫才能轉生到畜生道(癡性夠重),又再須經歷千劫才能轉生
到人道。所以,由地獄轉生到人道至少要三千劫。

◆若積福夠重或因禪定而有幸流轉到三界善道中的天道及阿修羅道,雖然沒有人道的苦
楚,但只能享福報卻不適合修行。其壽命雖然很長,終究有享盡的時候,只要仍有少許無
明存在,還是要重返輪迴中生死流轉。所以,人道才是主要修行道,可藉由眾生修行而去
除無明,求得真正解脫而跳出生死輪迴,不然就永無止境的在輪迴中打轉,永遠沈淪、痛
苦下去。

◎ 十二因緣流轉說明:

十二因緣是眾生習性演變有關的十二項因素或細分過程,這與「仍舊無明?」有絕對的關
係。本流程圖設計以人道為主作說明,流程是從無明支、行支、果位識支經人道、結生相
續、名色支、羯羅藍位、六處支、觸支…六識、受支…直續往下經老死支而到死亡,不必
考慮分歧流向,每支因緣都用「矩形方框」表示,而半虛線方框則代表半支的因位識支或
果位識支。

※ 十二因緣:

因緣十二支分為惑、業、苦三類,龍猛菩薩:『初八九煩惱(惑)、二及十為業,餘七者
皆是苦。』因惑而有業,由業轉為苦,苦受後再生新惑,如此輪轉下去。

一、無明支(惑):

分兩派主張而說法不同:

俱舍論:主張與「明」不完全相符的就是無明,所以,見煩惱、思煩惱(總和為十煩惱)
就是無明。只要有無明存在,眾生一定會在六道輪迴中生死流轉。

法稱論師:輪迴的眾生(補特伽羅,註)由於人我法執現象,即是在五蘊(色受想行識)
上認定有一個「我」的存在,這種妄想執著就是無明。註:補特伽羅意譯為數取趣,單指
六道輪迴中有薩迦耶見、我見的眾生。十法界中除佛外,其餘集眾緣所生或歷眾多生死皆
名為眾生。

無著、世親論師更進一步解釋,可分兩種情形:

1.倒執實義的眾生:就是修行尚未有成就或善行仍有瑕疵的補特伽羅,是對「明」的真實
義有錯誤認知或不能很正確明白的眾生。

2.蒙昧實義的眾生:就是指愚昧無知的補特伽羅,完全不懂或根本不理會「明」的真實
義,也就是完全不明白修行或善行的眾生。

◆這兩派論調雖然略有不同,卻一致的認為只有「無我慧」(人無我、法無我)才可以去
除無明。

集論:採取上述俱舍論、無著論師兩派的說法而綜合作解釋,無明可以分為兩種情形:

1.真實義愚:不是真正瞭解「無我慧」的真實義,並沒有正知見,只知道造善業會得福
報,以追求現世、來世會有福報為目標,這類眾生常在善道流轉。錯把福報當功德就是屬
於此類眾生。

2.業果愚:根本沒有無我慧或不信因果,常愚昧無知的造作不善業,這類眾生當然常在惡
道流轉。

◆若是將「親友」譬喻為「明」,則「怨敵」就是業果愚,「非親友、非怨敵」就是真實
義愚,然而兩者都是無明。

◆無明支是屬於惑(煩惱)業,所以,眾生只要有少許無明存在就永遠在生死輪迴中。眾
生以「前世」的無明支、行支(業力)、果位識半支(前世種因、現世果報)進入新輪
迴,這是屬於投胎前的中有(中陰身)階段。

二、行支(業):

行支是推動六道輪迴流轉、十二因緣流轉的主要力量,就是業力(引業)力量的大小。屬
於非福(非善)業力就推往三惡道的地獄、餓鬼道、畜生道,若為福(善)業力及不動
(修定)業力則是推往三界善道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或天道、阿修羅道、人道。

三、識支(苦):

識支為八識中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或譯為藏識、無沒,就是能藏、所藏、執藏一切法的善
惡種子(所種的因)而不沒失。但有些宗派並不講阿賴耶識,那就是指第六識的意識而
言。識分兩種各半支的型態,現法(現世)中的意識(習性)受到善惡串習、燻習,由半
支因位識負責儲存善惡種子的新訊息,而另外半支果位識則在未來負責將善惡種子萌芽展
現。

◆所謂的善惡種子是關係著日後輪迴六道的走向,一般講「種因」就是改變因位識,而講
「果報」就是指果位識的萌芽展現。

◆由識支起往下共五支都是受果位識影響而全是苦受,也就是因業果而有苦報或稱感果、
果報現前的現象。

四、名色支(苦):

在中有階段(中陰身)的果位識,由行支(業力)的推動下而被安排轉入輪迴中的六道,
在「結生相續」階段準備投胎,因而有依附該道的名色進入「羯羅籃位」(入胎),此時
已經正式進入生有階段。

◆以人道而言,名色支中的「名」是指心法,包括五蘊中的受、想、行、識。羯羅藍位初
期是以意(名)、身(色)先入胎,這是進入「人道」隨附的因緣而有,才會先有胚胎形
體及心臟展現。隨後其他色法(色聲香味觸)相繼進入,才陸續發育出眼耳鼻舌等感應器
官。所以,名色是對色聲香味觸法之意識的「能知」功能。 

五、六處支(苦):

亦稱為六根或六入,這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大類型發展俱全後之相關器官,以名色支的
「能知」功能透過六處支而開始有器官感覺的「能覺」功能,此時準備出生進入本有階
段。

六、觸支(苦):

觸支是以名色支的「能知」功能加上六處支的「能覺」功能而有知與覺的「感知」。就是
對外境(緣境、對境)接觸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而產生了六識
(色識、聲識、香識、味識、觸識、法識)的感知,這僅僅是對外境的領受(接觸)感
知,就是第一剎那間的六識感知,僅是感知「有了」而已。

◆由中有階段而來的果位識,在觸支已開始轉變成新型態的因位識,準備對善惡造作的轉
變訊息作更新紀錄(俱生神 附註)。因為,觸支是對外境(緣境)六塵的領受感知(六
識),所以是屬於境界受用,雖然還沒有好壞、喜惡之分,但已準備由此引發下一世輪迴
走向。

◆此時早就出生落地了,出生後的無明、行、識、名色、六處並沒有消失,它仍在本有階
段中一直伴隨流轉直到死亡為止。而這「觸支」也是承接衰老流程而來的流轉,這部分在
現世因緣流轉部分會有詳細說明。

七、受支(苦):

受支是由觸支對外境的領受感知而有了內心之苦受、樂受或捨受(無記)的內心感受,也
是屬於一剎那間的感受而已。受支為「心境承受」而異熟(註)轉變成後面生支的「心境
享用」,因此,因位識才能轉變為果位識。註:暫時隱藏而在以後才產生作用。

八、愛支(惑):

愛支是屬於惑業,是針對受支而來的苦受、樂受、捨受的感受做出取捨抉擇,這是依循舊
有習性的一種執著,也是一種內心的直覺反應。

◆到目前為止,由名色支、六處支、觸支、受支僅僅關係著福業、非福業、不動業(修
定)的種類發展,而愛支是屬於內心感受的增減。愛支中苦受、樂受、捨受的感受分別會
有乖離愛、不離愛、無記的三種貪愛執著(欲愛、色愛、有愛),為日後流轉三界(欲
界、色界、無色界)的方向。所以,「修行在修心」在於此,若能捨(棄)受支則愛支不
生。

◆以下,則是「心境享用」的圓滿程度之發展,這與業力、業果的大小、強弱增減改變有
絕對的關係。

九、取支(惑):

取支主要是強調行動實踐,造作善惡業就是由此支完成。針對愛支的苦、樂感受以我有、
我所的薩迦耶見、我見的貪瞋執著,付之實際的行動而造業。

◆由受支的「心境承受」到愛支的貪愛執著的「心境享用」,再到取支的實踐行動,內心
必然也會跟著產生變化。在取支中,原有的許多認知與見解會有更新的執著變化,習性就
是在這裡得到薰習、串習,包括我語取、欲取、見取、戒禁取等,這些對無明有相當程度
的影響與改變。我語取就是對薩迦耶見(我見)的執取,而欲取、見取、戒禁取就是對邊
執見、見取、戒禁取見、邪見等付之行動。而「欲」是以欲心付諸行動,為粗重外相之造
作。「見」是指以意念付諸思惟,為纖細內相之造作。所以,聞法、知法後一定要去實踐
才會產生效果,就是此種道理。

十、有支(業):

有支是指取支的整個行動過程,內心享用的圓滿程度,因位識在此總結或更新所有善惡紀
錄(俱生神)。有支特別強調業力(行)增減的程度,關係著日後的感果而改變福業、非
福業、不動業的業力大小強度。

◆所以,懺悔的作用就在於此。造作惡業後,以懊悔、斷惡的心對治,讓因位識記錄惡業
的嚴重程度降低,並使惡習性(惡內緣)不繼續增長,雖然所造之業不失壞,業力(惡果
報)仍然會繼續存在,但日後因為缺少惡內緣的關係,能降低惡果報程度甚至不感果。

◆反之,若善行後作的迴向,或說是對善行後的圓滿不足而作內心調整(調心),業力
(善果報)雖然不變,卻可以增長善內緣(因位識),增長日後會善果報的機會。

◆若讀者仔細觀察,會發現整個十二因緣討論或流程圖是偏向以惡習、惡果報為主軸的討
論,因為佛法的修行目標主要是在講求解脫輪迴、去除無明的緣故。

十一、生支(苦):

生支主要任務是將因位識半支(已有新善惡記錄)轉變為果位識半支(為新善惡種子、善
惡方向),與無明支(新的痴性程度)及行支(新的業力大小)一起整理後,準備進到下
一個新輪迴或下節討論的現世因緣再流轉。

十二、老死支(苦):

老死支主要強調名色、六處的變化,及對由生支而來的轉變做整合性的轉流作用,也就是
統合眾生五蘊(色受想行識)變化後的身心狀態。

◆此時,

一、若為死亡,則棄捨五蘊(色受想行識),亦即棄捨名色、六處。正式結束本有階段而
進入死有階段,等四大(註)分解後就轉入到新輪迴的中有階段。註:身體由地大、水
大、火大、風大聚合組成。

二、若是衰老現象,則統合新的無明支、行支(業力)、果位識半支帶著新的身心(名色
支、六處支)直接重返進入「觸支」處,仍在本有階段持續的流轉,這是以下現世因緣再
流轉的說明討論。

◎ 現世因緣(習性)再流轉說明:

為了要表達現世因緣(習性)再流轉的演變歷程,在老死支特別分流出衰老、死亡流程。
死亡流程直接進入死有階段,再轉入新的輪迴(中有階段)流轉。而衰老流程則因為內含
的無明支、行支、果位識支、名色支、六處支依然存在,只是身心(生理、心理)略有改
變而已,仍是在本有中流轉。這幾支因緣特別以「弧形方框」表示,整個現世因緣流轉並
不違背十二因緣的要件,但要特別注意習性或因位識、果位識轉換及業力大小的變化。

事實上,名色與六處的關係只是內外之分,有心理上「能知」的名色支透過生理上「能
覺」的六處支相互配合,才能與外境六塵結合而產生六識(色聲香味觸法)的知覺感受,
這是從出生到老死一直延續存在。

衰老現象可以說是名色支與六處支的內外生理、心理的改變,包括意外災害、精神受創及
器官老化、心智衰退與認知心態的改變等等。

一般人對境(緣境)時都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對治,或是依循著自己原有舊習性行事。因
為,在六處(六根、六入)支經觸支緣境後,六識中五根眼耳鼻舌身的五識(色聲香味
觸)力量都很強盛。唯獨「意」染「法塵」(註)後的「意識」力量最為薄弱,在不知不
覺中,讓我們日積月累的產生邪見或加深無明。這種耳濡目染現象,就是我們修行重要的
下手處。註:法塵是指發生的事情、行為之類。

聖賢要我們一日三省自身,以反省審思的思惟力量來糾正不善的行為,佛法亦是如此。所
以,本圖四個特別註明的下手處,依個人根性、因緣條件不同可作取捨抉擇,相信都會有
很好的效果。在相關因緣支的圖框中皆有詢問符號,順著符號(■1234?)走向旁支流
程,有:

一、在無明(無明■1)處,以聞法或依從善知識求得正法或正知見,並以觀察思惟(反省
審思)對治邪見去除無明。在末法時期尤其重要,可避免邪魔外道誤導。 

二、聞知正法並觀察思惟後,若未能順利產生正知見,可以利用觸支(觸■2)密護根門的
修行方法。這是一種善巧方式,利用環境或團體的保護,以心存正念利用迴避策略而避開
不善的境,業力雖然不變,但可以減少造作非福(非善)業的機會。此時,果位識已經在
觸支轉成因位識,故避開緣境而分支流程(觸■2)是由因位識走向旁支流程,直接到有
支。

◆若心不存正念而避開,那只是退卻畏縮而已,不僅沒有部分解決,相反的還有其他習
性、業力(如惰習、癡性、信念或禪定受損)產生,不能稱之為迴避惡境。

三、若能有正知見,則在受支(受■3)部分就可直接的正對治,以空性斷除貪、瞋的壞習
氣,無明(業力)自然消失或減少,福報或功德也由此產生。

四、倘若不幸仍造作不善業,雖然業力已不可避免的增長,但可在有支(有■4)部分作即
時真誠的懺悔斷惡,以淨對治而斷除惡習氣,並且積極行善扭轉惡業力,會有不感果效
果,惡習氣也會有減少的現象。

以上四處的修行關鍵可默記心中,依個人因緣條件善加取捨運用。這是針對個人習性調整
方法之應用討論,瞭解相關演變後,自然就能運用自如。由此亦可知,修行是靠一點一滴
的修正累積而成,絕非一步可登天。

※ 補充解說:煩惱與十二因緣關係

總相的煩惱就是讓我們心裡不寂靜,而我們卻都一直跟著它打轉,縱然偶而曾有感覺寂靜
的時候,卻通常是在「癡」當中。以貪為例:粗顯的貪相我們確實容易感受到,但細微的
貪相就比較不容易察覺得到。平常我們想要追求舒適、愉悅等,事實上都隱藏著細微的貪
相。

只要人我之間發生問題,「慢」心隨時隨地會生起,因為它是跟隨著「我」在轉。平常我
們總感覺想修學佛法卻做不到,明明知道,為什麼做不到?若仔細檢查會發現竟然是沒有
產生真正的淨信心,這是「疑心病」在作祟,對佛法的業感緣起、四諦、三寶起了懷疑心
而不願如法實踐。這些都還算是粗相,又稱鈍使或見惑。

更纖細的思惑、利使那就更嚴重,只要一對境馬上就生起來,讓我們一直隨著它打轉。通
常正知見、正念是在消彌我執,而念佛法門的一心不亂也是去除我執現象。平常若能多替
人著想、推己及人的話,那問題自然會減輕許多。但我們卻常執著「有我」而不放,這就
是壞聚見,又稱身見或有身見。

由「我」而產生了一切煩惱,也是以「我」為中心所產生,認定「我」是恆常不變的,就
是指一般人講的靈魂。生死只不過是換個地方居住而已,而「我」這個「靈魂」的本質是
不變。也有人認定死後一切都消失不見,「我」當然也不存在了,這是不對的邊執見。佛
法並不講靈魂,認為「識」、「撒迦耶見」、「我見」的存在,眾生才有「我」存在的感
覺,也因而在生死輪迴中受苦。所以應該要淨化、轉變「我」,才能脫離生死輪迴,而唯
有究竟圓滿成佛才是真正的解脫、真正的得到寂靜快樂。

本來修行持戒就是要解脫煩惱、出離生死,但若緣著壞聚戒、邪禁、行業軌則等這些不正
確的戒規,並不能達到真正持戒的目的,也就是無法圓滿,相反的,煩惱不減反增。佛法
以「智慧」的特質為根本先認識煩惱的真相,再從因地下手,故可以真正的淨除煩惱、解
脫煩惱。就以解脫的見解,外道認定為殊勝的究竟解脫目標,竟然是以非果計果的錯誤見
解,這種當然是大錯誤。佛法認為殊勝的解脫至少要阿羅漢果位以上,而佛果位才是最究
竟圓滿的解脫目標。

修行以持戒為根本,就是以持戒對煩惱生起的正對治,能掌握圓滿而經努力實踐才會有圓
滿的果。嚴格地講,大乘道要到二地菩薩才能真正的持清淨戒,所以持戒是很不容易的。
雖然一下子我們並無法做到,但我們一定要掌握住根本因(智慧),這是很重要的概念。
先以破煩惱現行,一心一意的追求圓滿,等將來條件夠了,形象上自然也能很圓滿。

若從煩惱生起的因來觀察,煩惱隨眠就是指煩惱種子,當異熟感果時,等流(舊有相同)
習性一定會同時現起,所以這種等流因會由以前的習性而有等流果。若從十二因緣觀察,
當觸、受支第一重因果後,一定會有愛支產生貪、瞋、癡跟著相應,這是內心行相。而觸
是由根、境、識三種和合而成,所以煩惱一定會有伴隨的境才能生起。無始以來我們一直
隨著無明,由無明、行、識,有許許多多因位識,若沒有俱有緣(圓滿的緣)愛支、取支
的滋潤,還是不會感果。若我們沒有適當對治,等異熟感果時它必然會受相應而滋長,到
時就一定感果了。

所以,依從良善的善知識、師法友而聽聞正法,就是對癡的正對治。而避開一切邪法的境
及不良善之惡知識,就是降低不善的俱有緣。有大德曾講:『於內與煩惱鬥』、『不鬥煩
惱、戒不能淨』、『以念正知而為防慎』,這是戒的特質。戒真正的目的就是調伏煩惱,
而煩惱調伏後才會有定與慧的產生,所以說戒是修行的根本。

◎ 結論

以上,所有解說都是針對個人的修持。修行本來就是個人的事,只是假借眾生方便修行而
已,所以佛法是要求自己,不是要求別人。在此,建議仿效小乘聲聞、獨覺的精進態度,
排除任何干擾、阻礙,全心全力提昇自己。若與他人或團體有因緣關連時,請務必心存悲
憫的利他心,這是準備發菩提心願、行菩薩行的基礎,畢竟修行要先求自度,才能廣度更
多的眾生。

大小乘佛法針對個人的修行都是一樣,差異在於觀念而已。小乘修行注重個人修行而急於
求解脫,是以智慧方向有偏差,而所積聚的福德明顯匱乏,所以無法究竟圓滿成佛。大乘
修行則著重在菩提心,以自度度眾方式修行,所以不急於求解脫,而在廣度眾生的過程中
提昇智慧與積聚福德,故能究竟圓滿成佛。這是簡略說明大小乘修行的不同觀念。

套句一位尊者的名言:『低處修持是高處到,慢慢修持是快快到,一人修持是兩人到。』
修行真的是假藉眾生而修行,完全是個人修個人得。最後,祝福各位!

註:

一、俱生神出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是指個人本識,這是「俱生」而來的「神
識」而已。哪有那麼多閒著沒事幹的神祇會充當眾生的免費秘書,而且還是全天候很盡責
的隨時記錄啊!更有人說還不只一位,左右肩男女各有一位,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純粹
是愚民政策、裝神弄鬼的教導呢!千萬不要再迷信了,若不知從真正的根本處下手,能談
得上什麼修行嗎?

二、十二因緣主要闡明:苦的產生及其根源與滅除,僅為苦集滅三諦,完全以個人範疇(假
借靈魂說)為思惟重心,而真正的修行重心卻是在道諦或八正道。正如佛陀先啟發眾生智慧
(知苦)後,才教導修行要旨(去苦)。然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一切萬象是五蘊世
界,並非僅是單純的個人世界,因此,在實踐或修行上,應該以五蘊哲學為主的思惟為
先。大乘《心經》只會講色受想行識五蘊而著重於六度、菩提心念,不談六根、六塵、六
識或十二因緣,就是基於此種原因。

不明白此種道理,若偏差的完全著重十二因緣而以個人範疇為先的思惟,當然是成「自了
漢」了。若教導者仍「執意的」如是教導,顯然是拿著「雞毛」(如法),卻愚癡的「當
令箭」(不如法),執意如法卻偏執(非中道)而變成不如法了。

五蘊哲學與十二因緣都是闡明無常、無我的現象,然而隨著各人的根性不同,能領悟的程
度也會有所不同。尤其,通常的十二因緣是以眾生比較能理解、認識的「靈魂說」為基
礎,這需要更詳細、更複雜的剖析才能闡明苦、無常、無我(空)的道理,所以真的是難
知難懂。建議讀者先清楚瞭解五蘊哲學後,再繼續研究緣起哲學或十二因緣。

現今佛法團體處處標榜、教導以身口意三業為先,彷彿這才是佛法,不能說不對,但都明
顯缺乏正知見的求知與確認。況且,外道也有講求身口意業的修行,並非僅佛教才如此。
結果,普遍造成僅在枝末細節的學習,縱然能有些戒或定,卻往往是偏差錯誤,因欠缺正
知見而不能成就慧,那還談什麼修行呢?更者造成佛道、外道不分的混亂,那與外道模仿
佛教有何不一樣?這就是鐵板燒一直強調要學習純正佛法的原因。佛法以智慧入門,無慧
就是無明,無明才成為眾生啊!

所以,修行主要的目的就是成就慧,而強調佛法正知見(佛智慧、修行方向)的建立才可
稱為佛法修行,也就是追求佛種智(般若智慧)的究竟實踐,雖然,速度有快有慢,但早
晚一定成佛。

節錄自節錄自《寓語諧談》集冊:【輪迴因緣流轉圖】
2014年 8月29日 13:11:31 星期五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分享十二因緣解說(輪迴因緣流轉圖)
#2
dc0303
分享十二因緣解說


佛教法義實踐論壇

捨心住正念正智 雜阿含經(339-34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常行。云何為六。 

 若比丘眼見色。不苦.不樂。正念正智捨心住。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不苦.不樂。 

 捨心住正念正智。是名比丘六常行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解開十二因緣的步驟與方法 

 -1-背好二十一真言 

 a.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背好頭八字真言) 

 b.觸受愛取有(背好五字真言) 

 c.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背好另外八字真言) 

 -2-這是生命就是苦的流轉方程式! 

 -3-逆反過來就是解脫方程式! 

 -4-只有一個點能切斷流轉方程式:受而不愛取!(觸是無法避免) 

 -5-眼見色等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或正念正智捨心住! 

 -6-不苦不樂(捨)受是受蘊!捨心也不苦不樂是行蘊! 

 -7-捨受是對境界的認同:不苦不樂!(嚴格講叫癡) 

 -8-捨心是對境界的知曉明了:只有名與色而且無常苦無我! 


  

 沒有愛取時! 

 有受等於無受! 

 但要有正念正知的無常苦無我的知曉為支撐!

 把心置於正見於名色之外並無他法! 

 是謂捨心住正念正智! 或 

 正念正智捨心住!而解脫輪迴 

 守住六觸 

 只有一個方法: 

 以三十七道品守住六觸不生愛取! 觸是無法避免!端看六識只有知曉,明了,如理作意於六塵不
是色法就是心法!六根也是一樣! 不能認同境界的感受:苦樂捨受! 

 正念正智是代表三十七道品!才能攔截貪的攻擊!捨心住於正念正智! 

 貪的攻擊是非常厲害的! 

 觸生受時只有色法與心法的變化!

 並沒有喜歡或不喜歡或沒有喜歡也沒有不喜歡(癡)! 

 只有知曉和明了色法與心法快速的變化! 

 如此才能捨心住於正念正智!或正念正智捨心住!

 ---

  

 佛陀又交代要調伏.關閉.守護.執持.修習六根。

 六根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執持.善修習。於未來世必受樂報。多聞聖弟子眼見色。不
取色相。不取隨形好。任其眼根之所趣向。常住律儀。世間貪.愛.惡不善法不漏其心。詳雜
阿含a279

 境界太強時宜迅速關閉六根。用調伏.關閉.守護.執持.修習等五法與欲魔作戰!雖然屢戰
常敗也要屢敗屢戰,絕不可向欲魔投降!

 20140807更正

 到觸受已經很危急了

 最好先明莫無明,如理作意為明。

 不無明即明為第一上策,下一步明行明識。

 明名色,一切法只有名法色法。

 再來明六入明觸明受。

 六常行捨心住正念正智即明六入。

 一共七個關卡莫起無明煩惱。
2014年 8月29日 13:56:19 星期五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分享十二因緣解說(輪迴因緣流轉圖)
#3
鐵板燒
請恕鐵板燒累世修行不好、根氣習性很差,發現了佛陀的教導主要是讓眾生容易了解,更因記
憶力差,故不喜歡「學」佛言佛語的…所以,分享學習佛法心得,盡量以淺顯的現代文字、言
語解說,主要在倡導正確「學習佛法的方法」:用觀察、分析來學習佛法而已。因而主張:
『不死背、不強記、不作筆記、不會的就跳過去!臉皮要厚、要用心學習。』是故,不喜歡裝
扮著「死人的臉」、專說些「死人已經不再講的話」,知多少、講多少,僅期望別人聽得懂而
已。況且,鐵板燒尚未達菩薩境界,甚至不敢以居士身分自居,自然也不必引用一些連自己都
不懂的「佛言、菩薩語、師父說」吧!

聽懂、了解能多少算多少就夠了,隨緣隨份而隨力啊!智慧有增長、進步就好…
2014年 8月29日 15:41:42 星期五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分享十二因緣解說(輪迴因緣流轉圖)
#4
dc0303
※ 引述《tom3chou (鐵板燒)》之銘言:
> 請恕鐵板燒累世修行不好、根氣習性很差,發現了佛陀的教導主要是讓眾生容易了解,更因記
> 憶力差,故不喜歡「學」佛言佛語的…所以,分享學習佛法心得,盡量以淺顯的現代文字、言
> 語解說,主要在倡導正確「學習佛法的方法」:用觀察、分析來學習佛法而已。因而主張:
> 『不死背、不強記、不作筆記、不會的就跳過去!臉皮要厚、要用心學習。』是故,不喜歡裝
> 扮著「死人的臉」、專說些「死人已經不再講的話」,知多少、講多少,僅期望別人聽得懂而
> 已。況且,鐵板燒尚未達菩薩境界,甚至不敢以居士身分自居,自然也不必引用一些連自己都
> 不懂的「佛言、菩薩語、師父說」吧!
> 聽懂、了解能多少算多少就夠了,隨緣隨份而隨力啊!智慧有增長、進步就好…

表解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38872165/dhamma123/vb/p12e.gif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38872165/dhamma123/vb/p75.jpg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38872165/dhamma123/vb/p113.jpg
2015年 5月 4日 8:25:25 星期一
回覆 | 轉寄 | 返回

Re: 分享十二因緣解說(輪迴因緣流轉圖)
#5
dc0303
表解

十二因緣表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38872165/dhamma123/vb/p12e.gif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38872165/dhamma123/vb/p75.jpg


實相表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38872165/dhamma123/vb/p113.jpg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38872165/dhamma123/vb/sabhava1.gif


十六階智表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38872165/dhamma123/vb/p115.jpg


根表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38872165/dhamma123/vb/p110.jpg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38872165/dhamma123/vb/p111.jpg



佛法實踐依四聖諦為大綱.八正道(即戒定慧)為方略,四念處為技術.

不能實驗實證稱信仰,那是佛法的前方便,

佛法是可以實驗實證,

一般的科學活動在光速內可以實驗實證,

超過光速就會回到過去,所以如果你有很深的禪定功夫,

心念超過光速就會回到過去,

這是宿舍通的由來,

當你的心念實驗實證發現見到一切法只有色法心法時,

那是進入佛法大門的開始,是有其困難度,但都在你的能力範圍.

如一直只在信仰上用力,那難怪就只有望門忘門...

戒定慧有那麼難嗎?

但都在你的能力範圍內...
2015年 5月 4日 8:55:37 星期一
回覆 | 轉寄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